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诊法(十六)辨温病常见症状之发热

 旧葫芦 2020-07-06

六、辨温病常见症状

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各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不同,故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有的近似,有时难以分清,但病因病机有异,可是病因病机近似,而临床所见的症状又两样,脉、舌、色、证反映出来的症状也不一样。因此鉴别温病及辨证用药非常不易,其中尤以辨发热、恶寒、头痛、汗出、口渴、呕吐、神昏、大小便、惊抽、厥逆等更是重要。

(一)发热

发热是温病中常见的症状,也是各种温病所必有的,没有发热就不可能称之为温病,在中医讲发热,不仅指客观指标的体温升高,也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

导致发热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感受温热邪气,在卫、气、营、血各阶段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到了温病后期,亦可因机体本身的阴阳失调引起发热。下面就具体情况讨论发热的形成机制,以及对它的辨证。

1. 发热的机制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病理性发热的产生,必须了解生理体温是如何维持的。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是恒定的,从不表现发热,主要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阳气的温煦,阴液的制约,水火相济,阴阳平衡,肺卫司开合,三焦利水道,故体温恒定。

人体各脏腑、各组织器官一定靠阳气的温煦,使之不寒,同时又要有阴液的濡养,以制约阳气,使之温而不热,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对于这种阴阳平衡的调节,卫气发挥着重要作用。《内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充皮肤,司开合者也”。卫气对阴阳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司开合作用实现的,当体内热多时,汗孔开泄,散发多余的热量,当阳气不足时,汗孔闭合,保护阳气不致外散,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发热的产生是机体的阴阳平衡破坏,阴阳失和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发热的产生即是阳气偏盛的结果。导致阳盛发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感温热邪气,从口鼻吸受而来,热邪郁久,蕴以化热,正邪相争,功能亢奋,阳热过盛,故发热口干渴,脉浮数或滑数。

(2)风寒袭表,表气闭遏,卫阳被郁,开合失司,阳郁而发热,络脉失和故周身关节酸痛。

(3)阴液亏损,水少火升,阳无所制,阴虚则阳亢,亢则化火热生,故口干渴心烦,脉象急数,舌红、津少,必当养阴滋液为主。

(4)邪热炽盛,温乃热邪,热则灼阴,阳盛阴必亏损,阴不足也助邪热生,邪热与津液不足,故发热难以速平。

(5)痰热化火,温邪必伤阴液,阴伤则阳热亢,素体痰盛,外热一陷,里络就闭,轻则高热神不清,重则神昏谵语,皆属痰热蒙蔽,治之必以开窍清热方法。

(6)积滞腑实,温热蕴于气分,气热阴液过伤,糟粕积滞互阻,形成腑实,腑热上蒸则神昏谵语,舌必垢黄且厚,可用承气汤加味。

从临床分析,温病的发热有虚实之分,实证、火热、有余之发热,多在温病的初、中期阶段,必伴有体温升高,这是正气足,与邪气相争的表现。但是也必须看到发热毕竟是病理过程,会消耗人体正气,损伤津液,有时甚至导致不良后果。

虚热多见于温病后期,邪气已退或邪少虚多,余邪留于阴分,由于阴津大伤,阴虚不能制阳而阳气偏亢产生的发热。这种热不一定都有体温升高,即使有体温升高,也多表现低热,或低热持续时间较长。当然,也有时虚证之中忽又反复,或又引起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等,也可以见到阴虚而阳热炽盛的虚实夹杂证,治疗上就应当仔细辨证分析与用药,否则就可转成坏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