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杞乡青年 2020-07-07

孔子的生平及成就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奠基人。 


孔丘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父亲孔纥字叔梁是一位下级武官曾任限邑宰。孔丘3岁时父逝随母颜徴在迁居曲阜阙里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而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青年时期他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孔子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他招收学生,对年龄不予限制,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有时也在户外开展教学活动。他的私学,产生了社会影响,不仅吸引了平民出身的学生,也吸引了个别贵族学生。他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利用机会出去游学。为了教学需要,他注意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编成《诗》《书》《礼》《乐》等教材。大约在40岁左右,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创立了儒家学派。虽然晚年受到政治影响,孔丘离鲁周游列国,但他仍不消极,还是讲诵弦歌不衰,从事教育活动,被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

01

有教无类、六经皆艺


其本质是关注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强调在教育中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贵族垄断知识、“学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谓的“胄子”“国之弟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其矛头直指“学在官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是他实行“有教无类”的证明。孔子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则是文武兼备。重视各门课程开设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调的是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02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


其本质是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

孔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学生的学远比老师的教更重要。孔子对学生的指点与启发具有独到之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自己不想努力学习,那么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多大用处。

“教学相长”主要反映了教与学两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孔子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受教育者学习,孔子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在教学设计时,启发诱导非常关键,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借鉴,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差异认识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教师须以学生为基础,施教的依据是学生的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因而十分强调启发诱导。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


03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其本质是关注学习方法的主动性、迁移性和创新性,强调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孔子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思并重。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把学与思的恰当结合看作求仁的重要方法。

首先,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并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足见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

其次,孔子认为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倡“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等等。同时,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孔子“以思促学”“学思并重”的思想,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现代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04

见得思义、见利思义


其本质是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强调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真正使其成人成才。

在道德评价上,孔子以重道义为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告诫修德之人,要做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切不可做“见利忘义”之徒。孔子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分肯定并系统地阐述了道德教育作用与地位的教育家。他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确提出了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

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并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他指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要做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这都表明:孔子重视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培养,尤其重视最高道德规范的学以致用和信守不悖。孔子这种讲求道德教育综合效应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启示。


总结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学理念和人文内涵。具体地说,孔子在培养目标上始终围绕着“成人成才”,在教育对象上注重面向全体,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和动态发展。 


来源 | 根据如下文献整理所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