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败退荥阳是故事的开始 罗伯特.格林写了一本叫做《权利的四十八条法则》的书,书中有一个观点——永远不要太相信朋友,要学会如何利用敌人。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来说有点颠覆感,但是把它代入到历史当中,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还是十分有道理的。至少刘邦的一生几乎就按照这样的逻辑走向最后的成功,获取最高的权力的。 作为朋友,正常的想法都是希望能你这里得到越来越多的好处,甚至随时都可能因为嫉妒、不甘、误会而心生怨言。但是,敌人因为原本就不会对你有任何奢望,如果当他从你这里得到一点点恩惠时,反而更容易心存感激。 当然,这种朋友和敌人的概念是相对的,用我的话来说,关系越是亲近的人,恩情往往越不值钱,关系越是疏远,小恩小惠往往也能感人至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去看身边的人,对那些关系一般的人越是客客气气,越是对身边的人越是不太在乎。就有这方面的因素在里面。 当然,这不是教大家认死理,不是说敌人比朋友重要。而是我们学什么东西要活学活用,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敌人的问题永远比朋友的问题更好解决,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化敌为友的成本其实是很低的。所以如何做到有胸怀、气度和勇气去化敌为友,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刘邦的哲学:能成为朋友的都尽量成为朋友 敌人比朋友更容易感恩,当你向敌人表示你的友好的时,更容易得到敌人投桃报李的回报。《孙子兵法》中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国为上”等都是要学会化敌为友、大局为重。这不光是谋略和方法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个成本的问题。用战争去解决问题永远都是最大成本的解决方案,就好比我们夫妻关系用离婚去解决问题永远是成本最大的一样。 其实,我之前讲过很多次,人性基因中,永远是追求成功,厌恶失败的;永远是渴望得到,憎恨失去的。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才能在权力游戏和政治斗争中无往不利。把握好这一点,现实中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刘邦是这方面的高手。 比如,父母给你一万块钱和老板给你五千奖金,哪个更让你内心激动一些?无疑是后者,因为这跟人的心理期待是有关系的,老板给奖金你觉得意外、有成就感,但是父母给你再多你可能觉得父母只是在帮助你、照顾你。 所以我们运用到生活中,其实就是这几点:一、要适当降低对方的心理期待。二、要减少对方害怕失去的恐惧。三、要舍得及时地投入一些成本。 刘邦被困荥阳之后,再一次因为这些道理化险为夷,这样的逻辑帮他解决了问题、笼络了人才。 “先抑后扬”收服英布英布这个人对楚汉双方都很重要 英布本是一个骊山刑徒,此人作战英勇,充分陷阵从不惜命。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亡命之徒。如果没有陈胜吴广起义,英布估计就此了了一生了,因为和平年代,这种人永远是被打压的对象。但是,在战争年代,这样人就能因缘际会地发挥他的价值,因为那些诸侯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勇猛之徒。 烽烟四起的社会把他卷入战争,他也因为作战勇猛而大放异彩。巨鹿之战时,他就率领两万先头部队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入了章邯的运粮甬道,并坚守待援,从而使得项羽的战略得以顺利的实施。所以,项羽一直对英布喜爱有加。在分封天下的时候,一向抠门的项羽居然在贴身的地方给这位爱将分了一块地盘让他当王——九江王。可见项羽是多么地器重他? 但这又能怎样?人性的弱点永远是带有傲慢与偏见的。小人成功之后必然是傲慢,都会觉得自己翅膀硬了,有恃无恐。历史上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英布也不例外,项羽伐齐的时候,他称病不出,以五千兵马打发了他的恩人项羽。彭城之战时,恩人项羽的老窝都被端了,他依然纹丝不动,隔岸观火。 刘邦对于人性洞若观火 混迹江湖的刘邦对于人性是洞若观火,一边威逼一边利诱,就轻而易举地把英布策反了。英布背叛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害怕失去。害怕项羽会夺走他的一切,刚好这一点被刘邦利用了。 韩信北伐开挂的时候,刘邦在荥阳死扛着项羽,英布在南面扯项羽的后腿。但也仅仅是半年多的功夫,英布挺不住了。项羽派了另一个猛将龙且把他打败了。 英布在拼光了老本之后,只能投奔刘邦,即便这个时候他并没有把刘邦当作自己真正的老板,但是走投无路之下,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对于刘邦来说,英布的队伍虽然打散了,但是英布的个人价值还在,他正是用人之际,所以必须彻底收服英布。 当英布来拜见刘邦的时候,刘邦一副慵懒的样子,靠着床、洗着脚,悠哉悠哉地不冷不热地接见了英布。英布一见,内心里那种失败后的颓废感、窝囊劲一下子就涌上了头。 自己也曾是一个纵横天下的英雄,却不料到一旦失势,就如此不受重视?一边是强烈的屈辱感,一边是对项羽深深的愧疚感,其中还夹杂着对刘邦浓浓的恨意,英布虎目含泪,想死的心都有了。 刘邦把英布玩得团团转 正在英布满心后悔当时为何没有一门心思跟着项羽干革命的时候,英布被引领到他的居处,猛然眼睛一亮,发现住宅的规模、器具的规格、随从的级别,全都和刚刚看到的汉王府一样。一看就是精心准备过的。 在这种巨大的落差下,英布对刘邦的不满瞬间被一种感动所代。人在拷问自己的内心的时候都是有双标的。此时的英布又自圆其说地把项羽想象得如何霸道、野蛮,而刘邦所有的缺点都变成优点,刘邦不是耍流氓,是没架子,率真随性。刘邦也不是忘恩负义,是有福同享。 反正英布就这样彻底地被刘邦拿下来了。而刘邦对英布这种先辱后赏、先抑后扬的对待方式,显示出了刘邦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和巧妙利用。因为人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比如我们的孩子一样,你骂了他几次,再突然表扬他一次,他会高兴得要死;而你一直表扬他,突然有一天骂了他,他十有八九是哭脸或者忿忿不平。 “虚心问路”险入大坑这是一种宿命对决 英布为什么会如此受刘邦的重视呢?除了前面说的那些原因,客观上来说,英布这半年多时间,也算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英布在南方拖住项羽大量兵力半年之久,这对于整个楚汉战争来说至关重要,甚至说具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正是由于项羽被迫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刘邦这半年时间才能将战线一直稳定在荥阳一线,还抽时间回去巩固了关中,韩信则利用了这段宝贵的时间开辟了北方战场。如果没有英布,以项羽的战力,此时的战线估计已经被推到武关、函谷关了,英布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而且英布刚刚一败,荥阳这就扛不住了。主力会师的项羽,先是断了刘邦的粮道,敖仓的粮食过不来了。汉军渐渐乏食,被项羽大军死死钉在了荥阳。被围困在荥阳的刘邦面对城外那个这一辈子都是追着他打的项羽,越想越郁闷,但又束手无策。 郦食其也给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 不知路在何方的刘邦只能问计于群臣,这个时候郦食其站了出来给刘邦提建议了,说:“昔日商汤伐夏桀,封夏王族后裔于杞国,武王伐纣,封商朝后代于宋国。如今秦国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六国后裔无立锥之地。大王如果能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俯首称臣。德义一行,陛下便能面南称霸,楚人到时只能整肃衣冠来朝拜大王了。” 这一番话不知道读者朋友都下来以为如何?是否觉得也是可行之计?因为郦食其这番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分封诸侯,广结战线同盟。这是统一战线的思路,看起来并无不妥。实际上这是一个坑,而且是一个大坑。这简直就是把刘邦往项羽分封天下一样的坑里推。 刘邦还是吃亏没有文化 刘邦的政治天赋很高,对于人性的洞察也很高妙。但是,这个人有其自身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文化,对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这些东西都不懂,很多时候是靠直觉、靠感情、靠人性在做判断,这样的人基本上是靠天赋和运气吃饭的。所以为什么越是成功的人越注重学习呢?也就是他们逐渐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了。 正是因为刘邦没什么文化,所以对于这种引古论今、拿过去的好经验往今天套的建言,向来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举个例子,一个农民,如果遇到一个博士给他讲点知识,他绝对会深信不疑;一个穷人,遇到一个经济学家给他讲点生财之道,他也一定会奉为圭皋。这是人对文化与生俱来的敬畏心所决定的。 所以,当刘邦听了郦食其的建议后,拍手称赞,然后再次展现出了他超强的执行力,命人速刻制印玺,准备让郦食其巡行各地,着手进行分封。历史的钥匙往往不一定打得开现实的锁,即便可以,那也是小概率的。如果刘邦真的按照郦食其的办法做了,历史就该是另一番模样了。 “知错就改”补救及时这次又是张良救了刘邦 我时常说,一个人的好运气不是表现在他很少犯错,而他每次犯错之后,都有人及时能给他纠偏。刘邦就一直是这样的人,当大印已经刻好,就在郦食其即将动身分封时,张良外出归来了。 刘邦把张良一直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所以觉得这么大的事还是应该和老师张良说一下,听听张良的意见总没有什么坏处。于是把张良叫过去,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听,并问此计得失如何? 张良听罢,大吃一惊,忙问:“这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这简直要误了大王的一生功业呀。” 刘邦顿时惊慌失色道:“为什么?” 张良把自己的见识灌输给了刘邦 张良为了让刘邦听得更明白,便开始连写带画地一二三地给刘邦分析起来: 1、往昔商汤、周武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自己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才进行的分封,但如今大王能控制楚国,能控制项羽吗? 2、昔日周武王灭商后,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树立榜样,鞭策本朝臣民。现今您是干这事的时候吗? 3、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眼下咱军需都没有着落,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眼下您能开仓放粮吗? 4、武王翦灭殷商之后,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能够效法武王玩这造型吗? 5、武王马放南山,牛息桃林,表示不再打仗,不再运粮,是因为天下已经大定。现今激战不休,您能把马都放了吗? 6、干革命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谁又帮着您打天下呢? 最后,归根到底一句话,谁胳膊粗,谁才有话语权,楚军强大,您都打不过他,六国会听您的吗? ![]() 刘邦无赖又无奈 刘邦在连说了一堆“不”后,大骂道:“竖子!几坏吾事!”刘邦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办事不拖拖拉拉,改错也不扭扭捏捏,向来知错就改,从不含糊,所以刘邦马上销毁了大印,取消了这个想法。 “不惜重金”终得良机![]() 兵锋所指之下,刘邦受不了了 公元前204年,四月,在荥阳对峙近一年时,敖仓丢了。敖仓这个地方有多重要就不需要我赘述了(看看隋唐史中瓦岗李密为什么要死磕洛阳(仓)就知道了)。敖仓作为荥阳防御体系最重要的一个支撑据点丢掉后,整个刘邦的大军粮饷问题受到了巨大的危机。 刘邦撑不住了,准备议和。他还是通过老朋友,项羽的叔父项伯,告诉项羽“以荥阳为界,荥阳以西归汉、以东归楚”作为议和条件。项羽也觉得勉强可以接受,正准备答应。但范增却坚决反对,:“明已经是胜券在握了,为什么要中途放弃。等刘邦恢复元气,必定会卷土重来,到时候我们将悔之晚矣。” 项羽把鸿门宴之后的经历再回想了一下,也觉得刘邦这个小人确实是没有什么干不出的,自己已经被他阴了很多次了,这次不能再上当了。所以旋即就拒绝了刘邦的和议,加紧了攻势。 ![]() 陈平开始登场了 荥阳城中的刘邦风雨飘摇、战战兢兢。此时,刘邦最后一位重量级的“护法”陈平终于开始粉墨登场了。 陈平可以说是楚汉时期最重要的间谍头子了,他的工作价值就在于用最少的成本投入,产生最大的战争效果。陈平也算得上是后世情报机要机构的祖宗,他第一次完美的定义了情报工作这条看不见的战线的工作方式以及产生的巨大成果。 陈平此时在刘邦军中任护军中尉,这个官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报处总长”。陈平也是项羽手下的人,且一直深受项羽、范增等人的器重。在刘邦东出关中的时候,魏豹、司马卬相继归汉,陈平就曾经被项羽安排去占领司马卬的魏土(河内陆),且成功策反司马卬,展现了军情谍报工作人员的良好素质。但是,陈平刚一离开魏地,司马卬却又一次的倒戈易帜,又被刘邦争取了过去。项羽很愤怒,陈平很害怕,于是封印还金,孤身一人,投奔了刘邦。 ![]() 陈平和刘邦互相成就 陈平到了刘邦这里,也是几经曲折,被人怀疑忠诚、被人指责人品、被人指证贪污,反正是百般不受欢迎,最后还是刘邦以非凡的魄力把他留下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只要能干事的人就可以了,至于人品嘛,本来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还有瑕不掩瑜一说嘛。 陈平的到来,让刘邦心里的两个想法得到了落实,一个是他需要一个熟知项羽内部情况的人来给他做情报分析,一个是他需要一个与其他功臣牵扯不深的人来实施监督控制。所以,想通了之后,刘邦就把陈平任命为护军中尉,做了情报工作的一把手。 当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对刘邦穷追猛打的时候,刘邦岌岌可危又无计可施的时候,陈平向刘邦展开了酝酿了很久的计划。他准确的将目标框在了项羽阵容里最冷静的大脑——范增身上。 ![]() 陈平再次把刘邦和项羽分析了一遍 陈平认为,项羽虽然待人谦恭有礼,但是却舍不得封赏,所以身边没什么有本事的人,而刘邦虽然傲慢无礼,但是却慷慨大度,所以人才云集。楚国现在看起来强大无比,这只是因为项羽个人能力太强了,其他并没有什么人才,真正撑起西楚的实际上是范增、钟离昧、龙且等人。 陈平对刘邦说:“项羽这个人生性多疑,只要大王能给我数万两黄金,我就能想办法反间他们,使得他们彼此离心,自相残杀,到时候我们趁乱出击,一定能够大破楚军!” 刘邦心想我的命都快没有了,还要钱干嘛?二话没说,拨给了陈平四万两黄金,其他事一概不问,直接让陈平撸起袖子去干。 ![]() 情报是政策解读的基础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句话:“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这实际上就是对情报、间谍的重要性的一种阐述,间谍看起来花钱非常多,但它的投入产出比,永远是最高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恰好,刘邦是一个典型的正面案例,而项羽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这种反差再一次把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刘邦。 陈平利用刘邦拨给他的专项资金,通过在项羽和范增之间煽风点火、制造误会、营造反差,顺利地使得项羽和范增两人离心离德。范增心灰意冷之下,离开了项羽,最后病死途中,而失去了范增的项羽,陷入了一味单打、顾此失彼的乱局难以自拔,虽然在范增离去的一个月后便攻破了荥阳,但是刘邦却在陈平的计谋下(用了一个替身纪信和两千女人)再一次顺利脱身。 感言:一点善意的生活建议![]() 历史需要正确的解读方式 我一直相信所有爱好历史的朋友都是有一定情怀的人,因为历史能带给我们的东西无非是两样:借鉴成功、反思失败。但我也时常对朋友们说,看历史要多看失败的人和事,少看成功者的光环和迷信,看历史更不能把历史当作故事去看,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个命题去思考。 成功往往是偶然的,失败却是必然的。比如刘邦最后的成功,中间夹杂了多少运气?少一次运气,他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非要从刘邦的运气中去找必然的逻辑是不可取的,你不能说刘邦因为这次逃出荥阳,是因为陈平的计策,然后就认为重用陈平这样不择手段的人就一定会成功吧?但是失败却是必然的,像项羽他战无不胜,但却孤立无援,这种“失道寡助”的失败逻辑却是注定的。 这段话或许有点拗口,但是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像我们生活中,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怎么做会成功,但是知道怎么做一定不会成功一样。就像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但是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一定不能做的。 ![]() 历史风云背后都是人性思考 生活有时候就像我们做题一样,有时候一道选择题,我们选对了答案,但并不代表我们知道怎么去解这道题,又或者我们不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其中一个答案是错误的。 我之所以写了很多关于刘邦的思考,并不是因为刘邦的成功,而恰恰是因为刘邦一直在失败,甚至败得有点惨不忍睹,但是屡战屡败为何又能屡败屡战呢?这才是我一直在认真思考的方向,刘邦这次逃出荥阳也是如此,我认为他这次经历给我真正提供的价值,是应该如何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去应对危机,去减少成本损耗,去做利益上的取舍,去做资源上的平衡。 这些是他应对失败的财富,却不是他走向成功的法宝。而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历史和生活都是如此:只要一直能扛得住失败的人,才有机会真正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