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日 咳 本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喉、气管和支气管的卡他性炎症,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嗽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本病可持续数周至3个月左右,故称“百日咳”。中医称“顿咳”“鸬鹚咳”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为多,以5岁以下小儿最为常见。属中医学“顿咳”范畴。 一、诊断标准①典型者呈阵发性痉咳伴有回声,舌系带溃疡,目睑浮肿。 ②本病早期可有类似感冒的表现。如咳嗽逐渐加重,有日轻夜重趋势,并有接触史者,应考虑本病。 ③发病一周后,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显著增高。 ④可培养出百日咳杆菌。 二、辨证分型①初咳期:微热,喷嚏,咳嗽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偏于风寒者,伴恶寒,痰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偏于风热者,伴咽红,痰稠不易咯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②痉咳期:咳嗽阵作,昼轻夜重,咳时面红耳赤,涕泪交流,咳后回吼,甚至吐出乳食痰液后,痉咳方可暂停。剧咳时可见痰中带血丝,甚则鼻衄或结膜下出血,可见舌系带溃疡。舌苔黄,脉数有力。 ③恢复期 a.脾气亏虚:形体虚弱,咳声低微,痰多稀白,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苔薄白,脉沉有力。 b.肺阴亏虚:形体虚弱,干咳少痰,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处方一:肺俞。 【取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辨证加减】初咳期者加风池、外关;痉咳期者加孔最、尺泽;恢复期者加太渊、太溪、三阴交。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挤出少许澄明黄色液体或血液,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即可。1次未效者,次日继针1次。 处方二:八邪。 【取穴】在手背,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辨证加减】初咳期者加风池、外关;痉咳期者加孔最、尺泽;恢复期者加太渊、太溪、三阴交。 处方三:商阳、少商、身柱。 【取穴】 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身柱: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辨证加减】初咳期者加风池、外关;痉咳期者加孔最、尺泽;恢复期者加太渊、太溪、三阴交。 【操作】用三棱针(婴幼儿用5分毫针)点刺商阳、少商和身柱穴,前两穴双手交替治疗,身柱穴于点刺后拔火罐1分钟。每日治疗1次,经4~15日治疗后可痊愈。 四、案例陈×,男,4岁。1998年3月25日初诊。咳嗽2周,曾用中西药无效。诊见患儿发育营养中等,颜面眼睑轻度浮肿,阵发性痉咳,5~10分钟1次。连咳多声后,吸气时有特殊的鸡鸣样回声。痉咳时面颊渐红,涕泪俱下,口唇轻度发绀。诊断为百日咳(痉咳期)。取四缝穴,圆利针点刺出血。每日1次,两手交替。针刺1次后,痉咳稍减;2次后,缓解期延长;5次后仅有轻微咳嗽;7次后痊愈。半年后询访,诉未复发。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刺四缝穴,可健脾祛痰,开郁肃肺,而使疾愈。[吴有宽.针刺四缝穴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江苏中医,2000,21(9):32.] |
|
来自: 恬庐居士sktw7b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