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享受牛市:投资于企业的成长

 别把自己当大爷 2020-07-04

如何“投资于企业的成长”

化身孤岛的鲸 周深 - 化身孤岛的鲸

 
投资于企业的成长,不是“投资于成长企业(成长股)”。
 
这是一篇技术帖。近5000字,但阅读体验会很好。
掰开揉碎把投资于企业的成长”讲清楚。“投资于企业的成长”这8个字,位置不能变、字数不能少、词语不能错。
 
汉语博大精深,两个词换一个地方,有“的”、没有“的”。就变成完全不一样的意思,所代表的的内涵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投资于企业的成长  投资于成长企业,是两件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投资于成长企业”,是预先定义了某家企业是“成长企业(成长股)”,然后去投资他。
“投资于企业的成长”则不同,他的对象是企业。对于是什么样的企业、哪家企业没有主观或者客观的判断。投资的是企业的状态,也就是当某家企业进入成长状态(成长期),就投资他。
 
任何企业都可能进入成长期。
任何企业都可能被投资,只要他进入成长期。
 
文章将从四方面展开:
 
1 什么是成长期
 
2 何时买入,何时卖出
 
3 组合投资是最好的方式
 
4 “投资于企业的成长”正在成为中国主流投资思想
 
我们开始。
 
 
|  1  什么是成长期
 
 
成长期的定义稳定而清晰:处在成长期当中的企业,今天比昨天赚更多的钱。这家企业能够持续取得更多收益的来源,要么是市场空间在增大(同时市占率保持稳定或者增大、不能缩小),要么是市场占有率在提升(同时市场空间稳定或者增大、不能缩小)。
 
将人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对比,会容易理解状态”二字的含义(比如人有年轻、企业有成长)。但是这样的类比并不合适,因为人只要生存,终究会从年幼到年老;但企业不同,有些企业可能持续生存、持续发展,有些企业可能初创1-2年就再也长不大。
合适的对比是将【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成长】进行类比。有的人可以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个成功之后连着一个更大的成功,企业也可以一个成长期,接着下一个更大的成长期。
但最重要的,
成长,只是一个时期。
 
父亲教育我说,人的成长靠三个因素:大势的影响要占到60%,运气占到30%,能力只占10%。
企业的成长也很类似,大就是所在的行业、赛道,这个行业是否在快速增长,对企业能否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今年上半年公布了公募基金报告,排名靠前的无论是主动管理还是ETF投资,主要都是医疗医药类基金这些基金投资持有的公司的业绩好、增长很快、进入了成长期,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医疗“赛道”进入了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空间快速扩大的时期。
 
运气,我理解是一种被选择的能力”。每一个时代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战争年代肯定需要身强力壮、好勇斗狠的战士,和平年代便需要饱读诗书、勤奋刻苦的读书人。虽然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写,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这终究是很难很难实现的。
人总有特定的天赋。
企业也有独特基因。
没有一家企业是可以全面发展,面面俱到的,因为成本太高。有的技术实力强一些、有的市场营销能力强一些、有的则比较善于创新、有的用户服务做的比较好,在企业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时刻,肯定都是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现在的市场最需要的。
但遗憾的是,市场最需要什么,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是运气
 
比如说去年很多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的公司,因为“孟女士事件”的影响,华为公司开始了供应链国际向国内的转移进程,他们由此快速进入了华为供应链,并且由此获得了更大的成长助力、积累了很多发展经验。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除了自身积累过硬,不得不承认也是有运气成分:
运气的名字叫做国内半导体企业”。
 
企业进入成长期颇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不知道何时市场空间就开始快速增大了,也不知道何时市场就开始需要这般的竞争力,导致相应的公司市场占有率提高了。
所以对于企业的成长,我们只能发现,不能预测。
 
 
|  2  何时买入,何时卖出
 
 
看似最难的一件事情,反而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企业进入成长期时持有,不在成长期时卖出。
但这句简单的一句话执行起来却很困难。困难来自于两方面:
第一,是对于企业成长状态的监测、对于一家企业从稳定期进入成长期的判定
第二,是对于该规则的执行。
 
进入成长期的判定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有未来、有验证、有人买。
 
有未来,不是预测一家企业的未来,而是公司产品自身决定自己的未来。公司现有的产品,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空间。这件事情很好理解,比如A公司是一家卖帽子的企业,他的竞争对手就是其他卖帽子的企业,市场空间是所有愿意戴帽子的人。
有未来,是量化的定义。举例说一家公司是一个单一产品公司(如果是多产品公司,便把多个产品相加计算),该产品现在营收10亿元,当前市场空间是100亿,也就是市占率是10%。而他的市场空间还在不断增大、市占率还在不断提升。未来(一般是5年以后)市场能到300亿,市占率能占到20%,也就是60亿的营收。这就是有未来。(一般选取的底线是当前营收的3倍)。
 
有验证,有验证和有未来是紧密相关的。未来,多多少少包含着预期和假设。有验证,验证的是公司或者行业正在走在通向这个未来的道路上。未来是远方的地平线,验证是现在的每一步。还按刚才的那个例子,5年以后市场空间能到300亿,市占率能到20%,那么现在的这个月、这个季度市场空间应该增长多少,我们要进行监测,看这家企业是否处在成长道路之上。
这就像一个目标考上北大的一年级小朋友,我们要看他一年级考试成绩、二年级考试成绩,是否分数足够高,持续监测到他考上北大。考上北大就是他的“有未来”,而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就是他的“有验证”。
 
有人买。简单的量化标准是相对于市场指数至少超额20%以上,但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经验估计,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这是向市场学习,让市场检验我们对于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是否准确。如果有一家公司符合了前两个条件,但是股价却在一路下跌或者持续横向运行,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市场是不是没有发现他,
而是我们是不是错了。
 
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值得赞颂千篇,但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却可能随时戛然而止。这让我们执行规则“不在成长期时卖出”,变得困难重重。
让我们进入下一段,组合投资。
 
 
|  3 组合投资是最好的方式
 
 
策略本身反映出策略者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被预测。我认为我自己不知道的太多太多。我认为我每一刻都比市场知道的更少。我不知道未来之事,也许就连现在之事也是滞后了解的。所以,有了组合投资的策略。
 
毫无疑问,在任何时刻,世界上总有着一些企业处在成长期当中;市场上也有着部分上市公司处在成长期当中。所有投资者都在寻求“确定性”。但事实上却没有一个企业的未来是确定的。
是的,没有一个企业的未来是确定的,可被预测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是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罢了。我相信存在着最精益求精的研究者、投资者,他们能够把企业的所有风险因素分析出来,
但是不能阻止风险的发生。
对于绝大多数风险因素而言,企业自己都不能阻止他的发生。
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的发生。
比如新冠。
 
轻易的去说这家企业五年之后一定会成为XX,一定会发展得很好这样的话,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高傲自大,同时缺乏经历的表现。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值得赞颂千篇,但同时,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成长的节奏、成长的时长、成长的终点,都无法预测,只能接受。
 
那么投资中是不是就没有确定性可言了呢?
 
从最极限的角度上讲,是这样的。但仍然有一种把确定性扩大的方式,那就是组合持有所有现在正在成长的公司,投资于所有企业的成长。相对于个体成长可能夭折的概率,全部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在同一时刻结束成长期的概率明显更低(这不是预测,是数学告诉我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用组合投资的方法,投资于企业的成长。
 
同时,如此进行持股体验也会明显更好。因为在某一时刻结束成长期的企业一般是少数,对于整体组合的影响不会很大。
试想你非常“看好”某一家企业的成长,结果天不随人愿,他的大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采购他的产品了或者C端消费者的兴趣风格发生转变,他的业绩快速下滑,很快不在成长期了,恒威遗憾的是投资者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造成股价的快速下跌。此时此刻,根据我们在第二部分的讲述,投资者理应卖出该公司的股票,但是往往这个时候,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下不去手的,都会开始进行自我欺骗:这只是短期的现象,企业业绩会回来的。
 
自我欺骗的背后是人性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之一: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错误。
 
从而越陷越深
特别是如果这家公司的仓位比较重,甚至是只持有这家公司的极端情况。
 
组合持股能很好的避免这一点。每家企业在组合中最多只占到1%(如果说处在成长期的企业连100家都没有,那么可能是宏观经济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问题,应当降低仓位,甚至远离股票市场),即使有5家企业在同一时刻结束成长期,而且更为凄惨的是股价已经下跌30%我们才知道(我们也太惨了,在信息相对充分的现在,比较罕见,除非是企业故意造假),那么对整个组合的影响也只有下跌1.5%。
 
尽可能的多持有处在成长期的公司(绝不能放松成长期的标准,而是尽力去发现更多),表达着对于市场、对于他人、对于整个世界最诚恳的敬畏。
 
 
|  4 “投资于企业的成长”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投资思想
 
 
最近,我接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市场走到哪一步了?

这看似寻常的一问,很明显地暴露了现在中国市场的主流投资思想:
资金和博弈。
问到市场”,实际上在问有没有钱,有没有增量资金入场,有没有大爷大妈在营业部热火朝天,有没有存款搬家、房产搬家、外资搬家、最好全世界都把犄角旮旯的钱搬过来轰轰烈烈进入我们的大A股。
问到走到哪一步了”,是在寻求各方的判断,看看大家都怎么想,从而找到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思维盲区”,寻求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傲骨,或者装出一副“我知道你们都醉了但这是趋势所以我也假装醉了”的道貌岸然。
 
“市场”
只是一个交易的场所。公平、公正、公开。
“走到哪一步”
由上市企业的发展决定。迷雾、迷雾、还是迷雾。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世界主流市场的答案,也会是未来中国市场的答案。
 
资金和博弈的思想为何会深入人心?
因为具备成长性的企业太少了(具备成长性不等于进入成长期,但不具备成长性就没机会进入成长期)!曾几何时,企业把上市当成终点线,上市、减持、买掉、财务自由一条龙;在更早的时间,企业把上市当成融资而脱困的渠道,不是融资然后再进一步发展的地方。
 
没有标的,只有基础设施,便无法彰显思想。
 
现在不一样了。
 
以前只有茅台,只有格力、美的、万科。他们再成长,再伟大,再拼尽全力,再创造出数十倍、数百倍的涨幅,在手机屏幕上也只能占有半厘米的一行,轻松地被快速划过。哪比得上“概念股”一窝一窝,满屏幕满屏幕地涨停。
但现在不一样了,在A股市场上,我发现的,现在就至少有超过100家处在成长期当中的企业!如果算上港股,能接近150家!
而未来,也许比例不一定增多,但数量一定会更多!
我看到的,是数以十计、数以百计的十倍股在冉冉升起,这是多么令人激动、令人感恩啊!
 
每当我打开一部部招股说明书,打开一篇篇研报,我看到已经不是文字和图标,那跃然纸上的是活跃的灵魂阿!是炙热的内心阿!是那充满梦想的目光阿!有一家公司,曾经在招股说明书中这样写道“由于市场总体需求旺盛和本公司积极市场拓展,本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对发展的渴望、成长的迫切。尽管因为企业所在的市场供需环境的原因,他的成长期没有按照原有的预想到来,迟来了3年。
 
他叫英科医疗。
 
亲爱的我的读者们,你们有没有读过你们所持有的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定增报告书、年报和半年报当中的公司前景展望,或者打开他们的公众号和官方网站呢?亲爱的我的读者们,你们要知道,每一刻的持股,都意味着,你们在与公司共赴那个充满迷雾的未来,
你看看他的管理层,看看他的经营模式。
你愿意吗?愿意与他一起奔赴那个在浓厚迷雾之后的那个模糊、不确定但足够吸引人的未来吗?!
你愿意吗?
 
投资于企业的成长,
正在成为未来中国主流的投资思想。
 
而我的使命,
就是发现他们,发现现在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们,
发现成长质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