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幸福快乐来敲门 2020-07-07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老子作《道德经》,开创了道家学派,其深奥广博的思想影响深远。《道德经》也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姓李名耳,字老聃。《史记》中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当过周朝王室的图书管理员(藏室史),深明天道,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问礼于他。晚年周室衰微,便弃官云游。他不仅开创了道家学派,后世道教出现后,被尊为始祖,号“元始天尊”。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老子,《列仙传》中有紫气东来、骑牛出关的传说。说的是老子过函谷关关尹(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边飘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徐徐而来,关尹便留老子讲道,于是老子写下《道德经》飘然而去,不知所终。故事如下:


这天风和日丽,一切都似乎平平淡淡。然而,把守函谷关的士兵却不敢放松,因为他们的领导也站在函谷关下。领导说他要找一个一看就不是平常人的人。怎么才算是不平常的人呢?前呼后拥吗?头上长角吗?

这时有人驾着牛车过来了。车上坐着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他身上穿着一件粗布衣裳,手里拿着一把蒲扇,眼睛半闭像是在养神。这青牛、牛车还有车夫也都没有引人注目的地方。但偏偏这位领导却迎上前去,还行了弟子礼:“请圣人在这里多住几天。”

不管老头怎么推脱,这人都不松口,一定要招待老头。老头拗不过他,只好答应将大道传给他。这就是老子传授尹喜的故事,也是《道德经》的由来。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博学多闻。就连孔子都向老子请教过周朝仪礼,还把他比作深不可测的“”。确实,老子理解孔子的所作所为,孔子却不理解老子的所思所想。老子早就预见到了:周礼是不可能恢复的,孔子的梦想注定不能实现。那么,老子到底想些什么呢?答案尽在《道德经》中。

儒家经典《大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然后才能治国。老子等道家人物则不然,他们主张身和国有着相同的结构,修身和治国是同样的道理。比如《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汉代的河上公就解释说:“有礼、法可循的道,是儒家、法家的治国之道;但这不是自然之道,不能持久;自然之道应该用‘无为’来养神和安民。”养神针对的是身,安民针对的是国,而无为则是贯通修身与治国的道。简单来说,精气神就好比臣民,意志就好比君王。有道的人不会浪费精气神,有道的君王不会折腾臣民。

比如,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就实践着道家的理念。休养生息意味着减免赋税和徭役,从而恢复生产。汉武帝时储备的国力都是由此而来的。但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道家逐渐退出政治领域,《道德经》的应用也从身、国并重退缩到以身为主了。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东汉末年张道陵对这段历史,尤其是汉武帝以来的历史并不满意。他认为:老子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但老子和《道德经》没能实现“天下有道”;因此太上老君“重出江湖”,任命张道陵为天师,让他帮助君王和百姓走上正道。

道德经》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赋予全新的解读,因此张道陵写下了《老子想尔注》。比如,在解释“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一句时,《想尔注》故意将“”(多余)写作“餟”(祭神),为的就是强调遵奉大道的弟子不能杀牲献祭。杀牲献祭显然是一种“有为”或者说“折腾”,《想尔注》对它的批评可以算是对《道德经》的创造性发挥。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朝时期,道教逐渐发展出一种“三洞四辅”的体系,这是对不同道派和传统的排序。太上老君地位依然很高,但是《道德经》却只是“四辅”之一,处于辅助地位。

即使李唐王朝把老子认作祖先,又无比推崇《道德经》,依然不能改变这种局面。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直到北宋以后,“三洞四辅”的体系崩溃了,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道德经》在道教内部的地位才重新变得重要起来,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思想精华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俗称《老子》,亦称《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即《道经》三十七章,《德》四十四章,大约5000字。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的中心范畴和核心概念是“”。正如胡适所说:“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首先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万事万物都自“道”生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次

”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是超越性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又无所不在,是一种无形的支配力量。

在“道法自然”的前提下,老子主张“无为”,即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修身处世,都顺应自然,不背离天道,才能长久。

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生动体现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家无为而治,是百姓复归自然,和谐无碍。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朴素的辩证法也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之一。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先后相随。每一组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不仅如此,矛盾的双方还能相互转化,因此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转化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达成,即物极必反,所以“将欲强之,必故弱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对于老子的思想,孔子曾有比喻来评价。相传孔子从老子学礼后回到鲁国,弟子们问他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在孔子看来,老子的思想如飞龙般,超出了常人的理解,难以了解掌握。

在西方,有所谓“东方三圣”的说法,即道圣老子、德圣孔子、智圣六祖慧能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者,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西方都有重大影响。德国哲学家尼采、黑格尔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等人都研究过《道德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西方认知中国的一个符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