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为何要打开宦官掌兵的潘多拉魔盒?

 青史如烟 2021-05-06

咱们谈历史,若论宦官哪家强?即便知名度超高的明朝太监们,在面对唐朝那群宦官大佬们的光辉业绩,也得恭恭敬敬地献上卑微的膝盖。

唐朝简直是宦官擅权的巅峰朝代,而让这群身残志坚的人们鼓足走上前台勇气的,恰恰就是他们手中的兵权,有了军队,说话不仅有底气,而且先前压抑的不爽,也能顺畅地发泄出来了。

于是,杀王、杀妃、杀皇子、杀大臣、杀节度使,包括皇帝本人,甭管谁挡在这群宦官们的利益面前,基本都是一个死。

这种无法无天的做派,确实有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那么,为何唐朝的皇帝们非要将兵权授予宦官呢?将兵权授予宦官、重用阉宦从唐明皇时期就开始,然而安史之乱之后,宦官掌兵权,却有三个原因:

分别是个人能力突出、不得已、挺偶然。

咱们先看看第一个原因,个人能力突出:

安史之乱前后时期,部分宦官专权的确无可厚非,人家可是一刀一枪,拿着脑袋换的荣誉。

咱们比较熟悉的高力士当初在协助李隆基除掉韦后、太平公主,立下了大功。

肃宗时期的权宦李辅国,当年从太子李亨,在万难之际,扈从其在灵武即位,期间陪伴君王共渡无数艰辛、凶险,功劳不小。其后,李辅国又联合程元振除去了横亘在代宗皇位面前的张皇后等人,为代宗即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后来,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仓皇离京逃难,当时车驾到华州,官吏奔散,扈从将士无不饥馁,在皇帝最落魄、无人帮助的时候,神策军观容使鱼朝恩带领军队自陕来迎。雪中送炭的功劳,也使得这位宦官,日后平步青云。

安史之乱前后的宦官们掌权,多数出于个人能力突出,有与皇帝共患难、立有大功的机会,按照论功行赏的规则来看,人家这些宦官专权,也没啥毛病。

但这个阶段宦官权力虽然气焰熏天,皇帝还是可以搞得定他们的,朝廷内的一部分大臣们也敢于跟权宦死磕。因此,皇帝可以安坐在龙椅上,专门研究朝廷之内大臣们跟宦官、宦官们内部之间的权力平衡游戏。

但安史之乱后,皇帝明显有放军权给宦官们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无奈的理由,那就是当年,平定安史之乱出了大力的朔方军,有些功高震主了。

周边有着这么一个军事势力超强的巨无霸,皇帝手里没个棒子安慰一下,实在是有些没底、心虚。

让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朔方军

天宝年间,大唐西北兵力极盛,安西、北庭、朔方、陇右都布有重兵,当时的朔方还远不能一家独大,而这些节镇势力犬牙交错,也使得皇帝能够从容应对调平势力。

然而,这一切后来都被安史之乱给打破了,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北庭军队东归入关平叛,而西南面的吐蕃则趁机蚕食大唐留下的权力真空之地,陇右之地随后也纷纷沦陷,使得朔方军镇最终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随着太子李亨在朔方军即位,朔方军成为了肃宗的班底,成为了抵抗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力量。

朔方军被绑在皇室的战车之上,为平定安史之乱,奋力搏杀,光芒万丈。然而在唐肃宗与朔方军相处的这段日子里,他见识了朔方军的彪悍,也发现了朔方军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那就是跟朝廷不熟,有派系观念,对朝廷安插的人员,很排斥。

这种思想觉悟不纯的军队,越来越生猛、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也让皇帝感到了深深的不安,用后世赵匡胤的那句比喻,卧榻之畔,有只老虎在看着你,就问你怕不?

从朔方军将领们后来的遭遇就能看出,朝廷在不停地动作着:

“军魂”郭子仪,代宗驾崩后,即位的唐德宗便赐号“尚父”,摄冢宰,用一大堆的虚职,将其兵权撸了个干干净净。

另一位大将,李光弼走的时候就没这么风光体面,他被削去朔方军权之后,带着少数亲兵,前去镇临淮,身入险地震慑周边心怀不臣的藩镇节度使们。

还有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整个家族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却最终被非朔方系的将军构陷,被迫起兵反唐、郁郁而终。

唐德宗即位之后,将朔方镇一分为三,以河中、豳宁诸州郡为一部,由李怀光统领;以灵州、盐夏诸州郡为一部,由常谦光统领;单于都护府、振武、银麟诸州郡为一部,由浑瑊统领。

皇帝动手肢解西北军事藩镇,那么他的底气是啥呢?就是身边的神策军,当年宦官鱼朝恩带领勤王的神策军,在随后的日子里,成为了皇室重点打造的天子之军。

工资翻数倍不说,升迁道路也比别人快,还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这种特殊待遇之下塑造出来的军队,迅速扩张,而神策军这支由宦官当初带领出来的军队,在鱼朝恩得势之时,自然颇有皇家、宦官一体的特色。

因此,为了平衡西北藩镇威胁,代宗时期还是觉得让熟悉军事的宦官统军,比较牢靠。

不过这个时候的宦官掌军,也只是皇帝们的施政方法之一,并没有制度化下来,皇帝哪天不高兴,就能直接撸了对方。

直到有一天,唐德宗被那群忘恩负义的文臣武将们给伤着了,才最终拉开了宦官掌兵的潘多拉魔盒。

先别喷唐德宗,人家这个选择是有道理的,而且依我看,唐德宗让宦官掌军确实也没啥毛病。

宦官掌兵制度化的关键人物——唐德宗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对于将宦官掌兵定为制度的唐德宗,当年做出这个毁三观的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

退回到他刚刚即位之时,他是做梦也不会想像得到,自己竟然后来竟会这么宠宦官。

大历十四年,刚刚即位的唐德宗在后人眼里看来,还算三观很正,刚刚即位就开始疏斥宦官,刚刚上位就将宦官刘忠翼下旨斩杀。

随后又杖流中使邵光超,废除宦官专掌内库财赋专权,罢黜神策都知兵马使、右领军大将军王驾鹤。

一时间,宦官被强势打压,有能力的文臣武将们开始登台,而雄心勃勃的唐德宗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番振作,最终能够将安史之乱留下的烂摊子——河朔三镇等一系列与朝廷离心离德的藩镇们,一举收拾了。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里,唐德宗算是见识了,什么是坑!

当初启用杨炎搞财务,杨炎工作能力不错,人品却很有问题,趁机报复打压政敌刘晏,弄死对方之后,面对天下冤之的局面。杨炎派人打着德宗的幌子,到各地宣慰,把锅甩给了领导去背,让德宗恨得牙痒痒。

后来启用了卢杞,这位天下都骂其为奸臣的宰辅,在德宗后来遇难,大将李怀光前来救驾,却一顿操作,硬生生将功臣逼得造反,让德宗大骂:“何独误我!”

而最终让唐德宗彻底心寒透了的,是一场兵变——泾原兵变。

建中四年,当唐德宗进行的削藩之战正酣之时,南面李希烈加入叛军阵营,兵围襄城,此时朝廷在中原地区,无兵可以分调,只得调派关内军队出去平叛,而这一年一支5000人的泾原部队,接到命令出关。

注意,泾原节镇的军队原来隶属朔方军,而且还是被经常折腾的那种,往往刚刚站稳脚,就被安排去其他地方开荒扶贫,泾原军上下,本身就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不爽。

“始居豳州,甫营耕桑,有地著之安。徙屯泾州,披荆棘,立军府,坐席未暖,又投之塞外。”

这帮本身就不爽的军爷们,被调派出关,原本想着朝廷这把有求于己,肯定会有封赏,大家已经做好拿钱准备。结果朝廷征伐天下,本身也不富裕,不仅啥都没给,供应的饭菜也很一般。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群士兵们最终没压住火,老子这把是要去卖命的,你就拿这些饭菜糊弄!

反了吧!

随后,叛军攻入长安,唐德宗刚开始倒没觉得有啥,毕竟只有五千叛军,自己手里面可是有神策军的。

结果一令人召唤,才发现,巨坑。

原来,唐德宗让自己亲信白志贞掌管招募神策军,而神策军这么优厚的待遇,自然让许多大富人家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子弟往里面塞镀金,结果真正能打仗的,寥寥无几。

因此,当泾原叛军攻来之时,唐德宗令人召唤神策军,结果:

召禁军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

没人来救老大!因此唐德宗便被迫逃奔附近的奉天躲避,刚开始,他还觉得,叛军成不了大事,毕竟天子的号召力,非同寻常。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文臣的怯懦和武将的无耻。

朝中文武百官一看皇帝跑了,有的也跟随跑出,不少人却开始有了其他想法,如朱泚、姚令言、李光晟、源休、彭偃、李子平等人,平日里拿着朝廷高官厚禄,关键时刻纷纷从逆,朱泚更是公然称帝,派兵攻打奉天。

苦心栽培的一帮朝臣,后来却纷纷成为了叛臣、甚至要谋害自己的性命,这让唐德宗心里遭受了不啻于十万点的暴击!

随后赶来平叛的李怀光更是趁机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说要到奉天见皇帝除奸臣,而神策军将领李晟的逡巡,也让急于收复长安的唐德宗一再失望。

对比这些不靠谱的文臣武将,始终跟在唐德宗身边的宦官窦文场、霍仙鸣表现就很暖心。

兵变之时,没有禁军护佑、没有文臣效死、没有武将御敌,危急时刻,是两位宦官阻止了一个百余人的宦官小队,将皇帝紧紧护佑在其中,逃出了长安,这一路上,唐德宗见惯了背叛,却也收获了最贴心的效忠,天下人都背叛了朕,还好,至少还有你们一路相随,不离不弃。

建中四年,唐德宗贬白志贞为恩州司马,令宦官窦文场典禁军,自此宦官开始掌控军队,唐朝军队的大权开始交到宦官手中。

贞元十二年,唐德宗正式确立宦官专掌禁军制度:

“以监勾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以监勾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在经历了一系列背叛之后,唐德宗希望通过自己的亲信宦官掌军,来达到自己控制禁军的目的。两位神策军中尉跟他的关系铁,又是旧时东宫老人,自然豁出命了跟着大哥干,唐德宗建立的这种制度,对于他来说,效果很不错。

然而, 随着后来宦官掌军制度化之后,大家按部就班上岗,也不欠你皇帝的恩情,而皇帝即位大多还得靠着掌控军权的宦官们支持。这就使得,皇帝后来还得看宦官脸色行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宦官尾大不掉的态势。

宋朝秦观曾经如此评论德宗授权宦官掌军:

“自德宗惩北军之变,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分委宦官主之,由是太阿倒持,不复可取。”

以上就是安史之乱,为啥宦官掌兵的主要过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