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里戏外苏州

 小熊家228 2020-07-06

  熊猫君

  苏州很小,却有看不完的风景。

  余秋雨说,苏州缺少帝京王气。苏州向来是江南繁华地,历代帝王却很少对苏州垂盼。这块地方自古摆不开大型的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而已。

  杜荀鹤有诗《送人游吴》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杜荀鹤的一首诗,将苏州的韵味娓娓道来。

  柳永在《木兰花慢》里描写了苏州的繁华太平生活,赢得兰堂酝酒,画船“携妓欢游”。风流才子哪怕身在官场,竟然还忘不了年轻时流连过这里烟花巷陌的那一抹嫣红。京城里不能明目张胆地出入里巷花街,在天高皇帝远、风细水柔的苏州,在画舫游船之上,香媚无限。

  一直到近代,世人都容易把吴侬软语和玩物丧志画上等号。水磨腔的昆曲里是铁定没有易水壮士的豪气的,有的只是从明代开始就盛况空前的虎丘曲会。唐寅和仇英的绘画旖旎流丽,前者浓艳,尤其是敷施重彩的工笔人物画,都是那种明眸、皓齿、红颜、

  粉颊……小家碧玉,甚是撩人,画的是苏州女子的模样。后者画中少有江河千里,也无险峻构图,如此种种,似乎都说明了这里不见圣朝气象。

  千年易过,苏州人勤劳练达,民风依然好古。城里没有巍峨成群的殿阕、高墙、皇城,只有园林。在这一点上,苏州人反而没有感觉有任何一点损失,苏州的风景因此而美丽了2500年。纵有历史几经更迭,苏州文化就深埋在此时此刻苏州人站立的脚下,顺着疏密有致、纵横交错的根脉细细往内探求,苏式生活、园林、美食、趣玩,都是苏州人由内而外溢出来对生活的热爱,自然也带来了无数隐秘的欢喜。

  苏州园林本来都是私家后花园,蜿蜒小径,花影白墙,亭台楼阁,这是古典园林的标配。园林之胜,在于叠山理水之巧,以小见大,以虚为实。昆曲版《浮生六记》选择在苏州现有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演出。园林中的实景正好巧妙构成了春盏、夏灯、秋兴、冬雪、春回五个章回之间的起伏和错落。沈复和芸娘的赏心乐事,随处皆是。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主办方一共精心准备了四个版本的戏:一小时全本、半小时精华版、雨天全本和雨天精华版。舞台就是沧浪亭,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观众既在戏里,也在戏外。

  看到那些在暴雨中赶来游园看戏的年轻人,会让人有一种莫名感动。如今在我们这个时代,可选择的娱乐实在有太多,有人跑去古典园林看一场昆曲,表明不只是抱着娱乐的目的。

  夜色中,人的感知会被无限放大。看着男男女女们在昆曲的世界里寻找爱情,在爱情的氛围中体味昆曲。时光交错,今夕何夕,芸娘也曾女扮男装与沈复同游水仙庙,两人挽手同游。

  来看戏的人,都要抱着一种谦卑的态度,这个谦卑不是要放下自己,完全泯灭自己的意见,而是不为名利所堵塞所牵累的胸襟,苏州沧浪亭有《浮生六记》、耦园有实景版《耦园梦忆》、昆曲传习所原址也有“沉浸式”实景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从演员班子、灯光、乐队、到导演均不分伯仲,非要议论一个“我好,别人的不好”“我的最好,别人的有他的好”,还要对“不好的”进行批判和愤怒。实际上,这都需要一点人的气度、学识和精神。

  文化圈子里的人很容易会有一种负面的情绪。这种情绪,有人给起名为“人文沙文主义”,指的是一种知识分子、文人、读书人、学者,他们认为只有符合他们心目中某种理念、某种理想、某种品位的才是真正的好,而对其他的就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不道德,但这真可能会成为一种错失美好的不幸。

  要知道,世间有多复杂,人就有多复杂。不要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跌跌撞撞犹如困在圈里的老牛。人生无非是有能力在闹市的喧嚣中觅得一处清净,等待天慢慢变黑。可以跟随沈秉成、严永华的爱情,也可以跟着陈芸邂逅沈复,或是杜丽娘梦遇柳梦梅,移步换景,一颦一笑,咫尺瞬间。

  苏州很小,却有看不完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