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回放】舌战狮城: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公司总裁 2020-07-07

1986年,新加坡广播局首创大专辩论会,当时称为“亚洲大专辩论会”;1993年,新加坡电视机构与央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主办“亚洲大专辩论会”,并改名“国际大专辩论会”,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新加坡和北京举行。

同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办,复旦大学与台湾大学的最后一场对决被奉若“经典”,决赛辩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正反方是经过抽签随机决定的。最后反方复旦大学获胜,最佳辩手是复旦大学蒋昌建。


▲复旦大学辩论队:蒋昌建、严嘉、俞吾金教授、姜丰、季翔(从左到右)

当时决赛的评判团由郭振羽教授、吴德耀教授、查良镛先生(金庸)、杜维明教授、许廷芳律师五人组成。


在主持人宣布决赛结果前,杜维明教授作为评判团代表作出了一个精彩的点评,以下附录点评全文。

主席、评判同仁、台大、复旦: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并且关注中国文化发展的学术工作者,我谨代表评判团,向主办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新加坡广播局、中国中央电视台表示恭贺和感激,他们从世界各地邀请8队38位口若悬河的青年才俊,针锋相对地辩论大众传播、现代化、环保、经济、道德、乃至生老病死,种种既有宏观的环球视野、也有切身的现实意义的课题,充分体现了华语国际化的精神。

台湾大学成功地建构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和“安乐死应该合法化”两个命题,复旦大学也说服了评委:“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艾滋病是社会问题”。

今天从正反两方来辩论人性本善还是恶,究竟鹿死谁手?今天下午,正反两队都直接或间接地采取了在古文法里的起承转合这种策略。

正方一辩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引述康德、孟子和佛教建立的性善为本、恶行为果的基本理论,脱俗不凡,我好像已经被说服了。但是交通规则的比喻不甚恰当。反方一辩有排山倒海之势,坚持“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分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简洁明了,很有震撼力,而且用词精炼、有条不紊,我好像又被她说服了。

正方二辩承继了一辩,用西瓜种子为例,比喻很贴切,认为欲望的本身不是恶,也有理趣,使观点进一步地深入展开,还做了一些实证的补充。反方二辩妙语如珠,即承继了一辩的观点加以发挥,又猛攻正方二辩的经验基础,并且旁征博引,荀子、犹太教、甚至《龙八部》,使正方好像陷入了防御的态势。

正方三辩做了一个转折,很有新意,但是没有充分地发挥。反方三辩却有异军突起之势,从新的思维角度展示了一些观点,比如“放下屠刀,屠刀何来呢”,也很恰当地引用了达尔文、弗洛伊德等各方面的观点。

在资料运用方面,大家都能引经据典,而且也可以说妙语如珠吧。似乎反方在知识结构方面比较谨严,也比较全面。在语气方面呢,正方是严厉质问、恳切坦诚,有时候情绪比较激动;那么反方呢,有点排山倒海、义正词严,有时候轻松活波、引逗幽默,但是用词呢显得有点华丽,也许可以向着平实的这个方面再努力。

自由辩论期间,大家短兵相接,此起彼落,好像双方都从金庸小说当中学到了出其制胜的高招。我们认为呢,双方是势均力敌,用了先发制人、连续发问、分而治之,乃至巧设陷阱、声东击西等各种策略。

▲反方四辩蒋昌建

反方的四辩文字流畅、行云流水,在结论上可以说是缝隙不留、圆而不滑。正方四辩呢,很有理据,特别是列举了原始人的凶残是为了求生欲望,也很有说服力,我也说了情绪颇有激动。

一般来说,反方颇能显示一种流动的整体意识,整个队伍运用一种整体配合的作战方略,加强了一种整体的攻击力,保证了对重点攻击目标的优势,也增强了整个辩论队伍的气势,显得中心的课题比较明确,活而不乱,而且错落有致。

▲杜维明教授(右二)与复旦大学队合影

最后,我发表一点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都强调体会、体验、体味,这是一种“体之于身、身体力行”的具体真知,在这个思想的导引之下,目明耳聪,也就是既有明察秋毫的视德,也有从善如流的听德,这才是雄辩的基础。能说善道么,固然很好,巧言令色呢,就背离了仁厚的核心价值了。

这次华语的辩论,虽然藏有排山倒海、甚至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是一再体现出同情、坦诚的美德,树立了非常良好的风气,值得我们效仿,谢谢大家!

特别感谢陈茂泽先生提供珍贵的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