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有很多地方,都因这个原因而改名,原来的名称是?

 传统文化管窥 2020-07-05

在远古社会,人们认为人的名字与人的安全、健康和命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不愿意别人知道或使用自己的名字,以保护自己。

发展到后来,人们也避免说出或写出帝王或尊长的名字,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维护,从而显示自己对他的敬畏。

这种习俗叫做“避讳”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说法,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其中,又以避君主之讳(国讳)最为重要、范围最广——举国臣民都得遵循。

这也是封建帝王为维护皇家尊严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避帝王名讳,不仅与帝王同名共字的人要改名,用其他字代替,就连物名、地名等也得修改——我们今天的很多地名,便是由此而来。



比如,又称,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由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名“子”,所以讳“楚”而以“荆”字代替,后世遂连称“荆楚”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都是因避帝王之讳而改名的,它们原本并不叫现在这个名字:



1.河南开封,古称“启封”,春秋初期,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封。

到西汉初,为避汉景帝刘之名讳,而改“启”为“开”,这便是“开封”这一名称的由来。

2.浙江嘉兴,古称“禾兴”,三国时东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吴大帝孙权立第三子孙为太子,因“禾”与“和”音近,为避孙和的嫌名(与人名字音声相近的字),而改“禾”为“嘉”,遂称“嘉兴”。



3.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李白有《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了避晋文帝司马的讳,改名“敬亭山”。

4.隋炀帝名叫杨广,为了避其名讳,很多含“广”字的地名都作了修改,比如广州,因其治所在番禺,隋代改称“番州”;成都双流,古称“广都”,隋以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句,改“广都”为“双流”;等等。



5.宋太祖名叫赵匡胤,他的弟弟赵义犯了他的“匡”字,改名“赵光义”;凡是带“匡”或“胤”字的地名也都改了,比如:

今天的河南长垣,当时叫“匡城县”,为避宋太祖名讳,改名为鹤丘县,后来又改为其古称“长垣县”;

在唐代,湖北匡山与江西庐山合称“匡庐山”,也是因为避赵匡胤的讳,匡山的名称消失了。但有时仍附在庐山之前,称庐山为匡庐。直到晚近,才将大别山的一段恢复“匡山”之名。

因避君主名讳而改地名的事,历朝历代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例举了。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