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食普:毛蚶,食品卫生的天大教训!

 卧竹轩主 2020-07-04

毛蚶hān)很古老,有时在山上石头上,或沙滩土堆里,经常能见到一楞楞的贝壳化石,就有它的身影。

毛蚶

魁蛤科 毛蚶属贝类,生活在浅海泥沙里。俗名瓦楞子、麻蛤、毛蛤、血蚌等,青岛叫毛蛤蜊。

魁蛤科,也叫蛤科蚶科。这一科很容易辨认的特点是,贝壳上有许多明显的放射状“肋痕”。

贝壳的内侧有细齿,上下一闭合,两排细齿咬合的很紧密。

这一科还有个显著特点,肉是的。大多数贝类的血液里是含血蓝蛋白,一般呈现淡青绿色或接近透明。而毛蚶在内的魁蛤科,则非常特别,血液里流淌的是含血红蛋白,所以血是的。

毛蚶之所以叫毛蚶,就是它贝壳上有一层黑乎乎,像长了腿毛一样。

甲肝事件

说起毛蚶,很多人忘不了30年前那场恐怖事件:1988年1月至3月,上海市发生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甲型肝炎暴发!当年统计,共有31万余人发病,31人死于本病。都与毛蚶有关。听俺慢慢道来。

传统美味

江浙沪沿海一带,向有吃肉色鲜红的毛蚶的习惯,其热度不亚于如今对小龙虾的追捧。通常只拿滚水一浇,烫至贝壳半开不开,拌上佐料即可上桌。

那种吃法简直要鲜掉眉毛,吃毛蚶要的就是留点血色。烫上一壶绍兴老酒,配上毛蚶,简直是幸福爆棚。

暗藏隐患

大家没想到,这种传统美食吃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新背景了,即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毛蚶上吸附的大量细菌甲肝病毒,很轻易地就能躲过微不足道的短暂加热处理,侵入了人类的消化道

其实,毗邻上海的启东地区早就是甲肝高发区。1983年,上海就因发现了几万人生食毛蚶感染甲肝,相关部门严禁启东的毛蚶流入上海。

之后数年,上海的毛蚶主要来自山东。启东近海的毛蚶失去了天敌人类的威胁,迅猛繁殖。1987年底形成了厚达一米的巨大毛蚶带。

危情爆发

大家要理解,我国的各种票证直至1993年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是难以抵挡如此物美价廉且无需凭票的美味的!

主管部门阻止不住上海主妇们的精打细算,成袋地像不要钱似的往家搬。毛蚶就这样一船船、一车车,像庆祝狂欢节一样涌进了上海。

甲肝的潜伏期为2~6周。1988年初,各大医院病患爆满。上海市民转眼间生活在了恐惧之中,上下楼不敢碰栏杆,乘公交怕拉扶手。

那时节,并无用处的板蓝根,先于15年后的非典,首次在上海脱销。

阴影褪去

毛蚶甲肝背了30多年的锅,至今不少人还心有余悸,视毛蚶如井绳,谈毛蚶而色变。

其实,甲肝病毒不是毛蚶自身的,恰恰是人类生活影响造成的。具体说,就是受到了粪便的污染。

实际上,在远离江浙沪疫情的地区,毛蚶并未远离人们的餐桌。经过这次惨痛教训,各地也注重了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普及免疫接种。以前的疫区也慢慢释此重负。

毛蚶在我国近海均有分布,喜欢在有淡水入海的河口附近聚集。辽宁、山东和河北沿海产量比江浙沪一带更多。

毛蚶以外的其他蚶类也越来越被食客接受,最常见的是同为魁蛤科血蚶魁蚶。它们也都是“带血”的贝。

表兄表弟

血蚶

泥蚶属,又称泥蚶银蚶和粒蚶,广府人称为“蛳蚶”,潮汕地区的单称为

血蚶的传统吃法和毛蚶一样,处理方式也是。和其他贝类一样,能否直接生食,取决于来源的卫生条件。这对产地的生态环境是严峻的考验,也是这些年来各产区重视的问题。

这几种带血的贝,烹饪中对火候的讲究都是一样的。太老了肉干瘪发,太嫩了偏生发。若想做到恰如其分,只有自己亲手做3次就掌握了。

血蚶是潮汕地区酒宴上必备的菜肴。蚶壳相撞摩擦发出的声响,很像铜钱,也被称为“蚶壳钱”。因此在除夕更要食蚶,寓意来年财运。

魁蚶

魁蚶即日料中常见的赤贝,在日本也被称为“赤玉”。 魁蚶算是毛蚶和血蚶的“大表哥”,足足有巴掌大。

通常越大价格越高,根据规格分为小玉、中玉和大玉。赤贝最通常的吃法是刺身和入寿司

区分

区分这几种带血兄弟,简单方法是看个头大小。血蚶最小,身上也白净;魁蚶最大;毛蚶样子最“脏”。

但如果仅靠个头,往往会认错。最靠得住的办法是数肋线血蚶在20条左右,毛蚶约35条,魁蚶在40条以上。

享用

这几种贝类本身鲜味很重,无需太多调味作料。讲究的吃法就是白灼。烫熟后可以配的蘸料,无非酱油、芥末之类。

当然,有人喜欢着吃,也有人喜欢挖出肉来做凉拌菜吃。

江浙一带还有一种吃法,是用开水烫一下别烫熟,用好黄酒兑适量酱油浸泡。相当于醉蚶,与醉蟹、醉泥螺有一拼!

蚶壳上有肋线,正好可利用来做胡琴的弦码子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