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蒲瓜,有人知道,有人一头雾水; 说瓠子,大多数人都知道; 说葫芦,几乎人人都知道。 其实它们是一家,或干脆就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叫法。 蒲瓜 属于葫芦科 葫芦属,可以看成是所有瓜的名誉老大!因此瓜类的果实在生物学上就称“瓠果”。 葫芦原产於热带亚洲、北非。中国有7000年栽培历史。 在中国古代,葫芦最早有用匏或瓠表示,二字通用。早期也用壶字,可能与葫芦经常用于做器具使用有关。 三国时期壶演变为叠韵词壶卢,近代又替换为葫芦二字,壶字另作它用了。 瓠或匏 葫芦通常分为大葫芦与小葫芦,前者可做食用,后者纯为观赏和制作工艺品。 带腰身的一般叫作丫丫葫芦。 现代生物学视匏与瓠为大葫芦的2个变种: 匏 páo 形状球体的称匏。因为拥有巨大的容量、且种籽繁多、酷似孕育胎儿的子宫形(胞)。适合剖开做瓢。 中国古代乐器按制作材料分“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其中的匏就是用长老后木质化的大葫芦制作的。 笙和竽就属于匏类乐器。 不过,现代的笙斗改用金属制作了。 匏嫩时也做菜肴。葫芦籽老了也可以炒食。 瓠 hù 形状呈长圆柱状的称瓠。又叫蒲仔、瓠子、瓠瓜、匏仔、陈蒲瓜、付瓜等,苏州人称为扁蒲。全国各地有栽培,长江流域一带最广泛。 因为它是晚上开花的,所以也叫“夜开花”,不太容易拍到开好的花。 葫芦之所以称蒲瓜,与匏、瓠二字切音有关,各取声母韵母相拼即为蒲pú,而与植物蒲(香蒲)无关。 也就是说,蒲瓜实际上是球形和长形两种大葫芦的合称。但因食用长形的瓠较多,通常专指瓠子。 蒲瓜按照形状有多种果型: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葫芦蒲、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等。 南京有个地方品种叫香瓠子,农产品目录上叫面条瓠子,果实长70~100厘米,一个重3-4斤。 吃瓜 蒲瓜大量上市是进入夏天后的6月份。家常做法是清炒、炒肉、炒西红柿、烩海产品、烧汤,切片切条均可,也可入馅包饺子。只要做熟了都行。本身比较寡淡,配什么都无所谓。 因其果肉结实耐煮不散,比较适合炖烧,如炖排骨、炖海带等。江南一带喜欢将其挖洞去籽塞肉炖烧。 元代曾有人用它来做蜜饯果脯的,后来逐渐被冬瓜取代了。 与其他蔬菜相比,蒲瓜营养价值并不高,当然,网上文章对什么都说“营养丰富”。不过它们都含有几种葫芦素,属于萜类。 葫芦素类为干扰素的诱生剂,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利于抗病毒和肿瘤和作用。 苦有毒 蒲瓜又有味甜及味苦两种,外表相同。能食用的是味甜的,而味苦者有毒,不能食用。 苦蒲瓜含有糖苷类毒素,这种毒素受热后不易破坏分解,食用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苦蒲瓜与正常蒲瓜在外形上不好区别,主要还是靠用舌尖舔识别。 每年各地均有吃苦蒲瓜中毒事件。
好在苦味太重限制了摄入量,中毒者大多抢救过来。也有极个别原本身体不好者挂了的。 其实所有的蒲瓜本身在生长过程中都带有苦味。在气候、土壤等外界因素正常情况下,成熟后苦味消失。 但若出现持续阴雨或低温等特殊天气,则会产出苦蒲瓜。如果是催熟方法,就更容易出现苦味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同品种蒲瓜间杂交,也容易引起苦味。 不仅蒲瓜,苦的丝瓜、黄瓜、甜瓜,都是有毒性的,靠近瓜蒂处苦味更重。 千万不要将“苦”附会为清热解毒! 百度上的条文也是良莠不齐,甚至胡说。比如说“从瓠瓜中能分离出两种胰蛋白酶抑制剂,从而起到降糖的效果”。 胰蛋白酶抑制剂跟降糖怎么会有扯上关系呢? 另有一种蔬菜叫西葫芦,则是葫芦科 南瓜属的植物,或称笋瓜,与此葫芦血缘相去较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