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食普:为什么食普中不详列各种营养成分?

 卧竹轩主 2020-07-04

食普中

常有朋友问俺,食普中为什么不注重标注各食材的营养成分。

在此统一回答, 就不一一作答了。

其实,我也很想详细叙述,可实在是有难处,不仅仅是因篇幅有限,不可能过长……说说主要原因吧:

营养素有6大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水的补充以饮水为主,食物中的水有多少就无所谓了,还剩下5类。另外还有在碳水化合物门下的膳食纤维,因有特殊功能,经常被单独列出。

产能营养素

这几大营养素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属于产能营养,也就是能吃饱肚子的。尤其是后两项,对体重的增减意义较大。

蛋白质

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和不优秀的不完全蛋白质

  • 优质蛋白质只要吃到合适的量即可,多吃也无益;

  • 而不完全蛋白质吃再多也补不上身体的需求,只能顶饱和长胖,比如胶原蛋白。

所以,如果食普的食材含有优秀的完全蛋白质,只要提一下即可,懂营养学的人立刻就明白。

不懂营养学的人,你说的再仔细,他还是懵懂。人人都懂得口味,重点放在好吃不好吃上,更便于理解。

淀粉

淀粉几乎是纯能量成分,也是主食中的主要成分,没必要各个强调。只有在加工性能上有影响,比如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才予以关注。但这只是在作为口粮的主食上有意义。非主食的一般食材完全不必注重这个。

脂肪

脂肪重要的是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其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只要知道大体比例即可,毕竟脂肪吃太多了会发胖。

如果是油料作物或个别杂粮坚果,以及脂肪含量较多的动物性食材,那是有必要考虑脂肪含量和组成的,比如食普棕榈油、亚麻籽等。其他食材则意义不大。

维生素

维生素是食物中的微量有机化合物,而且是最容易被破坏的营养素。维生素分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分布有一定规律的,明白人会举一反三。

比如说某海鱼中含维生素A和D 较多,就不用再说其他海鱼了,因为它们都是类似的,除非某海鱼和别的不一样,特别少。

如果某食材中含有某种特别突出维生素,我肯定会指出,例如沙棘中的维生素C、发酵食品中的维生素B12等。

普遍都有且不很显著的,也就没必要一一叙述了。

矿物质

食物中的矿物质,从收获到吃到嘴里,不管中间环节有多长时间,其种类含量是不会再变了。

原因是矿物质不会被破坏,加热、冷冻都不会损失矿物质。唯一能使其变少的原因就是加工过程中的流失,比如洗涤、精加工的去除。

不过,同类食材中的矿物质大同小异,不是特别高或特别低的食材,也没必要详细列出。如果论及,那一定是该食材是某种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比如牛奶中的钙,红肉中的铁,贝类中的锌等。

还有其他原因吗?

当然还有。

食物成分表的可靠性

我如果提供成分表,肯定也是从官方或权威机构发布的《食物成分表》中转载的。

可是非常遗憾,中国营养学会或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所主编的几个《中国食物成分表》,不同版本之间本身就存在数据差异。网络上各种食物表就更加千差万别了,可靠性大打折扣。

这还不包括大量的网上数据查询软件。

数据参考价值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引用这些数据能有多大参考价值?

1

样品差异

比如小麦,小麦中的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质这几样营养素主要集中在胚芽和麸皮上。由于加工精度的不同,面粉中的这几种营养素差别很大,上下可差距几倍到十几倍。

即便是成分表上对不同小麦产品进行细分,市场上的品种远比成分表所列出的多的太多,肯定是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得到的只是个模棱两可的数据。

2

新陈变化

再说水果,以苹果为例。采集的样品往往是刚采摘不久的新鲜苹果。可我们吃到的苹果都是存放很长时间的,其中各种成分含量变化很大。还不包括不同地域因土壤、气候等条件都不相同所产的产品。

拿红薯为例,秋天刚下来时候面面的,放了一冬后,口感也变得更甜了,感觉也变软水分多了。说明里边起了很大生化变化,很多淀粉水解了,除了矿物质外的其他营养素含量也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所有营养素成分表,不会给你提供不同季节的成分变化的。

3

可食部位

另外,成分表上一般说是按照可食部位计算。但有的人吃皮,有的人不吃,皮和果肉中的营养成分差别可是很大的。这样,可食部位无法精准。

4

成熟度差别

苹果应当是完全成熟后采摘的,可实际上包括苹果在内的大多数商品水果,基本上是不完全成熟采摘的。比如香蕉、菠萝、洋梨、水蜜桃……等,都具有后熟性,要放置一段时间或催熟才能可口。你根本无法保证其中的成分与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符合,因为果蔬采摘后细胞内的成分继续发生变化。

很多水果,明明可以完全成熟后采摘,但果农为了抢销售时间而故意提前采摘,比如柑橘类,经常吃到不甜的。

有人问我,大连的苹果好吃,还是烟台的苹果好吃,我回答说,长熟了摘下来的都好吃,消费者买到的都不好吃!

大家都知道,新鲜果蔬早一天与晚一天收获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差别很大的。经常吃草莓和樱桃的都明白这个道理。

需要关注的成分

这么说,是不是查成分表就毫无用处了呢?

当然不能这么说。毕竟这些表是前人通过辛苦劳动,采集大量数据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些数据对膳食平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过,运用这些数据时,不可拘泥。只要正确对待,别将其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死数据即可。

对于成分表中所罗列的数据,只要明白谁多谁少,相对高低就可以了。过于追求准确反而是最不准。

其实,对于某些特殊成分,才是俺在食普中格外关注的。这些一般是某种成分比较特别,或含量特别突出,要么较多,要么缺乏。

比如一些食材含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远远高于普通食材,那就需要专门指出。

可像大白菜这样,样样成分都有,样样都不多,你列举它们还有什么意义?但它作为十字花科的一员,其中的硫苷成分,只需介绍该科植物中都有即可。

有些食材含有一些功能性的活性成分,这需要介绍,比如燕麦中的β葡聚糖,荞麦中的芦丁等,因为在大部分食材中缺乏。

尤其要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有害成分,或对营养素吸收有负面影响的因子,哪怕它少也要叙述,懂得如何去除或避免过量摄入。比如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碱、豆类中的红细胞凝集素、艾草中的侧柏酮等。

至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普通营养素,食物中有这些非常正常,否则咱们吃饭干什么?倘若介绍每种食物都将它们含量列一遍,与说下蛋的鸡都要注明是母鸡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