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35岁焦虑,我看25岁的也好不到哪去!

 板桥胡同37号 2020-07-05


职场上有 30 岁、35 岁焦虑这一说,之前我也写过文章聊过我的看法。

我自己从不觉得 30 岁之后的职场会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之所以会焦虑,无非是过去的决策和行动出了问题。

虽然我没继续待在职场了,但身边接触的人大部分都还在职场打拼,跟他们聊天中也发现很多问题。

尤其是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要做到出类拔萃确实是非常非常难的。

如果把初入职场到职场成熟定义为 10 年,大部分人都正好跨越 25 到 35 岁这个年龄段。

如果按照 18 岁上大学到 4 年后毕业,大概是 22 岁,如果再读个研,那就是 25 岁。

所以,22 到 25 岁是盛产职场新人的年龄段。

我看了下我公众号后台用户的年龄分布,其中以 26 到 35 岁的人群占主体,其次是 18 到 25 岁。

可以说,都还是比较年轻的。

这个年龄分布基本对应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从职场新人到老鸟的转变。

不管是在我星球里还是在公众号后台,收到提问最多的通常是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找不到工作方向、也不知道如何学习提升,觉得很焦虑。

第二类是工作了三五年,遇到成长瓶颈、职场上升通道受限,觉得很焦虑。

第三类是工作了五年以上,开始承担家庭责任、职场竞争力又没能体现出来,觉得很焦虑。

看似应该是第二类和第三类比较多,实际上,第一类是我遇到最多的。

也就是 25 岁左右的这批人,他们的焦虑感其实不比 30 岁以上的人少。

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想可能有这么两方面。

第一方面,从象牙塔出来的小白们对职场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一腔热血和报复无处施展,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产生了落差感。

当初炙热的梦想碰上如今冰冷的现实,谁都会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包括当时的我也一样。

以为能大干一场,实际上需要匍匐前行。

工作上没人带,工作内容都是打杂,要学什么东西也没有方向,这些都是职场新人面临的共性问题。

经历不够、经验不够、面对的问题不够、见过的事和人不够,这些都会让新人产生对未来的质疑。

这是一个从依赖转变为独立的过程,也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

跨过去,海阔天空。跨不过去,永远是个巨婴。

至于怎么破,我自己用过一个在我看来比较有效的方法。

不把学习和成长当成目的,而是把获取新的信息增量和价值增量当成目标。

为什么呢?

因为学习和成长这两种东西很难量化,一般人很难感受到或者被证明说学到了很多或者成长了很多。

相反,获取的信息增量是可以量化的,价值增量也是可以量化的。

比如刚做产品的新人,眼里都是功能和交互体验,这是他对产品的全部信息量。

再进阶一点,他开始了解技术、业务、运营相关的知识,每天都处于把未知变成已知的状态,这是可以用时间刻度衡量的增量。

如果今天比昨天多掌握了一些知识,那这个增量就是在持续发生的。

所以,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重要。

有人可能觉得东西太多,不知道从何下手。

其实最落地的方法就是以本职工作为切入点,如果把每个人的工作看成是一个点,相互之间就一定有上游和下游。

上下游的职责和需要的知识都是可学习的素材,另外就是直属领导的工作,也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

仅仅满足于知道了是不够的,还要能够理解了,并且进而能够上手做。

第二方面,职场新人在初期的可选空间很大,同时机会成本也很高,自我探索的过程很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

最直接的例子,有个读者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他做了两年 B 端产品,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想转 C 端。

但此时发现转行的门槛很高,自己又不愿降低期望从头开始,于是每天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度日。

职场初期找定位找方向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也确实有不少人会面临调整方向和定位的选择。

就比如我吧,起初是做技术的,后来转了产品。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也有不变的东西。

我是在同一个行业、同一家公司完成的转型,这样其实把门槛降低了不少,容错性更强。

如果是跨行业、跨公司转型,那挑战和门槛都是非常高的。

人要找到自己的爱好并不容易,尤其是职业。一旦找到了,就愿意为此投入长期的时间去深耕。

很多人在职场初期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旦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原有的工作又想谋求转变,苦于现实的压力,也很容易陷入焦虑。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方法也就是前面说的,尽可能降低转型的门槛,提升转型的容错性。

所以你看,25 岁左右的人其实也挺焦虑。

只不过,这些看似的焦虑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焦虑越多,说明越有机会变化。

最可怕的是,陷入平庸的平静,看不到一点波澜,自然也就脱离了获取增量的环境。

焦虑并不可怕,任何一次焦虑和迷茫,都说明你已经完成了上一个阶段的成长,正是开启下一次提升的窗口期。

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需要面对的问题,保持一个好心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总比担心问题本身来得更有效。

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