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博物馆——《大开通》 倪文东教授访碑——汉中《大开通》 汉中石门遗址——石门栈道 汉中博物馆——王世镗先生题《汉台碑林》 东汉《开通褒斜道刻石》 细劲方正的《开通褒斜道刻石》 《大开通》,全称为《开通褒斜道刻石》,全称为《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为著名的东汉隶书摩崖刻石。东汉永平九年(66年)年刻。刻石原在陕西汉中褒城(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为现存东汉摩崖刻石之最早者。宋绍熙末年,石刻为南郑令晏袤所发现,刻释文于其旁。后石为苔藓所掩,六百余年无人知,至清代为陕西巡抚、金石学家毕沅重新发现。刻石原在石门南250米处褒河西岸的山崖间。1967年因修水库移入汉中博物馆至今。此刻石右面狭窄,左面宽阔,略呈不规则的四边形。上沿平直,长272厘米。下沿倾斜,右高左低,斜长280厘米。首行8字,末行11字,通高142厘米。内容记载汉永平六年至九年(63—66年),汉中太守君承修褒斜道事,是研究汉代交通的重要资料,最早的汉隶摩崖石刻。 陕西汉中是著名的汉魏石刻集粹之地,享有盛名的《石门汉魏十三品》为世所重,其中的《大开通》、《石门颂》、《石门铭》乃是书法史上的精品,成为隶书及魏碑摩崖书法的典型代表。《大开通》在十三品中刻得最早,是古隶的上乘之作,亦是由篆书向隶书,由圆转向方折过渡的桥梁。形体长方,上下取势。用笔多方折,线条遒劲有力,如铁画银钩,入石三分,细而不弱。结体方正,不像后期的隶书取横势,左右八分。因其为摩崖刻石,所以用笔、结字及章法极其自然,气魄宏伟,力量外张。以篆意作隶字,古意犹存。笔画以平直为主,又参以斜画,平中寓斜,斜中求平。结字开张,多有夸张之势,而又和谐自然。《大开通》这种细劲的用笔,方正的结字,密集的章法,取甲骨、金文和秦篆之长而综合变化,对后世篆隶书有较大影响,开了方正派汉隶及清人伊秉绶方正派隶书之先河。 汉中博物馆——大开通摩崖刻石照片 启功先生题“汉中博物馆” 倪文东教授率领的北师大考察小组与冯岁平馆长等合影 附: 访栈道摩崖遗迹,探汉魏千古书踪 ——石门遗址与汉中博物馆考察记(一) 郭名峰 2019年1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倪文东教授组织带领“陕西金石书法遗迹考察”七人队开始考察活动的第三站,为石门栈道摩崖遗址和汉中市博物馆,重点关注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遗址和“汉中博物馆”藏摩崖石刻书法实物遗存及其他相关文物考古资料。 中午,考察队乘车至汉中石门遗址(石门水库)区域入口地。其时冬阳暖照,山风轻微,感受颇为惬意。进入高大肃穆的仿古城门“褒谷口”,步行1900多米到达石门水库大坝,道路两旁精心修建的“石门文化广场”,直观反映了以秦汉时期为主汉中的重大历史变迁、人物事件、社会功绩和文化传承。 石门水库是国家四A级水利景区,水库大坝近下是一座横跨东西两岸的石桥。四面眺望,眼前风景独特,此处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怪石频出,大有目不暇接之感,加之人文古迹荟萃而天下闻名,石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彰显其文化地位。在石横桥左右两边皆有仿古栈道(阁道)供人游览,在导师带领下我们先游览右边栈道,其位置低且路程短,沿途多处留有古今文人叹咏抒怀的题壁诗文书迹。返回石横桥后开始攀行左边山峰的仿古栈道去观赏石门摩崖遗址。这组栈道更为高悬险峻,道面更宽,建筑材料也更粗壮牢固、厚重稳实。脚下踩着凌空飞架的褒谷悬崖栈道,领略着古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气概与强大的创造力,令人感慨万千。据资料载,东汉年间采用“火烧水激”之法开凿而成的石门隧洞,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堪称古代交通奇迹。此处石门栈道是褒斜栈道最险最奇处,为褒斜道南段,称为“小石门”,现淹没于褒河水库中。当年古栈道栈木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崖壁上深深的凿孔。行至上书“天下第一”人工石洞口,见到仿石门隧道及摩崖石刻复原模型,直观感受了“石门十三品”所在的大致区域位置。约四十分钟后,考察队终于来到半山腰目的地,享誉中外的石门摩崖石刻遗址就在褒斜道石门遂道两壁和南褒河两崖上,有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学士诗文名额题刻178种,统称为“石门石刻”。1969年石门修水库,因石刻在蓄水线下而将“十三品”完整切割下来移至“汉中博物馆”收藏,后人只能立于附近高处凭吊这些淹没于水下的文化遗址。接近五时,众人稍事休息便往回走,一路领略近代以来诸多题刻书迹,内容皆与赞颂石门文化有关,为石门遗址深厚的悠古气息注入了新的色彩。 8日上午八点,考察队至古汉台旧址参观“汉中博物馆”。此处面积约8000平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坐北朝南,据说与刘邦进驻汉中而问鼎有关,遂被称为“古汉台”。从大门入,见启功所题馆名五个金色大字,书风和雅清健,文人气息醇厚,赫然醒目。据了解,该馆1958年成立,几经修缮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被列为陕西省十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12000余件,入等级文物一、二、三级品共有537件,历年来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导师和馆长带领下登上高台进入到博物馆主体区域。先参观“望江楼”,观赏“馆藏佛教造像精品展”陈列的明清石刻鎏金佛像。其东侧“铜钟亭”内铜钟为瑞王府传世遗物珍品,西侧“石鼓亭”内石鼓传为汉王刘邦上马石。往南行至“桂荫堂”参观“汉中汉代史迹陈列室”。其东西两面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有汉中革命史迹、秦汉以来部分砖雕、瓦当、石俑和古字画作品。出“桂荫堂”往南为清初所建方形“镜吾池”,池旁一圆形大石上刻《镜吾池诗》,意含哲理,书刻为近人风格。 继续往南进入“汉台碑林”区域。此处陈列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在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长在“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对古栈道凿建的来龙去脉的讲解娓娓道来,令人印象深刻。馆里陈列部分古栈道的石梁和凿孔原石,“秦岭古道开通俯瞰地形沙盘复原模型”和“褒斜道南口石门段栈道模型”尤其令人震撼,工艺精湛,形神毕肖,使已消逝和沉寂在历史时空里的过往又神奇地再现在后人眼前,实在感佩赞叹。 (郭名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倪文东教授的访问学者、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 ) 弘扬传统文化 传播书法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