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雩文艺】作者:李广勇《老家的大槐树》总第283期⑦2019年第210期⑦

 赣雩文艺 2020-07-07

让阅读得到升华!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欢迎广告投放和热心赞助!    

《老家的大槐树》

作者:李广勇

听多了阎维文演唱的军旅歌曲《小白杨》,对歌曲的每一句、每个词我都是那么钟爱,直至百听不厌。不妨说,对歌曲《小白杨》的喜爱,不单单是优美动听的旋律,更缘于它蕴藏着我对老家大槐树的依恋。每当听到这歌声,心情便随之激荡,老家的大槐树继而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老家属于纯山区,这里群山逶迤,林木茂密。从挺拔云天的椿树、楸树、白杨树等高大乔木类,到野荆、紫槐、酸枣等低矮的灌木丛;从怒放如雪的山杏,到花丝米粒的苔藓,多样性植物构成的原始植被,覆盖着这里的每一片土地,神奇的大自然一年四季为它更换着不同的彩衣。我深爱着这美丽的山村,更多的是珍爱着村口的大槐树。
  听老人常讲,大槐树是村里初始先民,在当年迁居时,为怀恋故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根部挖取的一株新苗,经长途跋涉,带来植下的,且特有灵性。时至今日,村里的老树,虽历经岁月沧桑多变,多数遭到损坏,但这棵老槐树,却依然挺立村口。据考证,树龄已有550年之高,是村中树族的老寿星。老树的主干已枯萎成空洞,仅靠三分之一活着的树皮输送营养,竟然年年发新绿,岁岁枝繁茂,像不息的山泉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棵生长在村口的大槐树,福音着村里的山民们,它伴随我走过了欢快的童年。清楚地记得,孩提时代,我和小伙伴们在树下捉迷藏、打秋千、掏鸟窝。到了春天,我们争相爬到树的枝头,采摘绿叶尝鲜;夏天,我们又会摇一把扇子,卷一块凉席,集聚大槐树下,追逐嬉戏,海阔天空,讲述漫无边际的故事;雨天,又会蹲在树下,躲避雨水的浸打... ...
  1982年7月高中毕业,我要到离家40里路的县城去工作。上班前,父母提早为我织衣缝被,生活用品准备的一应俱全。临行时,老人牵着我的手依依相送,我多次示意老人留步。我说:“县城离家近,每星期我都会看您的。”然而,老人却一直送我到村口,停留在这棵老槐树下,静静地望着我远去的背影。走出约一里多路,当我回头相望时,老人依旧在那棵老槐树下站立着。
   或许信守着自己的诺言,工作期间,到了每个周日,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回家看看,直至有了妻子和孩子。大概形成了惯例,到了每个周末的下午,父母总会到村口大槐树下,等候我的到来。在这个时候,我同样归心似箭,自行车蹬得像扎了翅膀,40里路,一小时保证到家。临近村口,我习惯性地遥望大槐树,十有九次会看到老人身影。我总在想,有老人牵挂、疼爱的日子真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这样不变的故事。
  如今,两位老人已离我远去,回老家的次数当然少了许多。然而,每次回老家,行至村口大槐树下,总会驻足长留。此时,这棵大树如同那棵边疆的《小白杨》,动听的旋律似在我耳边回荡,不时勾起我对老人的情思,以及孩提那些难忘的时光。我每每在想,大槐树,是绿的色调,而绿色又是生命的象征。每一株树木都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它为人类的生存承载着固守风沙的侵袭,输送着天然纯净的氧吧;为人类书写着历史的沧桑年轮,无私奉献着巨大财富。试想,若世界没有绿色,人类将是什么样子?鉴于此,对树木的珍爱,我情有独钟。
  伫立在大槐树下,我依稀回到了孩提时代;依稀走进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依稀看到了老人慈祥的音容笑貌;依稀聆听到老人对我的谆谆教诲。家乡的大槐树,留给挥之不去的记忆,更留给我一片绿色的梦幻。

作者简介

李广勇,男,1961年生于东平县接山镇,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1年至今,先后担任东平县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电视台记者、编辑;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制片人;对上宣传部主任;现任东平县作家协会主席。其作品陆续在《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青年思想家》、《青年记者》等30多家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各类作品2600多件,有85件分别获得省、市级好作品奖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