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兴名臣:左宗棠传记(上)

 昵称32901809 2020-07-06

能与李鸿章,曾国藩并称“中兴三大名臣”,左的功勋由此可见一斑。左宗棠的前半生可谓郁郁不得志:读读闲杂文章,做幕僚出出主意,代替主人写些奏章,回老家募兵筹饷。始终寄人篱下,没有机会施展鸿图大志。

机遇来自乱世,五十岁是左宗棠的一个起点。组建楚军,四处追杀太平军,终于初显锋芒,崭露头角,自此,晚清王朝的每一次追剿行动都离不开左宗棠(捻军,回民军)。

志坚性刚、老而弥辣,所以才会抬棺入疆,誓与俄国红毛决一死战。身为洋务派之先驱,左宗棠明察秋毫:整海防、肃军纪、办船厂、发动民众保家卫国,反对与法寇议和……其志可嘉,其意可赞。

只是大厦将倾,左氏以一已之力,徒唤奈何?弹精竭虑削白首,俯仰一生悲国痛。中兴名臣,非左宗棠莫属。

中兴名臣:左宗棠传记(上)


1812年11月10日晚,在湖南湘阴东乡左家塅一个叫左观澜的穷秀才家里,一个男孩呱呱来临了。小男孩宏亮的哭声给沉寂冷静的长夜带来了一丝活力。孩子降生以后,取名左宗棠,他是老三,孩子的父亲左观澜已经35岁,母亲余氏更已37岁了。

左家生活清苦,但属书香门第。据传从清初起已经出了秀才十多人。左观澜也是位秀才一面读书,一面教书。左宗靠生活在这样一个耕读之家,自然可以受到严格的儒学训练。他3岁学识字,4岁读《论语》和《孟子》,9岁开始学做八股文章,全家人都希望他成年之后能在科举考场上获取功名。

1826年(清道光六年),左宗棠第一次参加湖南湘阴县令主持的童子试。次年又顺利通过了长沙知府主持的府试。可是,等到由湖南省学政主持的院试时,他因母亲病重而未能参加, 没有取得秀才的资格。初次科场失利,对左宗棠的打击不小。这次失败以后,虽然父亲和哥哥督教更加严格,希望他科场得胜,不厚祖先之名,但是左宗棠还是逐渐对沉闷乏味的八股文章失去了兴趣。左宗紫大约是在他17岁那年,从书铺里买到了一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他如获至宝,发现了一个与八股文章截然不同的知识世界,对书中所载山川险要、战守机宜反复索读,直到了如指掌。不久,他又读到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更加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一些有用的知识。

左宗紫如此读书,对于当时正统的知识分子来说,已经意味着有些“离经叛道',起码是不务正业。和他一块儿读书的士子们明讽暗讥,大不以为然。可是,左宗棠并不为其所动。他从小就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性情刚烈而自信。他崇拜诸葛亮,敬仰他横溢的才华。但他并不迷信,他更相信自己。当他给朋友们写信时,经常会毫不犹豫地署名'亮白”。他对学术的认识已经超越于一般八股士子之上,对别人的讥讽当然也就满不在乎

不过,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左宗常还是为他的这种我行我素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他没考上秀才,又别无进身之路,只好于20岁时捐了个监生,取得了继续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一时,他的运气好像又有所转机。在1832年的乡试中,他的考卷本来已遭初次否决,却又侥幸被主考官“搜选'而出,被录取为湖南第18名举人。但他毕竟对八股文章用心不足,此后便再也没有这样好的运气了。1833年,1835年、1838年,他连续三次晋京参加会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考官们不是嫌他的八股文章差,就是认定他的小指字写得不像样子。

科场上不顺利,使左宗棠在家人和乡亲们面前丢尽了面子。家人的冷脸相待,左邻右舍的冷嘲热讽,人前背后的流言蜚语,使左宗棠痛苦不堪,总感到矮人半截。尽管左宗棠讨厌八股文章,但也不是没有功名心,只是家境贫赛,日子更加难过。转眼间,左宗棠已经20岁了,身大当婚,女大当嫁。有入翰左宗棠穿针引线找上了湘潭大户人家周氏的闺女周治端。可怜左宗棠贫寒、无钱办婚事,只得到周家当上门女婚、寄人篱下。在封建社会,招郎人赘,是有为君子所不耻的。左宗棠本来性格刚烈、好争强斗胜,此中滋味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好在妻子周治端聪明贤惠,对坎坷失意的左宗棠还能时有安慰。

祸兮福所生,科场失意在给左宗棠造成暂时困境的同时,却为他目后成就大的事业准备了不少有利的条件。因此,当他后来回忆起这段艰难的经历时,常常产生一种塞翁失马的感慨。

他既然不能得志于科场,便越发关注于经世致用之学。他用功研读刚刚出版的《皇朝经造文编),对清初中时以后官坤们有关吏治、经济、军事、刑名等方面的重要议论既加圈点,更注心得。后来,他有机会见到了读书的编者贺长龄,在谈了一番自己的读书感想之后,便提出要信阅他的藏书。这位名原名学者觉得左宗業是个人才,非常高兴,决心用力栽培,不仅慷慨应允借书,而且还经常与他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1831年,左宗棠受贺长龄之荐,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除了研究程朱理学外,继续丰富他的经世致用知识。书院山长贺熙龄是贺长龄的弟弟,对左宗棠这个第子似乎也很赏识、曾经做诗夸奖他“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先得古人心”。在城南书院,左宗集还结识了一些有志于经世之学的同学,如罗泽南、丁秩臣等,这些人后来成为湘军的重要创始人。

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一路攻城斩关,兵锋直指湖南长沙。湘中官绅个个惊恐万状。原来的云南巡抚张亮基被清廷任命为湖南巡抚,奉命收拾危局。胡林翼又向张亮基极力推荐左宗業,说他“廉介刚方,乘性良实,忠肝义胆',而且'胸罗古今地图、兵法”,精通时务,绝非一般唐夫俗儒可比。如果蒙恩起用,对湖南军务定有裨益。张亮基专人往请。左宗棠还是一龄傲气、托辞推谢。他对张亮基还不了解,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同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捆绑在一起。胡林翼见此情景,便反过来做左宗棠的说服工作。胡也把张亮基吹得天花乱坠,说他是“不世奇人”,这次是虚席以待,真心诚意地要重用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与左宗棠同时避乱山中的郭嵩焘等人也大事规劝。左宗棠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个人的功名利操、终于应聘出山了。

10月2日,左宗棠随张亮基同抵长沙城外。此时,太平军已经在长沙城南与清军战斗了20多天,但是无力包围长沙城,反被清军的援军三面包围,只有西面湘江没有清军围堵、形势十分不利。7日晚,左宗棠和张宪基在轮炮声中缒城进入长沙。在此危难之际,张亮基确实表现出了一点君子的气度,将调兵作战的事委任给左宗棠筹划。左宗棠受到信任,也很感激,亦事的积极性颇高,'昼夜调军食,治文书”,毫不怠慢。他多方搜集军情,密谋战守,有时竟一夜三惊,他看到太平军连战不能得手,很有可能西渡湘江,所以急忙向张亮基等建议分兵一支,拖在太平军之前占领湘江西岸,特别是控制龙回潭这个地方,以防太平军西走。无奈幕僚毕竟只是幕僚,左宗棠并不能左右清军的战守大计,即使是巡抚张亮基说话也不管用,因在他之上还有总督和钦差大臣,在他之下又有提督和总兵。就在清军互相扯皮推诿的时候,太平军渡过了潮江,占领了有利地形,改变了不利态势。11月底,太平军下令撤离长沙,经过益阳、岳州(今岳阳)前往潮北。左宗棠虽有天大的遗憾,也只能是枉费心机。

太平军撤离长沙之后,左宗紫便与张亮基密谋镇压湖南的各路会党势力。他们首先拿'征义堂'开刀。“征义堂”设在浏阳东乡,聚众达4000余人。1853年1月20日,知府江忠源领兵前往进攻,左宗棠要他到浏阳之后,先张贴告示,“不同征义堂与非征义堂,但问为匪与不为匪',采取分化瓦解的攻心政策。在军事上左宗棠对江忠源强调一个“快'字,要他进兵神速,以快制性。果然,江忠源只用了12天时间,就血洗了征义堂,“斩首七百',解散数千人。

7月,太平军在占镇江苏南京,并将之改为太平天国首都(称天京)后、派遣西征部队逼攻江西,湖北的形势再度需张起来。左宗案与张亮基一道来到黄州,设防田家镇,试图守住湖北的东大门、防止太平军由江西溯长江进人湖北。 9月,当太平军占领江西九江,继续西进时,左宗棠教促张亮基急忙调兵遣将,进一步加强田家镇的防守。清军在田家镇编造巨筏,横列长江江面,筏上安置大炮,分派部队日夜驻守,但这些并不能阻挡太平军的勇猛进攻。10月.田家镇的清家被太平军打得大败。然而,左宗棠来不及亲眼看到田家镇战斗便怏怏离开了湖北回湖南湘阴去了。原因朝廷对湖北作了新的调整。9月下旬朝廷谕令张亮基出任山东巡抚,原闽浙总督吴文镕出任湖广总督。吴文镕庸且无能,又和左宗棠没有任何交情。“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中国封建官场老规矩。张亮基走了,左宗棠呆不下去了,他没有到山东去,因为山东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思前想后,决定回湖南湘阴老家过他的田园生活。

左宗棠回到湘阴,在这个世外桃源呆了不足半年,便再次被湘中大员请了出来。先是在籍侍郎曾国藩写信邀他出山帮助统率湘军,他不为所动。接着便有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派人三顾茅庐,又几经周折,他终于1854年4月应邀再出。

来到长沙,他一时与骆秉章配合并不默契,不免发生小的芥蒂。但他的办事能力越来越令路秉章佩服,他肯办事的热情也让骆秉章渐渐放心。大约经过一年后,骆秉章便已经对他言听计以了。再往后,骆秉章干脆当上了甩手掌柜,左宗集则成了不是巡抚的巡抚。他甚至可以不经过骆的批准便以湖南巡抚的名义给皇帝上奏。据说有一天,骆秉章听见辕门外有号炮声,便问是怎么回事情,有人告诉他是左师爷拜发奏折了。骆兼章并不以为怪,只是让人把奏稿拿来看看。当时湖南有人给左宗棠取了个雅号,很幽默地称他为“左副都御史”。因为骆秉章作为巡抚,其官衔亦不过是个“右副都御史”,按照旧的排名顺序,“左”比“右”也就略低一级。

左宗棠的名声越来越大,清廷中央对他也越来越重视。1856年,提升他为兵部郎中,并赏戴花翎。与此同时,清政府中的一些高级官员不断向朝廷举荐。御史宗稷辰在奏报中说:湖南有个左宗業,通权达变才气很足,为湘省巡抚所赏识和倚重。要是让他领导一省,或是统率一军,独当一面,其功业必不下于胡林翼、罗泽南等人。接着湖北巡抚胡林翼又上一奏,向咸丰皇帝极力推荐。胡林翼说左宗棠“才学过人,于兵政机宜、山川险要,尤所究心',是个济世奇才。

1859年初,左宗棠的好友、输林院编修郭嵩焘奉召晋见咸丰皇帝,关于左宗棠有一大段对话。皇帝问:“左宗棠才干如何?'郭嵩焘答:“左宗棠才很大,没有他办不了的事。人品尤其端正,湖南人都佩服他。”皇帝说:“你写信给左宗棠,告诉他,我有意请他为朝廷办大事。”

但是世事难料。正当朝廷准备重用左宗棠之时,一场“樊燮告状”却差点让他身败名裂。樊燮是湖南永州镇总兵,因为克扣军饷,私自役使部属而遭到湖南巡抚骆秉章上姿弹劾。樊燮不服气,但是又不敢和巡抚大人作对,便把矛头对准了左宗棠,状纸递到湖广总督官文处和北京的都察院。官文是昏庸无能的满清贵族官僚,早就对屡建功勋的汉族新兴官僚曾国藩、左宗棠不满,借此之机想大作文章。

还是老朋友肯帮忙。郭嵩焘在北京联络侍读学士潘祖荫出面解救。潘在奏折中为左说了一通开脱的话后,特别强调指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郭嵩焘还说通了御前大臣肃顾,让他出面替左说话。肃顺对威丰皇帝说:“左宗棠赞画军谋,迭著成效,人才难得,应当爱惜。”咸丰皇帝受此影响,才打消了原先严惩左宗棠的念头,决计重用这位才子。

左宗棠虽说没有被樊變控告案置于死地,但是他所受的打击确实不小,于是决定“奉身暂退',以等待新的机会的到来。1860年1月,他正式搬出湖南巡抚衙门,从而结束了他的幕僚生涯。

中兴名臣:左宗棠传记(上)


左宗棠满怀痛苦地离开了湖南巡抚衙门。几年的仕途风波使他感到,要想出人头地,不被人歧视只有走科举考试的路子。倘若当初考上了进士,现在也可能是巡抚了,而非什么师爷。有了进士的功名,官文,樊燮之流便不敢肆忌无惮地攻击了,不就是欺人没有一个进士的牌子吗?。尽管左宗棠已年过半百,仍然产生了重回考场,蟾宫折桂,走科甲正途的愿望。恰好1860年是咸丰皇帝30岁大寿,朝廷特开万寿恩科。左宗棠于是决定赴北京应试。

新年刚过,左宗棠便整点行装,从长沙启程北上。他乘船顺湘江,渡洞庭,但在进入湖北以后风雪很大,行程艰难。3月18日抵荆州,24日到襄阳(令襄樊),遥望帝都仍在数千里之外而考期在即,心中不免有几分焦急。

在襄阳,左宗棠接到了胡林翼托人转交的密信。胡在信中告诫左宗棠:“官文等人并未善甘休,他们正在为你设置陷阱,现在北京关于你的流言蜚语很多,你到北京等于是自投罗网。”左宗某获知此情,环顾苍茫,进退维谷。北京不能去了,长沙也有仇人而不能回了,在无可秦何之中他开始考虑栖身军旅,在湘军中当个小营官,直接带兵打仗。这位以诸葛亮自期的傲气汉子,意志竟颓丧到如此程度,实属可悲可叹。

其实,左宗棠的处境并不像信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坏。虽然有官文等人攻击他,但咸丰皇帝已经看中了他,在封建中国,只要龙心大悦,其他的一切事情便都不在话下。左宗棠怀着颓丧的心情从襄阳乘船联汉水百下,经武汉于5月17日行抵安徽宿松曾国藩的湘军大营。曾国藩高兴地与他进行了晤谈,并将他留在自己的大营之内。在此之前,曾国藩已经得到了咸丰皇帝有意起用左宗棠的谕旨,他便子6月2日上奏清廷,恳请重用左宗棠。一个新的机会展现在左宗棠的面前。

6月26日,左宗棠接到了清廷授予他四品卿衔,襄办曾国藩军务的谕旨。官升数级,又有统兵之权,着实让左宗来喜出望外。他给朋友写信说,皇恩如此优渥,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曾国满立即给了他回湖南募勇6000名的任务。

7月,左宗棠开始在湖南组建他的部队。他首先大力网罗了一批原曾在曾国藩等部湘军带兵的将弁,作为他的新部队的骨干。王开化、刘典、杨昌浚、崔大光、黄少春等入其彀中。参后再由这些人到湘乡、郴州、桂阳等地挂摩招募勇丁。大趣的农民闻讯而来,验身体,填保单,半月之间便募集了数千人。原道员王鑫的“老湘营'旧部1400人亦被左宗菜接收过来。到8月上旬,左宗常的全部部队5804人齐集长沙城南金盆岭。他自任统帅,并把这些部队编为前、后、左、右、中5营,中营1280人,其他4营各500人。另设有前、后、左、右4旗各360人,亲兵8队共200人。王开化为总理营务,刘典、杨昌浚为副,他们共同对统帅负责。

这支部队在当时被称为'楚军',主要是为了与曾国藩的嫡系湘军相区别。实际上,它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广义的湘军的一部分。

楚军在长沙集中训练了2个月之后,开始领受作战任务。1860年9月22白,左宗实从长沙率军东向,一路洁浩荡荡,由醴陵取道江西,开往皖南祁门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对于这次出湘,左宗棠踌躇满志,表示此去要尽平生之心,轰轰烈烈做一番大事业。

这时,在太平军方面,新的军事统帅李秀成、陈玉成等人也正血气方剧。他们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解除了清军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的直接威胁,现在又决定派重兵进行第二次西征,分军夹长江南北并进,企图消除湘军对天京上游屏障安庆的围困。东征的湘军与西征的太平军之间,不可避免地将有几次恶仗要打。左宗棠的楚军正好在这个关键时刻入皖,它的第一个作战任务就是援助曾国藩的湘军,抵抗取道江南西进的太平军的西征队伍。

10月上旬,太平天国南路西征军侍王李世贤部攻克安徽徽州(今歙县),进逼曾国藩的湘军祁门大营。曾国藩赶紧催调左宗棠由江西南昌兼程驰援。11月初,楚军行抵赣东北景德镇。左宗棠亲赴祁门会见曾国藩,密商攻防机宣,定计由楚军扼守景德镇,保证祁门大营的侧后安全和粮饷运输。12月,太平军西征军杨辅清等部由安徽宁国、芜谢西进江西彭泽、浮梁(在景德镇东北),从北、西北两个方向威胁祁门。李世贤、刘官方等部由休宁、黟县进逼部门的东面和东北面。李秀成的大军1861年初则屯于安徽婺源,从南面威胁祁门。湘军祁门大营已经处于三面包围之中,景德镇成为惟一的补给线。丢失了这条生命线,祁门湘军便无法生存。而祁门一失,太平军便可全力进援皖北重镇安庆,湘军的全盘东征计划就会被粉碎。

左宗棠率领楚军为了保住这条生命线,与太平军进行了殊死的拼杀。1861年1月5日,太平军黄文金等部从江西饶州(今波阳)分五路直捣景德镇,并分兵进攻浮梁,意在一举切断祁门湘军的这条生命线。左宗棠急忙将原先分防德兴等地的兵力全部调回景德镇和浮梁,集中兵力进行防守。7日,太平军猛攻浮梁,被左军击退。次日,清军的“游击之师”鲍超部霆军从皖南赴按景德镇,增强了左军的防守力量。到2月18日,左宗棠合鲍超部军与太平军大战于景德镇西北的洋塘谢家滩。左、鲍分兵三路发起攻击,太平军也三路相迎,双方激战4小时之久,最后,太平军以伤亡重大,被迫退守皖南建德。左宗棠在保卫湘军生命线的作战中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3月上旬,太平军李世贤部从皖南休宁出发,占领婺源,准备绕道江西,与左宗棠军再次争夺祁门湘军的生命线,并伺机回攻祁门。左宗棠闻讯后,立即派部前往婺源迎堵,被太平军击收。太平军乘胜攻击,4月9日,大败左军于景德镇,阵斩总兵陈大富等多人。左宗棠只得率部退守乐平,景德镇失守。祁门湘军生命线被断,曾国藩所部3万人候粮30日不至,军心大为动摇,形势非常危急。

中兴名臣:左宗棠传记(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