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企业私人顾问的肺腑之言:2019过紧日子,老板们该干点什幺?

 秀水村人 2020-07-05

时值年关,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出来,再也没有了往年一样的靓丽,让人嘘唏不已,过去我们常讲,五年一大变,三年一中变,现在看来,年年都在变,天天都在变。

最近,我又看到马云在他们的浙商论坛上说,眼下的经济环境,其实已经非常确定,未来,一定是不好过,但不好过也要过。虽说这是小范围场合的一个内部讲话,有互联网大佬看形势的局限性,但也道出了大环境的真实情况。对老板们来说,这个时候,就看你怎么做,做出马云说得“并非赚到差价”的与众不同的事情来,这才是真的本事。

我们说,到来的2019,既要展望,更要迎难而上。但怎么迎难,又怎么而上?还是要按照基本经济规律办事。你要知道难处在哪里?又有什幺招数,让企业有信心继续往前走。

先说说2019的难处吧!我想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是经济转型缺乏保底生存的承诺,让企业不敢接受新事物,怕万一死掉,再也站不起来。

我说得是大实话,指得是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市场驱动型的,跟着市场需求走的,满足到市场需求,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法则。市场需求如果萎缩,意味着企业难以为继,这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招数,你现要他转型,又没有保底生存的承诺,很少有企业老板,愿意赌这一把的。这是“一难”。

因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资源,实在是少的可怜。实事求是讲,因为缺少资源,以及面对日益萎缩的市场,民营企业是难有作为的,能撑下去,它自然会撑下去;撑不下去的,他会另辟蹊径,或旁门左道,很少会完全放弃,关门走人。毕竟做企业,是他们终身的事业和乐趣。可能先活下来,保持元气,再看下一步怎么走,是最务实的想法。

当然,大一点的民营上市企业,日子可能好过一点,也早已闻到了环境变化的味道,都在加快业务重组步伐,或壮士断腕,把原先最好卖的现在滞销的终端业务,一并打包,放进不值钱的境外上市公司,再把最尖端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件制造,悄悄注入到母公司的资产,意思很明显:一方面加大为行业提供基础原材供应,获得稳定的利润,确保企业度过难关的同时,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安排,以及新资产的议价能力,为未来的分拆上市,做好了一切淮备工作。

据我了解和研究,广东的一家老牌的民营上市公司,走得就是这种实业和资本双驱动的战略路径。老板的资本眼光,以及适时调整战略的工业能力,还是很厉害的。像这样的审时度势的老板,中国企业里,并不是很多的。

二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以及汇率的连续波动,让更多的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型企业叫苦连天,国家也是伤透脑筋。

过去,我们靠三架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取得了高速发展。现在,投资慢下来了,出口不灵了,经济景气度下降、就业率滑落、工厂开工率严重不足,这些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形势的逆转,也来得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新的问题,就更不要说,提出什幺解决方案了。

而现实的情况是,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劳动力明显短缺。过去,社会不缺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当然是有企业制定的。但现在不同,劳动力价格是有市场决定的,求大于供,各地企业都要用工,人少活多,价钱自然水涨船高,这是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可惜很多老板,并未想到社会老龄化,对自己的企业,影响竟然这幺大。只关心行业的小形势,冲不关心社会的大趋势,结果支付了惨重的学费。

很多出口企业的老板对我说,让他们关闭工厂,或把工厂搬走的直接理由,是人工上涨太快,企业综合成本太高,他们基本上无利可图,成为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劳动力上涨是正常的,改革开放的红利,让劳动者优先得到,没有什幺错,是符合公平和效率的。这是“二难”。

三是由互联网带来的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已冲击到整个消费和供应市场的业态模式,搞到传统经营模式苦不堪言。

过去我们常讲,一个特大型企业,多则几十万人,几万人,少则也有几千人,地方政府,特别是税收以及各级监管部门,眼睛是天天盯着你经营和发展的。一个城市,一个县城,如果有几个大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产,那是地方政府多大的一件喜事,既拉动就业,又带来税收,增加当地的GDP。不夸张地说,就是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啊!

可现在游戏规则变了。更多的供应、消费、交易以及支付,不再落地了,而正在被强大的互联网金融和平台公司逐步取代,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把本该由地方政府、银行、税收和海关部门收到的好处,却被互联网金融及平台公司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地方政府郁闷吗?银行郁闷吗?税务部门郁闷吗?海关郁闷吗?国家郁闷吗?想都是郁闷的。

过去一个几万人的大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有多大,可想而知。而现在一个阿里巴巴的双十一活动,一个光棍节,一天的交易额,就达到差不多2300亿,他能缴多少税,想税务部门应该最清楚的。还有那幺多本该由实体企业承担的社会成本(比如社保、社会管理),现都交给国家了。而互联网企业,是不承担任何借助他的平台,做生意的个人和企业的社会管理费用的。你说,新经济的冲击波,国家做好应对了吗?!

我在想,互联网平台公司之所以估值这幺高,原因就在于他是轻资产运作,周转快,业务量稳定,没有固定资产投资,没有社会管理成本,现金流丰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亚马孙与阿里巴巴,能成为超越沃尔玛等实体公司,成为全球行业翘楚的原因了。阿里巴巴是好了,然而更多的传统实体企业,日子却是不好过了。

因为,一直以来,老板们都是自己的一套玩法,现在来了个电子商务,来了个B-C,不但把价格搞死了,更把市场搞乱了,你让他一下子转过弯来,不是很容易的事,很多老板,也许不适应,不服气,或是有抵触情绪,还没搞懂互联网生意的玩法。这是真的“三难”。

尽管,马云在多个场合,一直高调赞扬全球化没有错,这对互联网平台公司无国界的不设障碍的经营活动,当然是有好处的。因为,马云的生意模式,可以带动一批产业,比如物流,比如金融,比如信息处理,我们说大数据业务。但对税务征收以及进出口监管,是有很大挑战性的。

可惜的是,多年来,从国家,到研究机构,以至于大大小小的老板,没有人研究过互联网平台企业,是如何通过资本市场的游戏,把本该国家拿走的利益,一夜之间,变成了投资人的长期饭票的。这种游戏,以及自然的排他性业务,这就是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垄断价值。只有马云、孙正义、雅虎看到了。

上周,我看到,国家终于放开并下调了国际代购,及电子商务商品进出口的征税点,看来,电子商务经营的大的趋势,不可阻挡,你不支持都是不行的了。

有句老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老板们是否看到了这个大变局?是否有些启发,可否找到些新的业务突破点,能否有些作为。

再讲讲2019“而上”的问题。我想,也不在乎这样几点:

一是老板们真的要做点“不差钱”的好东西出来,满足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好东西,在中国永远有市场,才有可能真正的消费拉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市场虽然萎缩,但吃仍是刚性的。当然,现在的国人消费,已非20年前老一辈的消费可比。消费升级,新的支付手段,正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不争的事实。你只要看看满大街的超市、菜市场、餐馆以及士多店,甚至交通网点的无现金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就知80后,90后,甚至00后,这批新生代,消费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中老年人了。

正如哈佛大学一位研究《电子商务对传统业务的冲击程度》的教授预测的一样,“所有抢得电子商务先机业务的公司,总是在场景和科技方面,做到最棒,早晚在大规模的交易趋势下,夺得产业链的话语权,最终形成不可替代的行业价值。”

这种悄然而至的变化,我想,精明的银行家们应该感受得到。因为,不断看到现金结算业务的萎缩,小额支付大多被第三方公司拿走,以及柜台业务越来越清淡,也在琢磨着,银行未来可以守住的,也许就是代表国家,履行安全、可靠、靠政策红线吃饭,以及为富人保管钱财的责任和义务。“场景”没有了,“科技”也失去了,越来越远离市场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包括自以为是的几块国字号的大银行,今后的路怎么走,真的值得银行家们好好深思一下的。

前不久,听马云说过两个数据:一是中国人的消费总量非常惊人,他都没有想到。光是一个鸡的消费,全中国一年的消费总量,就可以达到70亿只,人均年消费也不够5只,远不到满足量;一个是中产人士现已接近3亿人,这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了,消费升级是刚需的。

就凭这两个数据,加上新世代家庭的消费升级,企业家们,2019,应该有很多赚钱的机会,只要心无旁骛做实业,有心为市场提供打动消费者的好产品,好服务,就是新的利润来源。好东西是“不差钱”的,你一样拥有定价权。当然,好东西不一定全是吃的东西,也可以是教育产品,理疗产品,减压产品,三架马车的衍生产品,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只要你去想。国内这块大市场,以及多元化需求,包括体量,足以容纳所有的想做好东西的企业,企业不出国门,一样赚到钱。这是肯定的。

二是充分掌握互联网平台销售秘诀,把中国造的好产品、好服务买到千家万户,买到世界各地,用好互联网的倍数生意模式,把你的企业做得更大。

你可能难以想象,一个淘宝网的一年的互联网生意总额,居然可以超过中国所有的超市加起来的生意总和,不由得让人们惊叹互联平台的这种惊人的集约购买的能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淘宝、天猫和京东网上购买,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会越来越大的趋势。你今天看到快递行业,不管有品牌,还是叫不出名字的,为何如此兴旺发达,忙得不亦乐乎,喜笑颜开,这与当今的互联网购买的天量业务,是成正比的。有钱赚的生意,自然就有很多人扎堆,好的时候都想捞一把,赚趋势的钱,这是规律。

以前,看不起互联网生意的老板,现在也应该看明白了。看看互联网的便捷,自由自在,以及网上购物,节省了人们多少外出购物的时间,正好契合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如果老板们还看不到这个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借助互联网平台,把你的产品做好,把互联网销售模式设计好,研究透,把物流的问题,落地夯实,你可能就错过了互联网赚钱的最佳时机,而现在可能就是赚钱的最佳时机。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快掌握互联网的经营秘诀,千方百计找些能够帮到你转型升级的新经济运营人才,再通过他们,把你的好东西卖出去,买到千家万户,买到世界各地,这种如同数学上等比数列一样的倍数经济,这样的生意模式,以及轻资产运作,你难以想象它的规模效应,你想要多大,它就有多大,一切取决于你的人才、产品和服务的能量。

现在想一想,马云、马化腾,之所以成为今天像当年宋江一样的领袖级人物,能够成就宏伟霸业,说到底,一是他们自己的眼光与坚韧,以及所在城市政府领导(杭州/深圳)的大力扶持,二是在于他们拥有李逵、张飞、鲁智深、林冲等一样的各具能耐的将才。而互联网时代,一样需要更多的创新性的独当一面的专才,才有可能确保企业,不被别人超越,或替代。

华为也好,腾讯、阿里巴巴也罢,“一要舞台,二靠钱财”。没有一个做大做强了的企业,不是靠着这两样东西,成就了老板,富裕了自己,贡献了社会,而老板自己继续做回引领方向的领导者。这是最体现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三是无论世界经济局势如何变幻,如何保护主义,成本领先,或做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永远是保持竞争不败,永续经营的黄金法则。

关于成本领先,以及如何做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北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在一次混沌研习社的演讲上,说过两个这样的案例,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小米的多元化,一个是佛山的一间很不起眼的生产密封袋的小厂的创新故事。

说到小米,是手机不赚钱,但多元化的相关产品,还是有钱赚的,因为天下没有亏本的买卖。雷军的成本领先理念,在于小米正努力学习苹果,试图建立自己的芯片应用操作系统,并通过人们购买便宜的小米手机,以及预装的操作系统的AI运用,提供到人们使用小米系列产品的便利性,舒适性,和依赖性,像麦当劳一样,永久霸占人们对小米品牌带来的科技改变生活的方式的嚮往,这确实是一种高级的成本领先战略。

所以,前不久,格力电器的董明珠,与小米雷军的豪赌,据说是董明珠赢了,但其实还没有完,谁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未来AI电器赢家,还很难说的。因为,成本领先战略,随着全球竞争方式的日新月异,正在出现新的2.0版本,甚至3.0版本,可能不用10年,这两家企业,会最终决出胜负。

再说佛山的这间生产密封袋的小企业的创新故事。因为历来,国产密封袋,都是容易泄气、漏气,进入灰尘的,虽然便宜,但用来装一些高级的精密部件,国产密封袋是不合格的,都需要依赖进口的密封袋产品才行。

然而,就是这家佛山的小厂,几个工程师,在老板的带领下,研发攻关,找问题,想办法,反反复复搞了半年,终于实现了密封技术的重大突破,不仅向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申请了专利,还大幅提高了产品的价格(提价后还比进口产品便宜),完全实现了进口替代。以至于公司订单络绎不绝,投资人也跑来主动提出帮你融资的锦上添花的好事。所以说,创新出效益,创新做大企业,并非口头上说说而已,好东西“不差钱”,都是真的。

最后,我研究的结论是:不管你经营的是独特的垄断的生意,还是专门的供应商渠道,或是处在产业链最上游的没有竞争的稀缺领域,还是处在完全竞争化的市场通路,熊彼特的成本领先战略,以及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的法则,永远都是不过时的。

不管全球化是进一步加剧,还是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不影响到你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比如爱马仕珠宝,比如CHNEL服饰,比如百达翡丽手表,卡地亚首饰,劳力士手表,比如亚马孙、阿里巴巴全球网购平台,比如Facebook,腾讯社交平台;或你有本事做到成本最优化,比如苹果手机,奥迪、奔驰汽车,华为手机,格力电器,TCL光电,比如麦当劳快餐食品,比如ZARA服饰,沃尔玛,宜家家私(IEKA)等等。

可以这样说,这两类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宝,未来任何经济挑战,他们都会活得很好。

当然,前者不容易做大,因为,凡是做好东西,都需要精工细作,需要独特的技术,和卓越的工匠,以及时间,才可以成就百年品牌,像瑞士的私人钟表作坊,法国的香包公司,以及意大利企业,甚至日本的私人企业,哪一个不是精益求精,只做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才活到今天;

而后者,却可以做得很大,只要始终保持成本领先,或领先战略创新,任何最糟糕的时候,这些企业,都是可以笑到最后的。

至于资源类企业,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虽说是竞争性不大,看天吃饭,但成本领先,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受全球资源供求关系的影响,也有跌得很厉害的时候,企业能否扛得住,最终也要靠成本的优势(比如开采/炼油/输送的成本优势),才有可能生存的下来,其道理是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