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覃氏千秋万代——覃家将军名录!覃家人都看看!

 覃氏文化研究 2020-07-07



1
覃材镇将军
据《岑溪县志》、《梧州府志》、《广西通志》记载,自明洪武八年(1375年)至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一百六十五年间,广西地方叛乱彼起此伏。明成化元年(1465年)八月,宪宗皇帝派张都督同知赵辅为征蛮将军,以兵部侍郎韩雍为都察院都御史,领兵16万入广西。广西各地狼兵(僮兵(僮现称壮):地方武装,世代习武,英勇善战,把守地方险要,维持地方治安,史称“狼兵”)随军听调。“狼兵”的领军人覃材镇将军来自广西藤县五屯(今藤县和平镇属)。明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黎益和覃材镇二将军奉命领“狼兵”数千从浔南五屯(今藤县)入岑平叛,伴民耕种。取前车之鉴,黎益和覃材镇二将军不取诛连滥杀之法,以攻心为上,先礼后兵,围而不打,晓之以理,分化瓦解。覃材镇将军破瑶僮(壮)不能通婚之规矩,带头易俗,先娶汉人周氏,后娶瑶王之女莫氏。覃将军和瑶王之女莫氏,双方阵前拼杀,从仇敌化为恩爱夫妻,充满传奇色彩(岑溪市《筋竹镇志》有记载)。周莫二位娘娘深晓瑶民性情战法,且又武艺高强,为平定地方献策献力,获得万民拥戴。覃将军身负皇命,率领各姓亲兵,身先士卒,征战劳碌,为岑邑民族汉化立下千古奇功。岑溪战事平息,民族和睦,覃材镇成为两广乱贼的心头之恨。乱贼派人潜入岑溪,内外勾结,伏击覃材镇将军和周莫二位夫人。覃将军在筋竹松岭,覃将军的夫人莫一娘娘(瑶王女)在诚谏河三前后遇害。英雄为国捐躯,全邑举丧,各乡村纷纷建庙纪念覃材镇将军,名曰“覃官庙”。为莫一娘娘建的庙,叫“莫一娘娘庙”。周一娘娘死后,岑溪的老百姓把二位夫人敬在一起,称为“周莫娘娘庙”,后称为“灵娘”。岑溪的“灵娘庙”由此而来。“灵娘村”也由“灵娘庙”而得名。

2
覃万传受封武陵君

覃万传 三国时人,祖籍陕西南郑,曾任蜀汉胖舸郡太守马忠的总兵。蜀汉建兴三年(225年)随诸葛亮南征有功,经马忠推荐受封武陵君,镇抚五溪(五溪为雄溪、满溪、西溪、抚溪、辰溪,),即今黔东、鄂南、湘西交界一带。三国时魏景元四年 (263年),魏伐蜀汉,汉后主降魏,万传无法返祖籍,被土民推举为总酋长,以后便落籍五溪蛮地。

其后人一部分自贵州思南、镇远、榕江等地南下广西,现在贵州东部各县(自治县)及广西融安、融水、环江、宜州等各县(自治县、市)的 覃氏,有的是覃万传宗支的后裔;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成为湖南武陵地区覃氏的主力。湖南溆浦县覃行璋、祁阳县覃季以及邵阳、武罔等县覃氏中,也有覃万传的后裔。其后裔子孙已近百万之众。


3
覃儿健其父封武威镇夷将军

覃儿健是目前所见历史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历史人物。据《后汉书·西蛮西南夷传》、《湖南通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记载,覃儿健(前4年一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陕西),望出关中。其父受封武威镇夷将军,于汉平帝三年(3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驻守沣水流域溇中、充中及零阳等地,当时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组织民众合力抵抗新政,被推举为精夫(即统帅)。覃儿健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文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成人后得到大家的信任。父亲去世后,覃儿健继而成为领导当地民众的统帅,威镇武陵地区。汉章帝建初三年 (78年),武陵溇中地区民众拥覃儿健反抗官府增加税赋,先后攻下零阳、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境内)等地。次年,汉王朝调荆州 (今湖北省境)等七郡及汝南颍州 (今河南省境)的囚徒5000多人前来征剿,覃儿健战死,民众失去主帅,溃不成军,纷纷逃往深山野谷。覃儿健后裔为逃避官军搜索,免遭灭族之祸,大举南迁,进入今广西北部的九万大山, 分居于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阳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市、县;现在这些地方覃姓人口较多,与覃儿健后裔的南迁有很大关系。民国《宜山县志》中就有有关覃儿健的记载。


4
覃鼇封为御前智勇大将军

鼇公本性覃,名鼇,字立极,内涵深湛,(并非本性谭,见谱系篇便知)公元1084年(甲子)五月初五日(哲宗时)出生于江西泰和县马市巷一个由覃改谭的平民家庭。幼年聪明好学,文武高才,科甲双第,被徽宗招贤入仕,在徽宗架下为臣,忠于职守。宣和三年(1121年),值宋江掠京,设计平定内乱,很得徽宗嘉赞、器重,竟封为御前智勇大将军。南宋绍兴年间(1141年),晋封为御前诸军都统制,专事征伐,镇京勤主,保国保民,深受高宗亲信。湖南辰、靖苗反,在秦桧笼络下,封“奋威王”,命率子龙、虎二公同往平苗。与同征黄尚书以抚代剿,不久平苗。所不幸者,于双江口激战中,恸丧虎子(既鼇公次子虎公)。帝题有赞忠骨词,词曰:“忠孝昭日月,义血洒战场。丹心垂千古,浩气贯穹苍。丰功旋宇宙,伟绩吐光芒。威权千古在,英名永流芳。”后拜名改组,避劫隐退,又被封为“镇疆侯”,以示嘉勉。大约在公元1160年前后(秦桧1155年已死),同黄尚书筑就文武大宅于甘棠坳钟领寨下(现靖县甘棠镇建国村),命名“覃黄团”(至此才亮出覃来)这就是靖县“覃黄团”之由来。自此,鼇公便在此饱览山水秀丽之林泉风光,直至终老,享寿96岁。


5
覃守正武显将军

据覃氏家谱记载,覃氏一代祖上福佑大概为明末清初时期的朝廷命官,官名为“上林长官、司署将军”,早年率军到广西平乱,得胜后留在上林司署(今田林县八桂乡)任地方官。祖上原姓谭,为防止叛军遗党找到后代人复仇,把谭字去掉言字旁,改为覃姓。覃氏二代祖上名应龙,任潞城丰厚之司署长,治在今丰厚屯。在司署遗址,地面上还有巨大条石和砖块,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覃氏家族后裔还有三户人家居住在丰厚屯,一位90多岁的老人称自己是覃氏的第九代直系女儿,小时候还生活在祖上留下的房屋里。房屋遗址位于屯里一个小山包上,丰厚屯原来处于这个山包下方,司署大院居高临下,占据制高点威严的俯视全屯。第十一代后人覃向明热心祖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曾到八桂乡平六村一座山上找到了第一代祖上的坟墓,墓碑上依稀还看到一些墓志铭。在八渡乡八桃村附近山上发现了第二代祖上的坟墓,“应龙”二字清楚可辨,故于康熙年间。在旧州镇有覃守正武显将军墓地,199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覃向明为我展示了他拍下的图片,几个墓地的规模和墓碑高大是当地一般坟墓无法比拟的。当地老人说,他们在搬迁建房时曾经挖出几座石棺材,在这一带地方,能够用得上石棺的必须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在丰厚历史上只有覃家的先人具备这个条件,可惜当时被人砸烂后丢弃了。


6
覃勋麟封镇远将军

康熙时,“宣抚使覃勋麟从讨吴逆有功,封镇远将军,沙溪六峒属焉,俱隶荆州府,寻改守备,领各司”。覃勋麟墓遗址:镇远将军、散毛司第十八任宣抚使覃勋麟墓,在苏家堡丰碑窟窿,碑雕人马摇柱具备,碑刻诰敕及铭志久经风雨,已泯灭不能成篇。


7
覃观葆昭毅将军

“昭毅将军”千户侯观葆公,覃观葆在明朝洪武年在雁门关抵御外敌,覃观葆是一世祖刺史覃登龙的第七代孙,他父亲覃福是首任五屯千户(1375年),创士兵建制,编制864名,多次征战,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官拜“昭毅将军”覃福去世后,身为长子的他自然而然地承袭了千户之职,并统领其父亲遗部。


8
覃伯坚史称“覃将军”

覃伯坚生于绍兴二年(1132)壬子年。娶唐氏为妻,生子普诸。覃伯坚(1132~1206),湖北恩施人,南宋时期施州行军总管,史称“覃将军”,恩施、利川、宣恩、来凤、巴东等地覃氏家族直系先祖。庆元三年(1197)征“蜀吴曦乱”有功(这个说法有误,吴曦乱发生在1206年,并非1197年,吴曦死于1207年),封受行军总管施州,称将军。柳州城为其军事营地。覃伯坚受职时年六十余载,遂家施州,卒于开禧二年(1206),葬于施州柳州城,享年75岁。卒赠左仆射光禄大夫。


9
覃添佑封开国镇夷将军

覃荣,明将领。茅冈(今湖南大庸、桑植境)人。字添佑。明洪武四年(1371年),茅岗峒民作乱,覃福祖奉命征平,即授茅岗隘长。当年覃添佑随父覃福祖又平茅岗峒民乱,覃添佑屡建奇功,封“开国镇夷将军”,被授为茅岗安抚使,覃添佑即为茅网土司第一任司主,辖区在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内。


10
覃远琎-清朝将军

覃远琎,字玉次,土家族,道光元年(1821)七月初二午时,诞生于石门渡水一个世宦之家。父亲覃庆辉,曾任都督,玉次是他的第三个儿子。覃远琎自幼聪慧好学,相传过目不忘。咸丰六年(1856),覃远琎出任广西陆川知县,他扶弱锄强,案无积牍。据他自己记载,曾断清四十八宗无头案。在任六年,“民戴之如慈父,士仰之如严师”。因政绩卓著,同治元年(1862年),擢任浔州知州,兼办刘长佑所领楚军事宜。次年(1863)又以战功晋升广西观察使兼监运使,并兼理驻桂楚军营务。同治五年(1866年)任广西省按察使,统率驻桂楚军,兼左江兵备道。八年(1869年)增兼右江兵备道,统军八十四营,镇守七十二州县。同治九年(1870)覃远琎奉旨阅边,统水陆兵勇,督办边防。这时法国入侵越南,虎视中华。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初一,法军占领河内,欲以越南为跳板,入侵我国。为阻击法军犯境,远琎移营龙州,与越南隔山相望,与在越抗法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成犄角之势。百里军营,威不可敌。正当效力时,他父亲病故,远琎援例卸职回籍守制。三年期满,本应重返南疆,然此时朝廷主和,弃用战将,远琎只得赋闲故里。壮志未酬,心中自有种失落感。他写了一首《晚眺》,既是写景,更是自勉请缨:

繁华丛里压天工,中有仙舟曲径通。

飞阁凌霄投倦乌,小桥跨间卧残阳。

霜寒不碍三秋菊,露冷偏宜四季松。

最爱蓬州清绝甚,楼台连水水连空。

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光绪亲政,启用康有为,谋求改良兴国。冬,远琎奉旨入桂侯任。越两载,十五年十月方奉旨戍边,统领水陆兵勇,固守边防。覃远琎年近古稀,不辞年高,不惮烦劳,亲自巡视边防,训练将士,治军不懈。越桂边疆崇山峻岭,犬牙交错,袤延千五百余里,覃远琎率军沿边修复三关百隘,七十二哨卡及各塘防,并重建募府兵制。广西边关,一时如铜墙铁壁,边境烟消云散,边民安居乐业,士民均敬称覃远琎为“雄边玉帅”。光绪十七年 (1891年年)正月初九晨时,远琎病逝于广西边关军营,享年七十岁。噩号传出,满营恸哭。文武百官上奏为他请封,敕增光禄大夫。

眼收千山风和雨,心关万代沉与浮。

这是光绪皇帝送给他的爱将、通义大夫、资政大夫覃远琎的一幅挽联,褒扬之情溢于言表。


11
覃进孝诰封威武上将军

覃进孝(1602~1682),字敦源,湖北利川忠路人,忠路土司第十二任司主,任宣慰使,明王朝诰封他为太子太保、忠义侯、威武上将军。进孝的祖辈代代为土司司主,土司历代的苦心经营,使忠路土司实力雄厚,民物殷盛。他身材高大修长,自幼好骑马射箭,练就一身好武艺。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农民起义,使明王朝危在旦夕。奉阁部督师杨嗣昌之令,亲率忠路土兵到房县、竹山、郧阳、襄阳等地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后又在施州一带堵截大西军姚天动、黄龙有功,因而朝廷授他总兵官职,晋爵忠义侯,加封太子太保。不久,明王朝灭亡。他率忠路精锐到川东与以“三谭”(谭诣、谭文、谭弘)为首的“夔东十三家”义军联合,抗清保明。大清建立全国政权后,他脱离义军归顺清廷。顺治十六年(1659),他到重庆向清川陕总督李国英呈缴明王朝授予的宣慰、宣抚、安抚、同知、佥事、镇副等官印9枚。李国英认为忠路土司实属湖北管辖,劝他回湖北呈缴。他途经三峡时,被“夔东十三家”义军截住。他侥幸脱身,返回重庆。李国英又赐鞍马,再将就道,兼程而归。


12
覃添顺诰封武德将军

覃添顺,又名覃顺,字子敬,一字元甫,号富台,元朝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九月二十一日生于富石堡台。清《同治.石门县志》载:“覃添顺,添平所土官正千户,受赏,封武德将军,旧志作覃顺。”覃添顺生来孔武高大,称“智勇双全,娴习韬略,方面隆隼,身长九尺”。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凭借他初通文墨、机智勇敢的本领,很快接管并改组了郭子兴的部队,组织义军,除暴安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徐达、杨璟等四方豪杰率先归附。与此同时,沔阳人陈友谅投奔红巾军并伙併了徐寿辉,占江洲(今湖北武昌)为都。在江汉、荆州、常澧等江南广大地区,与朱元璋争衡。在此多事之秋,太宜寨(今所街乡瓦店头,原名“瓦箭楼”)长官司寨主覃添顺跟随官封“行军总管”的父亲覃绪祖且战且守,很快成为一名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土司王。元末辛丑三年,陈友谅派兵包围台宜寨。覃添顺选择台宜寨边的最高山峰铜峰山(今铜锅寨)作为制高点,扎寨山腰,策应白竹垭、柳家台,且战且守。陈友谅军围山达一月之久,最后不得不放弃台宜寨,南下转攻常澧。覃添顺由此名声大震,各路群雄公推他为“台宜寨主”。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二月,陈友谅大乱澧州。朱元璋遣魏国公徐达率兵与陈友谅激战三天,难克澧州。于是,徐达请求覃添顺率土兵支援。覃添顺在台宜寨点土兵一千二百赶往澧州。徐达已被陈友谅军围在核心。在这紧急关头,覃添顺带兵杀来,陈友谅寡不敌众,折兵大半,夺路逃往江州。徐达乘胜攻取了澧州。不久,覃添顺得到江州陈友谅的劝降书。添顺认为朱元璋号令天下,深得人心,拒绝归降,将所部土兵开造军册澧州呈报,归附魏国公徐达。因解困有功,并归顺朝廷,覃添顺得到洪武帝朱元璋的诰封(1369年)。敕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任添平千户所土司正千户,世袭其职,官阶五品,其衙署由磨岗隘富石堡台迁往所街瓦店头,后正成立衙署所街留驾坪。世袭土官,传承到清世宗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为止,相继传承十六代十八任,世袭三百六十六年。


13
覃元先加封云麾将军

覃元先是梁代南海郡人,善骑射,起初无名。梁五帝萧衍召见赐名彝常,南北朝南梁时东宁州(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刺史,加封云麾将军。《中国人名大辞典》说,元先“善骑射,多力,齐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卫乡里。……武帝召见,谓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字,元先遂改今名,拜东宁州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讨伐,擒斩贼将,所向无前。卒于军”。台湾《覃考》说,武帝召见问名时,元先因名“彦”字和萧衍的“衍”字近音,怕犯讳而不说,后来皇帝给他起名“元先”,元先就高兴地接受了。元先任刺史后,回陕西老家带领覃家子弟兵随武帝作战,英勇果敢,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大败东魏于钟离(今 安徽省五河县),武帝加封云麾将军称号。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反,武帝任命覃元先偕同萧云率师征讨。覃家军过关斩将,使侯景受挫。次年(549年),侯景攻陷梁国都城,武帝死,元先失去支柱,率军回东宁。这时已年过七十,加上在战斗中负过伤,不久去世。元先去世后,其后人纷纷散居罗城周围各县,北至融安、融水,中部至柳城、 柳州、 来宾、象州,南至平南、桂平、贵港,甚至广东的南海、肇庆、茂名、信宜、化州、罗定等地,都有覃氏后裔居住。据湖北省利川市覃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清朝后期随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征战到达南京,再随翼王石达开征战到四川,石达开死后,又由四川东下落籍利川县 (今湖北省利川市),历时100多年,发展到100余户。根据《太平天国史》十五《列传》记载:覃炳贤, 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随太平军征战南京,又随石达开逃难到四川,达开死后,由川东而下,落籍湖北利川县(今利川市)。还存覃炳贤的后裔,其先祖是覃元先。


14
覃普诸镇国大元帅

覃普诸(1175─1272),伯坚长子,因金兵入侵,淮西失守,宋宁宗御驾亲征,未能平服,出榜召募天下豪杰抗金,普诸应征,领兵征剿,得胜回朝,宁宗大喜,拜封元帅,仍返原籍待命。宋嘉定十年袭父职。后五溪十八峒作乱,普诸五次降服,师班后,峒蛮复叛,又六次领兵征讨,始诚服不二,因功加授为“镇国大元帅”,仍回施州镇守,后任施州镇边万户总管府总管,首建司城于今宣恩县城,宋咸淳八年(1272年)卒,享年97岁。夫人田氏,诰封为一品镇国夫人。生子耳毛、散毛、化毛,皆继任司职,或分治区域,实行仁政,成就辉煌。


15
覃鼎诰封武略将军

土家族“皇权”世袭到18代覃鼎手里时达到鼎盛,明朝天启年间,覃鼎率兵先后奉命征讨重庆地区的樊龙、樊虎、奢崇明、奢社辉,皆胜利而归。明熹宗朱由校因此颁布皇令两道:敕建平西将军“帅府”,兴建功德牌坊一座,并授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以示嘉奖。覃鼎因此成了唐崖土司的一代天骄。在他的统治时期,唐崖土司达到了鼎盛阶段。“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雍容华贵,与覃鼎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覃鼎因征渝有功,军威显赫,明廷赐皇命四道,将他功升宣抚使司,行参将事,赐建大坊平西将军“帅府”,建功德牌坊,皇帝授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以示嘉奖。其妻田氏也被诰封武略将军零夫人。此时覃鼎实际统治着鄂西南、渝东几千平方公里的地盘,位列恩施18土司之首。


16
覃光佃与狄青并封为将军

覃光佃:覃庆元之子。北宋广西融州人。博学能文,宋仁宗时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师呼为真御史。外筹军政,内肃朝仪,咸倚重焉。曾与狄青并封为将军,以音乞归赐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致仕。覃光佃明 朝嘉靖《广西通志》称:“覃光佃,清远军融州太平乡(今融安县太平村)人。方髫年,岐嶷异常,人以神童目之。既弱冠,充郡庠弟子员,凡子、史百家, 过目成诵。”这段话说覃光佃二十岁时曾是郡庠弟子员,即是融县县学的学生。也就是说,覃光佃是融城文化培养的优秀子弟,覃氏一门三杰都是融城文化滋润的佼 佼者。说明融县虽然地处边远,但县学教学水准并不输给中心州府的。


17
覃怀满天下兵马大元帅

覃怀满,原名谭三耀(又称三孝)。“宋理宗时期翰林学士”谭端的嫡孙。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谭景山之三子。祖籍山东省青州府(今青州市)益都县白米街糯米巷人。谭三耀随父出征,屡建战功,父阵亡,众望所归充当首领,遂称“天下兵马大元帅”继续出征,战功卓著。谭三耀约生于元至顺年间。时逢乱世,少年时期练成一身武艺,他身躯魁梧、臂力过人,胆略出众。二十岁时天下大乱“元至顺时期,元朝统治进入末期,政治、经济、军事都更腐败,很多地方出现了农民起义。”谭三耀父亲谭景山与韩三童、刘福通,“同时举事”号称“红巾军”。1357年间兵分三路进行北伐,已把元朝在北方的统治力量基本打垮,这是北方红巾最兴盛时期。


18
覃福授封忠毅武德将军

覃福(字伯福,1351-1386),身高七尺,腰宽十围,声威哧虎。广西藤县宁风乡(现和平屯江)人。祖籍河南沁阳、军伍本职。南宋年间福老祖调任广西庆远府守备(军官名),福祖父梦显公元朝调任藤县五隘(今五屯)防守。福袭父职镇守五屯,明1368年(福18岁)福平乱有功,皇封福任千户职(五品军官),立五屯千户所,编桂林右卫。洪武十九年广西大藤峡(明誌划:今桂平、贵县、平南、象州、瑶山、荔浦、蒙山、藤州等方圆六百里山区、泛称大藤峡)匪夷作乱,1375年明太祖册封五屯千户所,授封覃福为:"忠毅武德将军"(福25岁),令福募兵平乱(明史誌:大藤峡灭寇战).历十一年,福在一次追剿中,不幸殉职,忠骨葬于五屯的螺山宝地(藤县和平镇)现已受县博物馆勒文物碑保护。


19
覃(英)莫公诰封武靖将军

莫公因对朱明王朝开国有功,洪武年间奉调守容(广西容县),由百户升正千户,诰封武靖将军。生三子,长力庚,次力汉,三力悌。庚公以千户守藤(广西藤县),后裔多在藤县、岑溪;汉公以千户守容(广西容县),后裔多在容县,也有的从容县分支平南、桂平、贵县,有一支迁入藤县篁村;莫公年迈请准退休,携三子力悌回驻富川,卒于富川县,墓葬在富川龙门塘蛇岭。妻高氏诰封宜人。悌公以千户奉守富川,后裔多在富川、贺县、昭平、苍梧的北部、平乐和广东的连山、怀集、封川、德庆等地。覃莫有三子,力汉,力庚,力悌,子承父业,保家卫国,当时有九代将军的盛期。

一世祖覃英:原籍湖广江州,元末明初英公迁居广西平乐府富川龙门塘。因封创建明皇朝有功授予军职,由百户升千户,编制武靖将军,武毅将军。

二世祖力汉公: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调守容州,袭父职千户,诰封镇武将军、白马将军,力庚公以千户奉守藤县,诰封武德将军。力悌公以千户,御守富川,诰封镇威将军。

三世祖志广公:诰封镇威将军。于永乐年间,由百户升千户,诰封武信将军。

四世祖覃聪公:于正统年间,承袭父职,由总旗升百户,诰封威武将军。

五世祖覃澄公:成化年间,承袭父职,以功升副千户,诰封武德将军。

六世祖德玉公:弘治年间,袭指挥佥事,由副千户升正千户,诰封宣武将军。《广西通志》

七世祖体艮公:嘉靖年间,袭正千户,诰封武德将军。

八世祖大有公:万历年间,由武生军功,袭副千户,诰封武略将军。

九世祖其烈公:万历四十六年,由武生军功,袭升副千户,诰封武毅将军。

以上九代将军、省志、通志、县志,全国覃氏通书均有记载。


20
覃修纲诰封建威将军

覃修纲 (1839-1905),字省三,壮族,原籍广西西林县。因作战勇敢、战绩卓著而被赐“果勇巴图鲁”、“霍龙武巴图鲁”勇号,赏穿黄马甲。曾任三品参将、河口总兵、开化镇总兵、普洱总兵等职,去职后落籍文山。覃捐廉建盖五夫子祠,捐助建设三元洞和虚灵洞,于三元洞观厅留下“盘水文山闲管领,和风甘雨庆升平”对联。覃故后,朝廷宣付史馆立传,赐祭葬,诰封建威将军。覃修纲因官职和业绩,被尊称为“覃军门”,官至二品,朝廷封他为建威将军,落籍文山后,居“建威第”。解放后,建威第为文山州邮电局所在地,现仅存座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定为州级文物。覃修纲的后代,分布在云南文山、建水;广西百色隆林、西林、田林,广东阳江和港台等地。覃修纲是中国近代史的民族英雄之一,不仅是百色各族人民的骄傲,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楷模。鉴于覃修纲墓原葬于文山西乡秀石山脉的牛皮打后山,解放后被人盗掘全毁,一片瓦砾无存;其座房(建威第)又为文山州邮电局用地及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21
覃贵福钦定为武状元、将军

覃贵福(?~1913),字号不详,广西武宣东乡福隆村人,家境贫寒。太平天国十年(1860)庚申科天试武进士第一人。武宣(今属广西)东乡福隆村人,福隆村位于太平天国首义地金田村西面数十里处,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挥师西进,攻占东乡。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驻扎数月。覃贵福的哥哥被土豪劣绅诬为偷盗红薯藤。他哥哥被绑起来,打得死去活来。覃贵福愤恨难以抑制,誓报此仇,于是投奔太平军。他精通武术,力大无穷,十分勇武。当时,当地人见他气壮如牛,都叫他“铁牛”。太平天国十年天试技勇时,覃贵福将天王宫外的两个大石狮高高地举起,天王洪秀全惊叹他竟然有如此神力,立刻钦定为武状元。于是,簪花赐宴,骑马游街;赏赐金镫、银鞍,炫耀三天。按太平天国规定,授覃贵福职同指挥,是太平天国职官的第六级高级官衔,覃贵福成为一名高级将领。太平天国后期,一次,覃贵福率军出征,与清军交战。被清军将领苏元春俘获,覃贵福投降清军,成为太平天国的叛徒。由于他为清军效力有功,后来升为二品大员。


22
覃鎏钦诰封通议大夫

覃鎏钦(1878-1915),字镇邦,号天存,广东省罗定县第四区濮乡合水村(今罗定市黎少镇泗片村委合水村)人。生于清光绪四年六月。其父广荣出身例贡,诰封通议大夫。鎏钦幼聪颖,九岁入学。

1891年,考入广东武备学堂,1907年12月至1908年12月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09年回国,经清政府考核,赏给第24名武举人。历任第六镇第十三标队官、标统、陆军混成第十协副协统、广东新军参谋官、广西陆军小学总办。

1912年,任广东省防军司令兼参谋长、护军使署参谋长。

1913年初,任广东都督府参谋长(中将)。

1913年4月,革命党人在上海召开第一次秘密军事会议,讨论反袁,覃鎏钦作为广东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

1913年秋进北京,任陆军部中将谘议。

1914年12月,覃鎏钦被袁世凯派往云南昆明,利用与蔡锷的同学关系做说客,试图说服蔡锷、唐继尧停止反袁行动,反被软禁起来。次年三月,越楼出逃,跌断了腿而被捉回,伤重而死,年仅38岁


23
覃宏谋岭南大儒、清东阁大学士

覃宏谋即陈宏谋(1696-1771),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帝弘历讳,上书奏请改名宏谋),字汝咨,号榕门,谥文恭,为广西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人。覃宏谋妈妈在融安怀上他,后改嫁临桂横山陈家,所以叫陈宏谋。陈宏谋受兄长陈弘?思想的影响较大,少怀壮志,“为诸生,即留心时事,闻有邸报至,必借观之”,立志“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必为世人所不能作之事”,刻苦读书,笔耕不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于雍正元年(1723)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陈宏谋居官长达四十八载,官历二十一职,任地方要职三十余年,历经省份多达十二省,一生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兴利除弊,敢言直谏,堪称康乾盛世时期的廉吏名臣。日本学者菊池秀明认为:陈宏谋是“当代唯一的有能力地方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亦认为:“探索正统精英的思想状况,陈宏谋是一个最好的研究对象。”。陈宏谋一生在繁忙政务之余,仍笔更不辍,著作甚丰,有《培远堂全集》、《五种遗规》等存世,其中《五种遗规》影响最大。又有存世家书20封,《陈宏谋家书》(以下简称《家书》)今为桂林图书馆馆藏。《家书》收集了清代康乾时期陈宏谋与家中亲人的20封亲笔书信,《家书》为随手所写的家庭生活琐事。然而陈宏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任上的骄人政绩,其致家人信札同样诠释了其经世思想之内涵,诸如重惜民生,重视读书,勤政务实,清廉自守等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讨。


24
护国将军覃回香
据《彭水县志》记载,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湖北麻城人覃回香和亲血表向万贵被朝廷分别任命为都督和副总兵,协镇思南府到茅天、蕉坝、后坪等地赶苗拓业。任务完成后,覃回香落业于沙地坝(现蕉坝大坨村)。

不久,覃回香发现茶盐古道上的浞水长坝寨子,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商贸繁华。于是,赶走夏、聂、汪姓等原土著后,让长子覃枝强带着家眷和族人到长坝开辟家业。

覃氏族谱记载,覃回香为护国将军,覃枝强为威武将军。覃枝强的下一代最兴盛,其事业的发展尤为鼎盛。覃枝强生育八个儿子,其中,老大覃信中文状元、老幺覃敖中武状元。随后,覃信任八按巡抚,覃敖外出做官记载不详。但当年皇帝下旨给两兄弟雕制的纬墩,至今还有两个守在长坝路口。其纬墩为轿子墩,两个轿子墩长宽高1米,中间圆孔插旗杆,有四个翘角分别镂雕雄狮头、麒麟头,每一颗牙齿和面部纹理都十分清晰,轿子墩的轿沿雕刻着象征功名、吉祥图案的花纹。经过数百年后,四角已经有些被毁坏了,但还能拼凑出当年的图案。

覃氏千秋万代,源远流长!为宏扬覃氏文化传播覃氏正能量,覃氏文化研究家族公众平台今天特意整理了上面部分有代表性的覃氏将军将领,供各覃氏宗亲了解学习,欢迎留言补充更多的有代表性的覃氏将军人物,欢迎各宗亲对上述资料不恰当之处进行留言修正。

编辑整理:覃业书  覃氏文化研究

更多覃氏文化信息请微信搜索关注:覃氏文化研究公众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