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常看见一些病人,稍遇外风、外寒、外湿甚至外热,立即喉痒而咳喘,往往伴随着咳出痰涎则咳喘见平,且这类病人常常为长年累月反复发作,认为是喉痒而咳喘,或咳甚如觉鼻痒而嚏,性类似于风性游走不定,定义为“类风咳” ,常见脉浮弦,有时会不浮反而沉,处以透表风之药,往往只能暂时取效,一旦遇到外风又易复发。这类病人常常真的教会医生为什么俗话老说“外不治癣,内不治喘”。 中医 基础中 这需要从肺的生理说起,肺为呼吸之橐龠,位居最高,为五脏之华盖,状脱蜂窝(HRCT见蜂窝影,治药以蜂窝),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开窍于鼻,外通天气。更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又为娇脏,不耐邪袭,凡六淫邪气,一有所着,即能致病,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着则失其清肃降令,遂痹塞不通。 实战跟 临证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膈上,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其中必有伏饮”强调了伏饮的作用,但肺脏娇嫩,易于感受外邪,而六淫总以风邪为先导,此为外风。外感风邪,虽然是风咳起病及复发的最常见原因,但本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又不能仅用外风来解释。除咳嗽经久之外,常有易于冒受风邪,表现为恶风、鼻眼作痒、咽痒、喷嚏、说明其风邪留着难祛,又与其自身的体质特点有关。素体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风,脾气亏虚、土不生金难御风邪,肾气亏虚、纳气失职风邪易着,因而外风难解,久则潜于体内,形成伏风,居于肺之里,或者伏风形成于里,对肺之里的功能破坏,常因湿邪,饮邪,其次为痰,痰湿饮碍伏风,肺气不足,伏风难出成为本病易发且久作难止的直接病因。喉痒而咳,常常欲咳不得,兼有眼泪流为风饮,许久之后咳出痰涎稍微见平,乃是痰涎咳出,伏风稍透。伏风内闭,常导致肺降受阻,临床表现为气难吸深,气吸不到底,中焦心下多有不适(如胀、闷、痛、满、)甚则哮喘兼有呕吐,得畅吐后则喘反减,脉多表现为寸浮关沉, 在发作期常以解表祛风为主,在缓解期治疗上常在补气药的基础上兼以升提,如黄芪、桔梗之属,更加荆芥穗、汉防己等。组成药物如党参、沙参、黄芪、白术、桔梗、荆芥穗、汉防己、炙麻黄、蝉蜕等。 附:名家经验 请输入 胡希恕治疗哮喘: 分为痰和瘀,以痰为主,见证哮喘兼痰;以瘀为主者,见证为喘而无痰,凡见哮喘,兼见胸闷、咳嗽、有痰,在分清寒热的基础上,或温散痰饮,宣肺平喘,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解之;或清热化痰,平喘解痉,麻杏石甘、栝楼薤白加石膏汤截止。凡见哮喘无痰,兼见胸闷、咽干口渴、大便秘结,一律从血瘀论治,或选大柴胡加桂枝茯苓丸或桃仁承气汤,或选血府逐瘀汤治之。 哮喘验方 当归6g、五味子6g、桑白皮6g、川贝母6g、炙甘草6g、青木香6g 3剂,第1剂上午煎服1次,第2剂下午煎服1次,第3剂晚上煎服1次,3剂的药渣合起来再煎1次,第2天早上服。 |
|
来自: eight_miles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