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3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0-07-06
《素问.脉要精微论》【理论阐释】【临证指要】一

   下面看[理论阐释],
* 各种诊法合参的问题
   216页,各种诊法合参,本段论述了切脉、察神、望色,以及审察脏腑的强弱和形体的盛衰,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把握病情,来“决死生之分”。
   《邪气脏腑病形》也说,“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把各种诊法能参合起来分析,认识疾病,就可以成为上工,就是高明的医生。
   这里头重点提出来的就是几种诊法合参的问题,不同的症状,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了解,
 @ 有的容易反映在神色方面,那就要望而知之;
 @ 有的病情是容易在脉象上反映出来,那就要切而知之;
 @ 有的从语声改变突出,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反映出来,就可以闻而知之;
 @ 有些病的隐情,那就需要问而知之。
   因此,需要四诊合参,全面搜集临床资料,整体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证从舍论》讲到,“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盖
 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辩邪之轻重进退也;
 闻者,闻声音之怯状、语言之伦次,以辩神气之爽味强弱也;
 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辩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
 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辩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
    这是强调的四诊合参问题。

   《内经》的(四诊合参)理论是整个中医的理论,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当中,医生自己要重视,同时还要适当地向病人做宣传,做解释。
   为什么呢?
   因为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病人就相信一个脉。说是切脉,你就得告诉他什么病,这病人你问他,他都不开口,有这样的病人,特别是年轻的医生,老医生遇到的这种情况少点。因为病人他也看你挺老的,他也还是,一是尊重点,二是他也不太敢造次。
   有些病人他也不懂,特别是遇到年轻大夫,来胳膊一伸,你问他,他说“我找你看病,你问我行吗?”有这种情况。那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病人做做宣传,我们诊断需要中医讲的是四诊合参,这样的话,才能更全面的了解病情。切脉也不是不能了解,了解一部分,但是总不如全面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更详细一些。
   当然,望诊他跑不掉的,病人是必须是要让你望诊的,进来就得让你看,不像过去要拉上帘,不许大夫看病人的,没那情况了,你只能是两诊,所以医生要向病人做宣传。
   还有情况,也有的医生在我看来是属于故弄玄虚,他违反了我们中医诊法的原则,不许病人开口。好!病家不必开口,那是演戏可以这么说,病家不必开口便知病情,那不是哪出戏里头唱的吗?真的不能不让病人开口。
   还真有个别的医生,不是现在,这说还是七十年代,六十年代,我听说过有这样的医生,是病人告诉的。人家病人想说我什么什么病,好了,这医生不高兴了,你找我看病?还是你自己看病?这医生这样的做法也不对。
   有可能是有的医生,是不是没学过中医的基本理论,还是有些故弄玄虚,就不知道了。我不反对,而且必须提倡,通过切脉要了解很多的病情。但是你总不能说,我要闭着眼睛看比睁着眼睛看还明白,恐怕不应该是这么看。
   所以,医生自己要知道(四诊合参),同时我们要向病人、向社会做宣传。这样的话,才能使得我们更客观的认识问题。
   当然,我们中医现在也采取现代一些理化检查指标,一些现代的诊查手段,也有采用。就凭我们传统的这四诊你还不想用全了,这恐怕不合适,这不是客观的态度,也不是中医的传统理论,更不是对病人负责的做法,这一点大家会很容易了解。

==================================

   下边看
[临证指要]
    四诊合参的临床应用,强调的就是在明确整体、全面分析,来认识疾病。
   只有全面分析,特别是这里又提出来的有舍证从脉,舍脉从证的问题,脉证不一致,那到底以哪个为主呢?
   根据不同情况,
 @ 有些情况是以脉象为主,而把症状的表现放在次要的地位;
 @ 有的时候是以症状表现为主,而把脉象的变化放在次要的地位。
   这叫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从舍。
   特别是有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这些真假虚实,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等,寒热虚实、真假错杂的时候,那你要仔细的辨别,一是错杂,一是假象,不仔细的辨别的话,只片面看,容易失误,给病人造成伤害。
   所以四诊必须要合参,而且要抓住重点,怎么样合参,怎么样辨别真假,不单要四诊合参,还要知道怎么样合参,这也是我们诊法当中所要学习的。
   这些内容在我们下边所讲的经文里面,会逐渐的反映出来。

(清.何梦瑶《医碥.卷五》曰:
“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需细辩之。
   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虚火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比胃虚也。
虚火虚胀,若勘攻乎?此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证之假据也。
   其本无发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
   如寒邪内伤,或食停气滞,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此以邪闭经络而然,既有胀痛等实证可据,则脉之虚乃假虚,当从证不从脉。
   又若伤寒四肢厥逆,寒战,而脉见数滑。此由内热格阴。何以知之?以病由传经渐致,并非直中阴经,从无热证转寒之理,既有数滑之脉可据,则外症之虚为假虚,亦从脉不从证也。”
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