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论一、巩膜的解剖特点、病理与临床意义 巩膜是眼球壁的最外一层,由坚韧、致密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纤维间的细胞成分与血管极少。正常巩膜呈均匀的乳白色调。巩膜表面由透明的球结膜和眼球筋膜复盖,不与外界直接接触。眼球前极巩膜上,有前睫状血管通过,由微细的血管网构成丰富的血液供应。所以炎症多发生在此处。在巩膜疾病中,以炎症最常见,但急性化脓性感染极少看到。不论病因为何,其病理改变较为单纯。典型者为肉芽肿增殖反应,形成炎性结节 或弥漫性肿胀区,表现为胶原纤维的坏死、变性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巩膜深层血管及神经较少,病程进展缓慢,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对药物治疗反应亦较为迟钝。 二、病因 (一)内源性 这是巩膜炎的主要原因。可由身体其它部位的疾病而来,如结核、病毒、结节 病、麻风、梅毒及痛风等。另外也可由于病灶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及内分泌因素而发病。 (二)外源性 较为少见,多通过外伤或结膜的创面而来,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感染。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眼部的表现多与自身在胶原细胞内产生的抗原-抗体性免疫反应有关,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 炎、红斑狼疮、结节 性动脉周围炎等,均可并发巩膜炎。 (四)继发感染 由邻近组织如结膜、角膜、葡萄膜或眼眶周围组织的炎症直接蔓延而来。 (五)原因不明。 三、临床表现特点 (一)病程长病情迁延,旷日持久,反复发作。 (二)炎症或外伤后,巩膜易变薄弱,在眼内压的影响下,可发生巩膜膨出,形成不同部位的巩膜葡萄肿。如前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 第二节 表层巩膜炎(episcleritis)表层巩膜炎为巩膜表面组织的炎症,常发生于赤道前部,即角膜缘至直肌附着线之间的区域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通常的发病年龄是20-30岁之间。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 一、结节性表层巩膜炎(nodular episleritis) 结节 性表层巩膜炎最常见,以局限性结节 样隆起为特征。结节 直径约2~3毫米,可1~数个,呈暗红色。病变处结膜充血和局限性水肿。其上结膜可自如推动。有疼痛及压痛。病人可有轻度的刺激症状。常合并有轻度虹膜炎。每次发后大约经过4~5周,炎症渐行消退。预后良好,但易复发。就与泡性结膜炎进行鉴别。 二、周期性表层巩膜炎(periodic episcleritis) 也称一时性表层巩膜炎(transientepiscleritis)。多发生在妇女月经期。病变部位的巩膜表层与球结膜呈弥漫性充血和水肿,而呈紫红色。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时间短暂,常数小时或数天即愈。复发不限定于一眼或同一部位。一般常发生前巩膜区,无局限性结节 形成。发作时可伴有神经血管性眼脸水肿;偶而可并发瞳孔缩小,睫状肌痉挛与暂时性近视。(图7-1,图7-2) 图7-1 结节性表层巩膜炎 图7-2 周期性表层巩膜炎 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局部可用0.5%可的松眼药水或复方新霉素眼药水点眼,每日4次。也可同时结膜下注射强地松龙混悬液0.2毫升或地塞米松2.5毫克。全身可口服消炎痛或皮质类固醇等。 |
|
来自: 朱江明 > 《第七章巩膜病第八章葡萄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