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通过超声快速确诊脾血管瘤?

 ecgrr 2020-07-07

脾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多见,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 也有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

它的基本病理表现为小的毛细血管增生扩张, 血管内皮细胞受压变扁, 血管腔内充满血液, 并可见血栓形成、梗塞、感染、纤维化及钙化等继发性病变。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畸形,或是属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一种。

血管瘤比较小的时候,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当血管瘤长大时,可以出现左上腹不适以及胀痛。而当肿瘤较大的时候呢,就要格外小心,因为这时候啊,小小的碰撞都很有可能引起血管瘤的破裂,导致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正因脾血管瘤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们超声大夫要借助我们手中的探头,协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出脾血管瘤,并告知他们血管瘤的大小、数目以及是否贴近包膜等等的信息,防患于未然,以便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那就目前来说,脾血管瘤的检出主要依赖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而由于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等的优势,超声检查俨然是我们检查脾血管瘤的首选方式。

 

那么在超声下,脾血管瘤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你得知道,随着血窦腔大小和纤维组织的比例不同, 脾血管瘤对超声的反射也不同, 相应的超声表现不一样。这是脾血管瘤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础及依据。

★当血管瘤内血窦腔较小而致密、纤维分隔组织丰富时,瘤体的回声比较高, 分布比较均匀, 中间可见细小管状或点状无回声区,呈细筛网状。

★当瘤内血窦腔相对较大、纤维组织成分相对比较少的时候, 瘤体内部的回声比较低, 外周可见稍高回声带包绕。

★而对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而言, 它们的血窦腔都比较大。当大血窦存在时, 瘤体内呈现相应的无回声区。

无回声区多靠近瘤体边缘, 这与恶性肿瘤的坏死不同,恶性肿瘤的坏死多为中心性坏死。当血窦腔内有血栓形成、纤维化、钙化等病变的时候, 瘤体内部回声明显不均匀, 可见条状、团状的强回声等。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幅超声图像:这是多发的结节型脾血管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无声影。(图1)

图1 高回声的脾血管瘤(多发, 内部回声均匀, 境界清:SP 脾脏, ANG 血管瘤)

再来看看第二幅超声图像:这也是高回声的脾血管瘤,但它的边缘欠光整,有的还可以看见周围血管进入病灶,边缘出现裂隙。(图2)

图2  高回声的脾血管瘤(可见边缘的“缺裂现象”及短棒状的血流;SP 脾脏, ANG 血管瘤)

第三幅超声图像:显示瘤体内的回声强度较一致,内部可见回声较低的圆点状或细管状结构。较大者可表现为分布不均匀的弱回声。(图3)

图3 低回声的脾血管瘤(内部为低回声, 外周有稍高回声带包绕)

最后一幅图:显示混合回声的脾血管瘤。瘤体内血窦形成,表现为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当伴有纤维化时,则表现为不均匀的高回声。(如图4)

图4  混合回声的脾血管瘤(瘤体以高回声为主, 呈筛网状结构, 内可见偏心性的无回声区)

脾血管瘤内虽然含有丰富的血液, 但它的血流速度缓慢, 因此,大多数血管瘤内部都很难检测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

总结

好了,又到了总结的时刻了。今天我们学习了脾血管瘤的基本病理、临床症状及超声表现,让我们回顾一下它的超声表现。

在超声检查中,结节型脾血管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肿块,肿块边缘欠光整,有的可见周围血管进入病灶,边缘出现裂隙现象,瘤体内回声强度一致,较大者可表现为分布不均匀的弱回声。

而瘤体内的血窦表现为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当伴有纤维化时,表现为不均匀的高回声,使肿块表现为混合型回声。对于多发性和弥漫性的脾血管瘤,可导致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外形改变。

◆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