分享

致同龄中医的一封信(二)

 eight_miles 2020-07-04

    作为一名青年中医学子,从本科阶段实习生活的结束,到研究生、规培生生涯的开始,我们的学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相信在这个阶段,每天需要忙的事情很多,例如科室的轮转、门诊的跟诊、论文的撰写…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和当初想象的可能很不一样。曾几何时,你发现床边的中医书籍已经落上一层薄灰,曾经每天追的中医公众号更新许久也没再点击翻阅?中医虽然还在你身边,但你似乎却忽略了它?或者你依然想紧紧抱住它,却担心跟不上周边人的节奏?今天我们一起在八英里谈谈。

01

中医



中医问

        “中医”,相信我们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情。我们已经与他相处了五年,甚至更久,那么现在对他的情感是否还有当初的热爱与执着?可以试着回答一下自己。这份爱现在是像纯酒一样历久弥香,还是随时间蒸发而逐渐消退?

02

跟诊



跟诊思

       不知你是否存在这样的经历?听说某医生的疗效很好,于是兴冲冲的跟诊,半个月之后也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时常沦陷在中医浩瀚的书籍里面,但百家齐鸣却让自己更加迷惑,不知如何取舍;常用方剂或是名家的自拟经验方可以脱口而出,但对于中医临床却依旧理不清思绪;面对医案、基础理论时心中易了,但是面对病人繁杂的症状反而心中不明,处方不清,觉得这个可以,那个好像也对证,哪个症状没对应上再加两味,最后开出了中药满目,又觉得药味冗余,但不知该删减哪味。

       这样的经历可能会不断重复,于是你便开始质疑自己,产生迷惑。这样的困惑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刚开始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例如,你只是听说某医生疗效好就去跟诊,但跟诊需要怎么跟?怎么学?从来不会有人告诉你。跟诊时,通常你是在老师旁边站着,当老师把完脉之后,你也上手感觉一下是什么脉,老师摸到的脉象可能和你感觉到的会不太一样,这时你是提出疑问还是自我解释?“脉的感觉需要手指的灵敏度,两个人的灵敏度不一样,所以也会感觉到不一样的脉象。”你是这样安慰自己?还是直接记住这个滑脉的感觉,下一次再摸到这样的感觉就是滑脉?其实两者都说明了你在思考学习,最令人难过的就是你只是单纯的上手,机械的重复,不加以思考。

       大家面对名师时,问的最多的话大概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去跟诊?”对于大多数人都知道,作为一名中医大夫,我们要多临床跟诊实践,但却很少有人清晰的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去这样做。作为学院派的学生,我们跟诊的机会是很多的,实习的时候有机会去名老中医传承室,研究生阶段也会去导师门诊,有些同学还会找民间的师傅去跟诊学习。中医的世界浩瀚如海,深奥玄妙,关于为什么去跟诊,老师不会告诉你,因为他觉得中医在于“悟”,同去的人也不会告诉你,可能他也在困惑。在这里,我想以自己浅薄的体会讲述一下,通过跟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最直接的就是老师的问诊体系。通过跟诊我们可以总结老师如何询问主症、如何询问兼症、如何保持自己的思维而不至于被病人繁琐的症状牵着鼻子走;第二个便是脉象的核对。虽然手指灵敏度不同对于脉象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但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寸口脉之下的跳动,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描述脉象的感觉。另外初学者很难直接将感觉与脉名联系起来,一直按着反而会模糊自己的感觉,因此把脉的时间不宜过长。伤寒论序中言“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气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也告诫我们把脉不宜过长。现在讲把脉时间不宜少于一分钟,但忌过长却未论述,把脉时间过短未窥全貌,把脉时间过长会令人迷失方向;第三是主证的确立。一般而言病人的主诉就是主证,但是也有例外。主诉是病人觉得最痛苦或者最影响的情况,如胃不和为卧不眠,对于病人而言主诉可能就是失眠,休息不好,但对于医生来说就要明确这是由于胃不和引起的失眠,故处方当以和胃为要,因此看处方的治疗目标就是老师抓住的主证;第四是病案的积累 。病案的积累并不是单纯的抄录,而在于怎么读一个医案,详者可参考刘鸣<医案学习漫谈>。就个人而言,阅读医案之时,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思维处方,可将两者对比,探究何处不一,或者辨证的欠缺点,如患者痰热之象明显,但现脉细,说明有虚象,脉象的改变一般早于症状的变化,这时候需要不需要补药,需要做一个鉴别(有意者可阅王辉武《老医真言》脾虚失运一案)。这样可以促进自己思考,也可以看出医案的不足,如看出不足,在之后的随诊中果然出现,会更加激励自己。

       现在对于很多教学医院门诊跟诊模式是学生询问患者症状并记录,老师在其基础上补充询问,然后处方用药。对于一些学生可能会有自己只能单纯地问诊,不能了解老师后面的用药,跟诊毫无意义。忆起大学本科时期,听说过李士懋李老在出诊时,常常学生在前问症把脉,最后到李老处方,脉象不一者会叫其重新把过,这样模式可以更加直观知道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区别,从而明白自己的欠缺。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自己把脉处方,事后在调取病例对比,虽然繁琐,但相信收获亦会更大。

附:名家经验

输入

01

口苦方(余国俊)

中药:柴胡10g、龙胆草6~10g、生牡蛎15~30g

       按:口苦时间多为午后口苦或晨起口苦,前者属心火后者属肝胆火,此方试用之,因阴虚舍龙胆,效亦佳。

02

治疗胃病方(王幸福-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

       中药: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辨证而用

       西药:西咪替丁1粒,呋喃唑酮1粒,维生素C3粒、维生素B1 3粒、维生素B6 3粒

       六日为期,先中药后西药,皆每天早、中、睡前各一次。(此法可为胃病治疗新尝试,可试之。)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因个人原因,本公众号未设置留言,有疑惑或不解者可私信,  观点不一者亦可。旨在思考中医,不忘初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