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记恩师冯蒸先生(汉语言文字学)

 許學仁 2020-07-07

当你走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的文科教学楼中,相信你经常会听见一个洪亮的声音,这个声音的主人说着一口地道的京腔,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激情地讲着语音学的知识。精力充沛,热情随和,这是很多学生对他的第一印象。

你寻着声音走进教室,坐下来,打开课本,认真的听课,课本上那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好像从课本走出,他们和你眼前这位讲述人一起工作的场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这时候,你发现原本书本里枯燥无味的文字,突然有了生命力。幽默风趣,阅历渊博,却可以深入浅出的把知识讲述出来,这是上过他的课学生自然而然就感知到的他的魅力。

他就像一本有关音韵学的书,渊博、充实、每一次接触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他就是自2001年起到现在连续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的,历届学生都公认的好老师——冯蒸。

一、先生讲授课程之法

从踏上讲堂的第一天起,先生一直勤恳教学,如今数十载如白驹过隙,他在这三尺讲堂辛勤耕耘,向一代代学子传授着知识,把原本很难理解的音韵学的基础知识,耐心生动地讲给学生,让音韵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悄然萌生。

先生每周都要给学生上课,面对的学生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还有成人教学,每个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会学习到不同的课程。因为先生在本科就是我的导师,于今我作为先生的学生已四年,所以我经历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不断向先生学习的过程,就更能体会到先生教学方法之妙。

面对本科生,先生讲授古代汉语以及音韵学。我听先生的音韵学课程,到现在为止有四遍了。最初,我也像很多本科新生一样,会问先生:“听说音韵学这课,很难,是不是很难学会呀?”先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都笑着回答:“不会,只要你认真听讲,就一定可以有所收获。”我从第一次听课的怀疑,到一遍比一遍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至今仍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我认为我的收获真的很大。

也许你会有疑问:“音韵学本来就很难懂,有人说韵书就像天书一样,你是怎么能入门呢?”,这时我一定要带你一同来听先生讲授音韵学。听先生讲授音韵学,就像品咂一壶茶,越品越有味道,越仔细品越能体会到知识的真谛。先生的课并不是留于书上的文字,是把语音知识和一个个小故事连接起来。这些故事就是这些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而且很多故事都是先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上课的时候人在课堂之内,而心仿佛坐上的时光飞船,穿梭在音韵学史的浩瀚宇宙中,与星辰擦肩而过。也许你还会问:“你听了四次音韵学课,不会枯燥吗?”我一定脱口而出:“非也非也”。先生讲课,每一遍讲课都会融入新的内容,面对各种性格各种类型的学生,故事也会不一样,课程的轻重缓急也会随之调整。每一次听课都会有新的收获。

面对研究生,先生首先请每位学生讲课,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上,先生会就学生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课程,以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这种提问与讨论的方法,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原本古奥的知识一经课堂集思广益,不仅可以更为透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往往一节课毕,大家都意犹未尽,课下在教研室,在食堂与先生探讨起来。

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之精深,让学子动容。小到一个问题的讨论,大到课题的研究,先生治学从来兢兢业业,经常研究学习到半夜,每日清晨五点就按时起床继续研究。有时学生有问题,即便是深夜,先生也会耐心解答,从无怨言。先生认真留心身边每一个学术动态,并且及时向学生讲授。并且针对他的每一位学生,自有一套教学的方法。由于每日专注的授课及学习,先生有时经常忽视了蹭在身上的粉笔灰,就好像连粉笔灰也眷恋着这位先生的讲学。

《诗经·小雅·车辖》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先生就正是用教学和生活中最日常的小事潜移默化的教诲着我们,实为我仰之弥高之恩师是也。

二、先生求学治学之道

先生自幼痴迷于传统小学,中学时醉心于古典诗词,由于对古典诗词格律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接触音韵学,就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开始学习。年仅17岁的他,在听说“音韵学是一门绝学,非常难,懂得它的人也很少”之后,出于对音韵学的挚爱,伴随强烈的求知欲,让他踏进了学习音韵学这门“绝学”的大门。这种挚爱与求知欲从踏进“音韵学”大门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冯蒸先生的求学生涯,有陆志伟先生和王静如先生这样的大家教诲,也有冯蒸先生孜孜不倦,刻苦坚持的对音韵学知识的上下求索。在我大学二年级成为冯蒸先生的学生的第一天,先生就让我阅读一篇他纪念他恩师王静如先生的文章——《大匠示人以规矩——从王静如先生教我音韵学看王先生的治学方法》,这篇文章是记录了先生向他的恩师王静如先生学习音韵的经过。在1966—1976与王先生长达十年的“聊天儿”,受王先生的启迪与教导,不仅对音韵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更是为王先生治学的大匠风范所熏陶。这对冯蒸先生此后的治学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过这篇文章的我,也深受王静如先生与冯蒸先生学习音韵学的故事感动以及影响。这对我的求学也如“高山”一般时刻矗立于我面前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的仰望。

冯蒸先生在1978—1984年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在方言研究室工作期间,曾听过李荣、金有景先生授课。在古汉语研究室工作期间,曾受王显及邵荣芬二位先生的指导。进入首都师范大学之后,正是以深厚的阅历与渊博的知识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教师。记得我大学一年级初入文学院的时候,师兄师姐来介绍课程,每位前辈都一定会说的就是:“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来到文学院,就一定要听冯蒸老师讲音韵。”这句话就如古老的传说,一代一代地传扬来,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扬了下去。

冯先生对于学术的热爱,用如痴如醉来形容也并不夸张。先生家的客厅里,一整面墙都是书柜,书柜里的音韵学藏书汗牛充栋,每本书上都认真的夹满了各种标签。先生整理的学术卡片更是多的繁若星斗。先生正是在书山中徜徉,并且怀着国际视野,与学者与学生一同认真地阅读分析与交流每一本书,每一部著作。先生说,他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在思考着音韵学的学术问题。有时候精彩是在一瞬间迸发出灵感,急忙放下手边事情直接进入研究。

也就是在对学术如此般热忱之下,冯蒸先生凭着严谨的学风,强烈的求知欲,勇于探索的精神,开放的国际视野,笔耕不辍,在汉语音韵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文字学、汉藏语比较语言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绩。

先生对学术钻之弥坚,俞是刻苦钻之,这种学术精神是我们每一位学子都应该虚心学习的。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自我成为冯蒸先生的学生那日起,到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这四年里,冯蒸教授用他的一言一行教导着我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

在生活中,冯蒸先生平易近人,每当有学生向他打招呼,他都热情且微笑着答复。每当有学生有任何的问题时候,他都会耐心倾听,并尽力帮助。他不但关爱自己指导的学生,也热心帮助每一位向他寻求帮助学生。先生经常关心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问题,并且叮嘱学生注意身体健康,就像慈父一般关心着每一位学生。他不仅是真正的学者,也是关爱学生的好导师。

冯先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认真虚心,他每周骑着他的永久牌二八自行车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每天骑车上下班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且风雨无阻。有时候他来到学校急匆匆地投入学术与教学之中,经常忘了放下骑车时挽起的裤脚。他经常向年轻教师请教问题,并且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珍贵的学习资料给其他的教师学习和使用。从冯先生那里,不论是学生还是年轻教师,都可以学习到很多为人为师的道理。

仰之弥高,高而攀之;钻之弥坚,坚而攻之。我的恩师冯蒸先生,把自己最辉煌的岁月奉献给了学校、学生以及他最热爱的研究之中。而正是我的恩师冯蒸先生的这种奉献,让先生可以得到和收获更多,并且带着收获继续攀登,在学术之路上坚定地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