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最高的境界:真实

 难得糊塗也糊塗 2020-07-07

人物志

慈怀君说

今天中国,无人不知“诗圣”杜甫。

唐元和八年,一个名叫元稹的诗人,偶然间读到了杜甫的诗集,一时惊为天人。

于是他挥笔写了一篇行文华丽,气势磅礴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洋洋洒洒千余字,依然抑制不住自己对杜甫的崇拜之情。

他在文中赞道:“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如此高的赞誉,自然引得白居易、韩愈等人的注意。他们对于杜甫的诗,越看越喜欢,越看越佩服。韩愈甚至感叹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杜甫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的第43年,他的诗会举世皆惊,他自己会被世人千古铭记。

做人最高的境界:真实

走得远,方显才高志广

杜甫出生在一个名门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的“文章四友”,唐“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因家境富庶,文化气息浓厚,杜甫从小就沉溺于艺术氛围当中。看公孙大娘跳舞,听李龟年歌声,赏吴道子名作。

他年纪轻轻便已才华横溢,锋芒毕现。骆宾王七岁咏鹅,被世人称为神童。他就七岁咏凤凰,自认是神童中的神童。

他的朋友,皆“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他的梦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十四五时,便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俗话说:“读书见人游世界,观己明心事从容。”

既然读书见人都已不少,下一步便是四处游历,赏大千世界。

十九岁时,杜甫便开启他的云游之旅。

游吴越,逛齐赵。那段日子,是杜甫最幸福也最轻狂的时光,与李白访仙山,寻仙草;与高适对酒放歌,畅谈未来。

那时的杜甫,胸藏层云,一身傲骨,觉得自己前途无限,人生有期。那首《望岳》,便是他远大抱负的体现。

很多时候,影响我们心境的,不是欲望,不是所处的环境,而是见识和眼界。

一个人只有见识过山河的雄伟,才会明白自己的狭隘;只有欣赏过大千世界,才会明白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人不轻狂枉少年,也只有在轻狂之后,才会学着自己长大。

做人最高的境界:真实
做人最高的境界:真实

吃得苦,品尽冷暖情长

天宝六年,35岁的杜甫经过一段“裘马轻狂”的生活后,决定入京考试。这一次,他踌躇满志,胸有成竹。

然而,当时的权相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特意营造出“明君治下,野无遗贤”的假象,使得所有士子全都落选。

杜甫不服,可不服又能怎样,在你弱的时候,世界就是如此残酷。

杜甫开始放下自己的傲骨,向世俗妥协低头。平日里,他到处奔波,投赠干谒,可即便如此,依旧没人理他。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客居长安十年,他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一次次的失意,终将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了满脸愁容,郁郁寡欢的中年大叔。

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事都会遂自己心愿而来,理想和现实终会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杜甫认命了,他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职位。虽然他依旧想着常伴君王侧,可现在最主要任务却是让家人吃饱。

然而,就连这一点点愿望,他也无法实现,在他漂泊不定之时,他的小儿子已被饿死。

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内心的痛苦无以言状。他痛恨自己无能,痛恨朝堂腐败,那些权贵只管自己灯红酒绿,又会怎管民间路边白骨。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杜甫还没有从失子之痛中走出,“安史之乱”便爆发了。

杜甫安顿好家人后,毅然奔赴前线,想要投奔新继位的唐肃宗。可却路遇叛军,直接被押至长安。

身陷长安的杜甫,并没有沉浸于家国情仇的苦痛中,“事君报国”的热情也从未有一刻冷却。

待得时机成熟,杜甫终于逃跑成功。他一路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见到唐肃宗时,已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唐肃宗大为感动,亲授杜甫左拾遗职位。虽仍是小官,但能近龙颜,事君王,自己的抱负理想终会实现。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是非与磨难,都会有一段黑暗的日子。既然改变不了外界,只有坚持自己的内心,杀不死你的,终究会让你强大。

再熬一熬,等一等,终会有一刻,天会为你而亮。

做人最高的境界:真实
做人最高的境界:真实

看得透,叹息世间疾苦

有人说,人生唯一能预知的,便是世事难料。

事实果然如此,杜甫等了大半辈子,才等到忠君报国的机会,可却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惹怒肃宗,被贬华州。

这一次,杜甫终于对朝堂失望了,他以天下为念,忧国忧民,却落得颠沛流离的下场。

前往华州的路上,见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他心中既不忿,又悲哀,于是写下《三吏》《三别》,来记录百姓的悲惨生活。

然而,杜甫谋生之路亦是艰难无比,华州大旱,不得已携家人一路颠簸,流落同谷,那时只能拾橡粟,挖黄精充饥,孩子饿得经常啼哭。

几经辗转,他们终于来到成都,建了“杜甫草堂”,杜甫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

那段时间,他和家人度过了一段安逸时光。与邻人对饮,与妻子下棋;携手泛舟上,看子浴清江。

可这种欢愉的日子,只能算苦中作乐,杜甫依旧寄人篱下,生活清苦。

之后的几年里,杜甫为了生计,曾多次举家搬迁,四处漂泊。

成都夔州和岳阳,为得生计入他乡。不念明日杯中酒,只惦今时碗中汤。

天下虽大,已无杜甫容身之地。他知道,自己的理想抱负再也不会实现了,自己的情感也只能寄托诗歌。

他虽有经纬之才,却无翻身之机;他虽心记黎民,却无逆转之力。

晚年时间,杜甫已疾病缠身,风烛残年。可当听到安史之乱结束,仍是欣喜若狂。家人知道他思念故友,思念家乡,便和他商量,一同返回长安。

公元770年,杜甫59岁。在返乡的途中,杜甫带着无尽的遗憾,病逝在一条小船上。

杜甫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和挫折。志存高远,却在庙堂之外;独爱妻子一人,却让她饱受辛酸苦辣;半生漂泊无有成就,愧对父母家人。

然而也正是这份苦难,让杜甫看透了世间百态,拥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让杜甫明悟人生,才有了万世流传的诗歌。

做人最高的境界:真实
做人最高的境界:真实

活得真,留有圣名千年

这个世上,从来都是智慧者发愁,坚强者痛苦。

杜甫这一辈子,从锦衣玉食到衣衫褴褛,从志气凌云到心灰意冷。他见过了太多的人,走过了太多的路;承载了太多心事,也背负了太多的无奈。

相对于他的诗歌,我们是如此熟悉;可对他的故事,我们却又是如此陌生。

杜甫之所以被世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身体装着山川、百姓与爱;他的诗歌描绘了唐朝由盛至衰。更为重要的是,杜甫活得太真实。

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他的伟大,来源于他的平凡。他就像你我,渺小而脆弱,可他又把自己的灵魂赋予诗歌,让它替那个时代的你我而活。

真实,会让人深刻,也会让人充实。与其说它是一种智慧,不如说他是一种天性。

不糊弄自己,不亏他人。活得真实,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杜甫之后,确实已再无“杜甫!”

可杜甫之后,有的却是“中国的脊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