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教•视野||访碑游学 :写在陕西金石书法遗迹考察前

 雄风847 2020-07-05

 三秦文化博大精深 

青铜碑刻流连忘返

——写在陕西金石书法遗迹考察前





















文/倪文东
       陕西又称“三秦”,地处中华腹地,黄河中游,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历史文化的摇篮。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创华夏文化,为中国和世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蓝田猿人的化石,半坡先民的彩陶,轩辕黄帝的人文创造,神农炎帝的农耕稼穑,西周的青铜器和甲骨文,秦始皇的兵马俑,汉唐的丝绸之路,法门寺的地宫宝藏,西安碑林的石刻墓志,大雁塔的钟鼓声,咸阳塬上的帝王陵,耀州窑的遗址,药王孙思邈的药池,史圣司马迁之祠,汉中石门摩崖,昭陵的六骏,乾陵的石刻,榆林红石峡的榜书,延安窑洞的灯光……。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陕西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反映了陕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所有这些,不仅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2006年考察药王山碑林

     “秦中自古帝王州”,古代在陕建都的王朝达12个之多,在陕建都的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2个,历时1200多年,谱写了一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其中的周、秦、汉、唐时期,国富民强,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当时国力强盛,疆土广阔,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历史文化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甚至世界的最高水平。陕西又处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地,它不仅吸收了西欧、西亚、中亚、南亚以及日本和朝鲜文化中的重要和优秀部分,并且逐步融合这些文化并形成自己的特点,雄浑博大,朴厚雅逸,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文化环境,陕西的文化文物遗迹十分丰富,刻符甲骨、青铜盘铭、秦石汉碑、铜镜权量、秦砖汉瓦、碑石墓志、摩崖壁画……等等,这些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上的珍贵遗产。
     三秦大地,文物荟萃,名碑成林,书法遗迹留存十分丰富。陕西地区的书法遗迹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是陕西古代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打开陕西书法史的长卷,让你惊奇,让你陶醉,让你自毫,让你激动,让你情不自禁,让你留连忘返。周鼎秦石,汉碑唐刻,魏碑造像,砖瓦陶玺,塞上摩崖……,举不胜举,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时期,就发生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留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书法遗迹。中国书法史唐以前辉煌的历史,也完成在陕西。所以,一部陕西书法史,包含和容纳了中国书法史的精华,像一部微缩的中国书法史。当你穿梭在名碑林立的西安碑林,当你抚摸着汉中的石门摩崖,当你仰望昭陵高大雄伟的唐碑,当你赞叹药王山北魏造像记的率真野逸,当你尽情观赏周原青铜的铭文,当你面对红石峡摩崖榜书时,追踪前贤脚步,“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访碑游学,鉴赏金石,你会感觉到这些才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所在,根基所植,传统所在,源远而流长,博大而精深。
     访碑实践由来已久,早在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曾经访碑驻足三日,流连忘返;清代及民国时期金石学兴盛,学者极其重视对碑石摩崖墓志的实地考察,如清代孙星衍写过《寰宇访碑记》,赵之谦又有《补寰宇访碑录》,近现代毕沅、于右任、康有为更是研究留恋于碑版间。这样的实地考察不同于埋头于故纸堆中,考察过程中所见之物会给人一种持久的深刻印象,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人学习和研究书法更应该如此。
  
西安碑林《石台孝经》

     古代书法家通过访碑游学,得自然感悟,启发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从而有了创作灵感的例子很多:如蔡邕入嵩山学书得笔法,王羲之观鹅掌拨水的姿势取意为书,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受启迪,怀素见夏云多奇峰悟到了书法的气势,黄庭坚在嘉陵江上见船夫荡桨而悟笔势,文与可看见蛇斗而草书长,雷简夫听见江水涨潮而书兴大发等等,不胜枚举。古代书法家访碑游学邓石如颇为突出,可以说他的大半生都是在访碑游学中度过的。21岁那年,邓石如就开始负笈远行,访碑游学,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河北、山东等地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先从家乡安徽怀宁到九华山,听说黄山上有碑碣,来不及仔细观摩和游览九华山的风光,便折向东南,直奔黄山。在天下名山邓石如饱览了黄山的美丽风光和奇松怪石,但却没有找到一块碑石。于是,他又南下九江,徒步上了庐山。在庐山的七八天里,他观赏了云海松涛和一些摩崖石刻,使他的眼界大开。山东是孔孟之乡,又有大量的秦汉和北朝刻石,所以邓石如又去了山东的曲阜、邹县和泰安,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观摩和考察秦汉的篆隶碑石和北朝的摩崖刻经,如痴如醉,心追手摹,获益良多。到了62岁那年,邓石如还来到泰山观碑,在碑前留恋忘返。通过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名碑摩崖的观摩和考察,使邓石如的眼界大开,心胸豁然,拓展了他的思维,展开了他的想象,这才有了后来的脱化和创造,成为清代著名的碑学大家。
  
西安碑林《睴福寺碑篆书碑额》

     关于书法创作中的自然感悟,唐代篆书家李阳冰总结得比较全面,他说:“学书之得力,不徒在书也。于山川天地,可以得方圆流峙之形;日月星辰,可以得昭回经纬之变;云霞草木,可以得卷舒秀茁之态;衣冠文物,可以得周旋揖让之容;眉目口耳,可以得喜怒哀乐之情;虫鱼禽兽,可以得屈伸飞动之趣;骨角齿牙,可以得安排分合之方;雷电风涛,可以得惊驰汹涌之势。” 我们说,世间万物皆可寓之于书,用来启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这和中国文字创造之初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依据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近年来,我国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兴起,书法学专业目录明确了,形成了系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体系。专业的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访碑游学。古代遗存下来的碑碣墓志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悠久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象征。碑碣墓志上漫漶的金石趣味,吸引着古往今来的金石学家、书法家们,他们抚碑瞻仰,浮想联翩,畅怀幽情。追本溯源、回归经典成为当今主流书法学术活动的基本认知模式。研究历史、寻访古迹不仅是学术的探索,而且是追古怀旧的精神需求。学术上的追本溯源、金石学的复兴、访碑活动的活跃,皆促进了当代审美品位的变化,也是提高书法创作水平的重要方式。我们的访碑游学书法采风活动,正是本着正本清源、探索真相的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场穿越时空、对话古人的艺术之旅。

汉中石门
栈道

     书法创作不是孤立的书斋活动和艺术行为,他是和书法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联的。书法家不能整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或工作室闭门造车,这样长期下去,就会限制和扼杀艺术家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是很难产生艺术精品的。所以,书法家要经常外出采风,和大自然亲近,从大自然中获得丰富的创作原动力,获得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启示。有人不提倡书法家外出采风,认为采风和写生那是画家的事情,书法家就应该在书斋里临帖和创作。对此,我有不同意见。为什么画家可以外出到名山大川去体验生活,写生画画,而书法家就不能外出采风和访碑呢?我非常欣赏已故西北大学教授杨春霖先生的观点,他不但提倡书法家外出采风考察,而且还给这一艺术考察活动命名为“访碑游学”。所谓“访碑游学”,就是经常去全国各地的碑林、博物馆和名山大川去考察古代的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及新出土的砖瓦陶文和简牍帛书等,直接去面对和触摸书法家心中的 “真佛”,这种真切的感受,是我们无论如何在书斋里都无法获得的。因为,我们平常所临摹的碑帖大都是印刷品,都是经过剪贴装裱、印刷加工过的纸本,它和原刻石有很大的不同,碑的材质、形状,所凿刻的文字的大小,字口的深浅,石质的残破、剥蚀等,我们一目了然。这时,我们才好像找到了与古代书法家对话的环境、平台和机缘。所以,每次我外出访碑,触摸着千百年来留存的古碑,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2019年1月5—11日,我带领三位访问学者王伟(辽宁盘锦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郭名峰(海南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副教授)、王栋(临沂大学书法专业讲师)和三位在读研究生王渊、张培艳、薛婷一行7人组成金石书法遗迹考察队,前往陕西省境内全面、系统参观考察金石书法遗迹。
     7天时间,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及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汉中石门遗址、汉中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博物馆及碑林、耀县药王山碑林、蒲城县博物馆及《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除了路途遥远、路况不好,我们没有去长武县考察《唐昭仁寺碑》、麟游县九成宫遗址考察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和李治的《万年宫碑》及白水县仓颉庙、榆林红石峡摩崖石刻外,保存在陕西省地区的金石书法遗迹,我们几乎都参观考察到了。这样连续、集中、系统地参观、考察、录视频、拍照片,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我出生在陕西,在西安学习工作有26年之久,西安碑林、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经常带学生去考察,但去汉中、宝鸡、榆林、蒲城就不是那么方便。特别是汉中,每次到西安带学生进行专业考察,大家都希望去汉中开课石门遗址和汉中博物馆,但那个时候从西安到汉中坐普通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时间根本来不及。但现在情况就不同了,现在从西安到成都的高铁通车了,从西安到汉中只需要1个多小时,抓紧时间一天可以打个来回。我们真是要感谢高铁时代了!

汉中博物馆
       
   我们每到一处书法文物的珍藏之地,就预约采访当地的文物考古及书法研究专家,如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我们就专题采访了原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著名金石书法研究专家赵力光先生,寒冷的冬天,先生站在《石台孝经》前面,一口气讲了将近一个小时,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十分感动。在汉中博物馆,汉中博物馆原馆长,现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冯岁平先生,从汉中古代交通的历史沿革、石门栈道的历史渊源、石门汉魏十三品摩崖刻石的历史文化及书法特征及汉中的文化文物,几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经过7天的系列参观考察,使大家大开眼界,收获很大,了解到许多在书本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西安碑林博物馆

考察小组与西安碑林博物馆赵力光馆长合影

    为期一周的陕西金石书法遗迹考察观众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师生们要分头撰写考察小记和调研报告,整理视频资料、分类图片资料。每看到许多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的石刻摩崖,没有受到应该有的重点保护,像蒲城县博物馆年久失修,房屋破落,著名的隋代名碑《苏孝慈墓志》,还裸露在破落的屋檐下面;像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碑石成林,但所陈列的碑石过于密集,一方面不利于石刻文物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不方便观众参观。后来赵力光馆长说,陕西省人民政府不仅决定新建陕西历史博物馆,比现在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出三倍,而且决定矿建西安碑林博物馆,新建的碑林博物馆,还将延续“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名称,因为它是陕西西安的文化符号,是世界上唯一以“碑林”命名的专题博物馆。听到这些消息,我们真是太高兴了。因为现在每天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观众人山人海,许多珍贵的文物根本来不及仔细考察和观赏。而目前西安碑林馆藏有4000余通碑石,而目前只展出不到四分之一。希望五年以后,一座最新扩建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会矗立在现在的西安市三学街旧址,到时间会展出更多的珍贵书法石刻,供全世界爱好文化文物和汉字书法的人们学习观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