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茶香飘万里 2020-07-06

影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犯罪官员被流放,尤其是明朝以前的影视作品,罪犯们常常被罚流放岭南,然而明朝以后,尤其是清宫剧里,我们常常听到的台词就是——“流放宁古塔”!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有人说这有什么区别呢?要知道岭南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印象,已经是天边了,流放岭南,大概也就意味着让你做好留在那边养老的准备;宁古塔又在哪呢?宁古塔在东北那旮旯,除了因为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便于控制意外,因为宁古塔冷清,甚至是寒冷,一个容易被遗忘的地方。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热播剧《大明风华》中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把一票遗孤统统发配奴儿干都司做苦力,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错误。奴儿干在哪?也就相当于现在黑龙江省大部,而奴儿干都司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军事组织,主要负责控制管理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发配到那里的朱姓子孙,长大后确定不会给他制造麻烦?何况明朝流放制度中关于流放制度的挑选,想来都是南方!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选择将犯人流放北方的王朝,只有清朝,明朝以前,流放制度选择南流,而清朝流放制度转向北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并非一拍脑袋就做出的随意性决定,经济原因为主,政治原因为辅促成了中国流放制度变迁!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向南流放的典型案例:二王八司马事件

在中国古代的流放制度中,流放对象一般为犯有死罪获得赦免的人,从平民到高官都在流放者之列,只不过根据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平民多被罚流放远乡或发配充军;而拥有一定地位的官员则被罚逐出京师或者贬谪南方为官,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由于皇室内部夺权不断,互相援引外朝势力,导致了晚唐社会出现了两大怪象,庙堂之上,宦官干预朝政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江湖之远,藩镇势力割地自雄。名义上是朝廷的藩属,实际上朝廷完全控制不住他们,只能靠着四两拨千斤的互相牵制手段,残喘苟存!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唐肃宗时的大宦官李辅国,唐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以宦官身份执掌兵符,权力大增。唐德宗出奔奉天时,因窦文昌、霍仙鸣护驾有功,二人被封神策中尉,从此以后宦官主管禁军遂成为制度。军权在手的宦官自此再无顾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也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唐顺宗是个难得的清醒皇帝,他甚至宦官握有军权,就是养在卧榻之前的猛虎,藩镇虽有远忧却不及刀剑加身的潜在威胁,只可惜身体不好;朝廷上恰好又有一票敢想敢干的朝臣,君臣知遇,干柴烈火,一碰头就敲定了节制宦官,夺取军权的计划!

随即启用了长期追溯自己的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艰难局面。这场锐意改革官场风气,限制宦官的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只可惜唐顺宗身体实在太差了,后来中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前前后后干了8个月就去世了,以俱文珍为首的大宦官联合藩镇节度使反扑,把当时参与了夺权的朝廷官员悉数贬谪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宦官再度夺权后,朝廷风气再度回到宦官的威压之下,噤如寒蝉,不敢替这8人多言一句,而这八位壮士最后的结局也相当凄惨,纷纷贬谪偏僻的烟瘴之地等着客死他乡。

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后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后来听说还没死,第二年一道圣旨赐死。 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

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这8个人因为触怒宦官遭到报复,被贬其实就是被流放,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八个人都被流放岭南!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向北流放的典型案例:郑芝龙

但是翻开清史,会发现流放地选在了北方,比较著名的就是郑芝龙事件,郑芝龙是谁呢?如果你不熟悉这个人,那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儿子——郑成功!郑芝龙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成功渡海前往台湾的时候,他的父亲郑芝龙投降了清朝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但是郑芝龙为什么混了个流放宁古塔的特殊待遇呢?早年郑芝龙因为归顺有功,给那些观望的明朝朝臣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并且自己亲自充当说客,前往福建、广东游说顽强的抵抗分子,并因此获得爵位。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然而郑芝龙在游说自己儿子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郑芝龙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了,失去作用的郑芝龙开始受到来自两方势力的嫌弃,败军之将,投降派,最后干脆找了个理由,将其发配到宁古塔,眼不见心不烦!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郑芝龙的结局自然不是在宁古塔终老一生,1661年,时任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将郑芝龙一家抓捕,并处死!但是由此可以看到宁古塔,成为了清朝流放制度的代名词,明朝以前的流放地岭南,此时被宁古塔代替,这其中看似毫无联系,实则大有奥秘!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政治原因

中国古代的流放制度,那些被流放者,都是那些被认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重刑犯,换言之都是对朝廷构成威胁的重要人物,之所以被罚流放,一则显示皇朝恩泽,二来,给你足够的时间反思,类似于精神惩罚!

所以流放地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政治标准,确保他们在这里不能够实施报复行动,至少不能够让他们做到招兵买马,一夜之间能拉起一支叛军,否则流放制度就失去了惩戒意义。因此流放地的选择要符合两个标准:

  • 第一、 人烟稀少,人少则流通不变,流通不变财货就不易积累,没有财货可以积累,就没有密谋作乱的本钱,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你只能对着荒草地、烂泥滩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否则精神惩罚就达不到目的。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第二、 要便于控制,万一还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了可乘之机,那么一定要能够被迅速控制,这种地方要么足够偏远,能够允许朝廷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消化,要么这种地方一定被重镇监视,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出兵镇压!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宋朝以前,南方一直处于半开发状态,开垦程度低,财富不易积累,除了江南几个重要城市,大多数地方都是名副其实的蛮荒之地,尤其是岭南一带,沟壑纵横,水网密布,天然地分割导致交通不便,除此之外,岭南地区文化欠发达,不足以成就颠覆性的大活动。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明朝以前,隐患大多数情况都来自于北方,武力部署也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如果流放地选择在东北,那不是专门给自己制造麻烦,况且流放人员又都曾是重要人物,很容易被利用制造麻烦,一次明朝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经济原因

最大的经济原因就在于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客观演变因素——经济中心的南移,对南方的开发,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多,更因为部分流放官员的治理,南方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经济作用,从湖广熟天下足,再到近代沿海地区的发展。

南方越来越富庶,人口越来越多,作为流放地似乎起不到惩罚作用,反倒是给予优待。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相对显得比较蛮荒,所以流放制度出现的微妙的变化就是流放地由南向北的一个转变。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流放制度的传统中素有:“南人北迁,北人南迁”的说法,流放制度说到底还是一种刑法,自然不允许有人在流放地过的很滋润,北方人不耐热,将其流放酷热潮湿的南方,对他来说才算是惩罚,南方人不耐严寒,则专门流放北方,让其饱受寒风之苦。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满清发迹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对于他们来说,汉人都是南方人,选择流放北方本身就是一种惩罚,况且将其流放龙兴之地,四周都是自己人,根本不用担心被报复。

总而言之,纵观中国古代流放制度的变迁,可以发现明朝以前与清朝流放地区的变化,实际上符合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微观表现!

烟瘴与苦寒:古代流放制度为何将流放地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