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两例痛风案

 华华YHBH0207 2020-07-07

治疗两例痛风案

 作者:王家伟  2020-07-07

【案例1】患者男1,26岁,左足大拇趾疼痛半年就诊,既往有痛风病史。刻诊:左大拇趾骨节疼痛,刺痛为主,轻微活动障碍,无明显红肿热痛,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腻,双脉弦紧。

2020年5月21日就诊,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茯苓丸”。

方子组成:(20200521)桂枝20克、白芍15克、知母15克、防风15克、白术15克、麻黄9克、附子10克、生姜5片、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服药反馈:上方服两剂后,疼痛消失,活动正常。

【案例2】患者男2,23岁,左足大拇趾疼痛1日就诊,既往有痛风病史。刻诊:左大拇趾骨节疼痛,胀痛为主,局部红肿明显,跛行,口渴、自汗、多饮,心烦易怒,小便黄,腹痛伴腹泻,大便溏,秽臭,1日2-3次,舌胖大,苔白腻,双脉弦紧。此次发作,因疼痛处不慎磕碰导致,不发作时按压患处,亦疼痛。

【一诊】2020年6月24日就诊,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茯苓丸+黄芩汤”。

方子组成:桂枝20克、白芍15克、防风15克、白术15克、知母15克、麻黄9克、附子10克、生姜5片、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黄芩15克、大枣5枚。

服药反馈:服药一剂后,次日无大便,服药当晚疼痛消失,次日中午疼痛加重,刺痛为主,红肿较前日加重。

【二诊】2020年6月25日就诊,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茯苓丸+五苓散”,加减

方子组成:桂枝20克、白芍15克、知母15克、防风15克、白术18克、麻黄9克、附子10克、生姜5片、炙甘草10克、茯苓18克、桃仁15克、丹皮15克、泽泻30克、猪苓18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服药反馈:(1)服药一剂后,静息状态下疼痛消失,按压疼痛,大拇趾弯曲疼痛,肿胀未消,大便正常。(2)原方继续用药,调整桂枝为30克,附子20克。续服药一剂后,疼痛减轻,肿胀开始消退。(3)又调整桂枝为40克,附子30克,续服药2剂后,肿胀消退,疼痛恢复至之前状态,按压疼痛,余无不适。

【几点体会】

1.痛风在中医里属痹证的范畴,具体可细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湿痹、风寒湿热痹等。经方里可辩证为中湿、中风、历节病等,《金匮要略》中相关章节的方剂都可以使用。

2.桂枝芍药知母汤一首常用来治疗痛风的方子。从组方用药看,该方剂是一张治疗风寒湿热痹的处方:桂枝、麻黄、防风等驱风,白术、生姜等去湿,知母清热、附子散寒。在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或者是痹证时,需要抓病人是否具备风、寒、湿、热等要素。

3.《金匮要略》讲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身体尪羸”,即身体瘦弱的意思,有一些注家会据此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是用于体瘦的人、身体虚弱的人。这是一种误读,比如我治的两个病人都是年轻人,身体也比较结实。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原因,是因为病人本身的病情特点切中桂枝芍药知母汤病机,即“风寒湿热夹杂”。特别是第二个病人比较典型,“自汗”为太阳中风桂枝证,口渴多饮、尿黄,烦躁为阳明热证,舌体胖大,苔白腻,局部肿胀为湿,骨节疼痛为寒:附子证。

4.在临床的具体治疗上,还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随证加减,比如刺痛多是夹瘀血,可合方桂枝茯苓丸,或加用乳香、没药等散瘀止痛药。湿重可加五苓散利湿,寒重则重用附子。两例病人疼痛均以刺痛为主,故合方桂枝茯苓丸。第二例病人病情较重,一诊服用患者1相似处方,疼痛暂时缓解又复发,考虑处方中有未处理妥当的因素:初诊时伴随腹痛、腹泻,大便臭,考虑热利,合方黄芩汤。服药后腹痛止,未大便,结合病人舌胖大,苔白腻,考虑病人湿重,服药后热去、湿未去,故合方五苓散,增强去湿作用。祛瘀方面又加用乳香、没药。骨节疼痛多考虑附子证,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包含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是治疗寒湿痹证的重要方剂,且附子、桂枝剂量越大,止痛效果越好。但是痹症表现为红肿热痛时,迷惑性很大,很容易让人往阳明热证方向考虑,附子断然不敢轻易使用,更不要说大剂量附子。该患者在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病情渐缓的前提下,我逐步增加桂枝、附子剂量,即提高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甘草附子汤的比例,患处的红肿热痛也很快缓解。

王医生微信,问诊可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