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

 老大姐嗨 2020-07-07

中药学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简称为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还有毒性等内容。

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指的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的味,除此之外还有淡味或涩味,为了与五行相应,将淡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习称五味。

气和味的临床意义是不同的,但是都是构成中药性能的重要因素,必须性味合参才能更好地认识药性。

这次课我们继续学习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

首先学习含义,何为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定向理论,主要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

就是上升,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上;是下降,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下;是发散,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外;是闭藏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内。

即代表着上下内外四个不同的作用趋向,在此四种作用趋向中,升与降,浮与沉,分别是相对而言的,而升与浮,降与沉又是分别相互联系,相互交叉,难以截然区分的,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降与沉,往往相提并论。

升降浮沉的认定依据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产生的功能效应而概括出来的:

凡是药物能针对病变部位在表、在上或病势下陷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为升浮性质,产生发汗、解表、升阳、催吐、开窍、透疹等作用。

凡药物能针对病变部位,在里、在下或病势上逆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为沉降性质,产生利尿、潜阳、收敛、清热、泻下、止咳平喘等作用。

下面再介绍一下升降浮沉理论的临床意义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应用升降浮沉理论,对于各种证侯往往可以辨出不同的病势趋向。

咳逆是肺气上逆,呕吐是胃气上逆,其病势趋向于上;

泄泻,脱肛因脾气不升者,其病势趋向于下;

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其病势趋向于外,

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其病势趋向于

所以其临床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1、医生应用升降浮沉理论指导用药可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2、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杏仁止咳平喘、枇杷叶止呕逆,其性当

黄芪益气升阳,可治久泻、脱肛,其性当

荆芥、薄荷透疹其性浮散;

山茱萸,白芍敛汗,其性收敛。

最后讲一下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这一部分是本次课学习的重点。

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是其本身固有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李时珍认为:“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我们就结合着李时珍这句话来分析一下。

哪些因素会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

首先是气味大多辛、甘味和温热性的药物是升浮的;酸、苦、咸味和寒凉性的药物是沉降的。所以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其次是质地,一般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升浮,根、果实、种子、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沉降。

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蔓荆子独升。花类的药质地比较轻,大多升浮,但其中也有特例。

比如旋覆花治疗呕吐、呃逆之要药,具有沉降之性;

旋覆花

种子类的药物质地重,大多沉降,但其中也有特例,比如苍耳子通鼻窍,蔓荆子清利头目,具有升浮之性。

中药的气味和质地都是药物自身所特有的,因此李时珍说:“升降在物,”“升降在人”指的是什么呢?

这里的人指的是人为因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炮制配伍。

炮制

前人非常重视炮制方法和辅料的影响,认为“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川芎酒炙,可增强其祛风活血、升浮之性;黄连、大黄酒制,其苦寒、沉降之性大为减弱,更适合治疗上焦热证。

但是用姜炮制不一定都是为了增强发散之功,比如说半夏用姜炮制可降低毒性,增强其止呕之功。

姜半夏

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那就是荆介生用具有解表透疹,具有升浮之性,而炒炭却产生止血作用,入血分,性偏沉降。

荆芥

可见通过炮制完全可以改变其升降浮沉之性。

配伍

关于配伍,在复方中这种例子较多,升浮的药物与较多沉降的药物配伍,其生浮之性会受到制约,反之,沉降的药物与较多升浮的药配伍,其沉降之性会受到抑制。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麻黄大量石膏同用,其升浮发汗之功受到制约,主治肺热咳喘证。

总之影响中药浮沉的因素有药自身的因素,如气味、质地。也有人为因素,如炮制和配伍

这次课重点学习了升降浮沉的含义、认定依据、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希望大家能够结合着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正确理解升降浮沉理论。

一起发现中医奇妙,让中医更贴近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