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于世,当存敬畏之心

 喜好喜好 2020-07-04

​人生于世,当存敬畏之心


一场疫情,让我们从近思远,又从远看近。

人行于红尘,生在世间,应有敬畏之心。因为因果不空,天理有序,循环不爽。

诚如祖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地,畏人言。"

也就是说,心存敬畏之人,做人有原则,绝不突破道德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慌不忙,有取有舍,有进有退,有尺有度。简而言之,即敬畏天,敬畏地,敬畏我们自己。

首先,敬畏天。

我们敬畏天,敬畏它的苍茫,包容,威严,更敬畏它的四季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和无穷耐力。

古人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天地万物对人类有养育恩德,离开了阳光,空气和水,人便难以存活。因此,我们应发自内心对它们怀有感恩敬畏之心。

人只有敬畏天地,善待自然,才会得到天佑地护,也会得到它们更多的厚爱与馈赠。反之,将会受到天灾人祸的惩罚。

所以,中国的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顺天应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其次,敬畏地。

我们敬畏大地,因为它有枯,有荣;有收,有藏。并且,稳中求进,稳中向好。

我们生活在土地上,靠它打粮,靠它吃饭。想要物产丰富,喜获丰收,就得让它肥沃来保证高产。但,它充满了智慧与玄妙,它在给我们丰厚回报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厚重的责任。

它是人类的母亲,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摇篮。古代的砍柴现象,却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

因为木柴可谓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能量来源,可奇怪的是几千年的砍伐都没将它们砍尽。那是因为当时人们有敬畏之心,只砍枝条,不伤主干,从而使树木得以休养生息。

我们要敬畏大地,少点索取,多些爱惜。为后世子孙留下山青水净的生态乐园,而不至于因过度攫取成为千古罪人。

再者,敬畏自己。

有位哲人说: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甚至敬畏自己。

学会让步,学会妥协,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成长的第一步。唯有内在平和宁静,才会左右自己的心情,从而轻松愉快,客观清醒。

世人只有心存敬畏,放下俗念,与天握手言和,天也欢喜;拿住尘心,与地和谐相处,地也欢喜;布下恩慈,与世间所有温柔相待,人也欢喜。

只有天,地,人,和谐相依,才是真正完美融洽的"大道归一"。

综上:敬天畏地,既是有意,也是无意;敬人敬己,既是有情,世是无情。常存喜悦之心,自有祥云缭绕;常怀感恩之意,宛若春风和熙。

怀敬畏之心,心中有信仰,行为有约束,做人懂收敛。养一点浩然气,守在规矩里,居于方圆内。一切安宁都将不期而至,一切美好也会如约绽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