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趟北京,荷兰学霸用雾霾做了个戒指!这位“环保诗人”用设计改变世界!

 普象工业设计 2020-07-08


这个世界并不缺乏金钱或者技术,而是缺乏想象力。

——丹·罗斯加德

地球渗透者

Daan Roosegaarde

当一个设计师,有了艺术细胞和社会责任感,再加上无尽的想象力,会发生什么?

又是什么让年纪轻轻的他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青年领袖,被福布斯和Good 100评为富有创意的改变创造者?

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有着让人引以为傲的学历,艺术设计硕士、建筑学博士。不到三十岁便获得了无数设计大奖。投身于环保事业,用诗意的设计探索人类、科技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他既是设计师、又是建筑师、艺术家和发明家。



他在2007年建立了罗斯加德工作室(Roosegaarde Studio),与设计师和工程师团队一起,完成了一些惊人的项目。

不遗余力 与雾霾斗争

“减霾在行动”项目是丹·罗斯加德四年前从北京的公寓望出去时诞生的想法。头天还能看到美丽的城市和蓝天,几天以后却连街对面都看不清。

防雾霾和空气净化,大家都知道要减少碳排放和使用空气净化器。那么室外又怎么办呢?罗斯加德巧妙的将巨型空气净化器包装起来,他设计了一个宝塔(Smog Free Tower)。

这座塔高7米,铬合金框架,六边形,外型借鉴了中国的古代塔式建筑。吸进去雾霾,放出来新鲜空气。根据CMA认证单位检测数据,推算雾霾塔每小时可净化空气约30000立方米,并且只耗电1.1度。

塔内含有三个Aufero空气净化单元(ENS生产),采用正离子技术。通过带正电荷的电磁场,捕捉并收集空气中70%的PM10颗粒和50%的PM2.5颗粒。

雾霾净化塔包揽了美国D&AD石墨笔奖等六个国际大奖。如今,雾霾塔已经在世界各地循回放置。在与中国政府的合作下,也曾落地北京798、天津、大连等地。

方便打开进行维修和清理,一天就能装配完

但是雾霾净化塔的造价很高,吸入的塔内雾霾颗粒也无处安放。丹和他的设计团队想了一个办法。

通过分析雾霾塔中收集到的污染物,丹发现这些颗粒物大部分成分是碳,他由此联想到钻石。于是,压缩到亚克力方块中的雾霾戒指诞生了。

他在国外众筹网(kickstart)上发起了众筹。“每买一个雾霾戒指,你就为这个城市净化了1000立方米空气”。一天内完成了目标数额113153美元。

印度小伙用这个意义非凡的戒指求婚成功了。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也有一对这样的雾霾袖扣。

雾霾戒指是真正的文化创意产品。戒指和塔这个实体承载着传播功能,而被宣传的理念又促使集体或个人产生购买行为。它们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在这当中,情感在流动。戴上戒指,人们感到自己参与解决了环境问题,也会更加关注雾霾问题。设计的附加价值起了关键作用,这是一个厉害的商业模式。

《纽约时报》称他为“有商业头脑的嬉皮士”,而他更乐意用“艺术企业家”(Artist Entrepreneur)形容自己。

减霾在行动下一个阶段:骑自行车吧

雾霾净化塔使用的技术,应用到自行车上行不行呢?

作为一个荷兰人,自行车之魂在他体内熊熊燃烧。除了荷兰人,中国人也爱骑自行车(重庆除外)。2017年达沃斯夏季峰会上,罗斯加德工作室宣布将与特赞和ofo一同进行减霾单车的开发。

在单车上添加一个装置后,能吸收净化被污染的空气,然后排出干净的空气。所以我们能一边骑车,一边免于被污染。原型车做出来后会先投放300辆,可行的话,明年就会有100万辆、200万辆。

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与ofo小黄车

减霾单车净化城市概念图

雾霾塔、雾霾戒指、减霾单车并不是给整个城市的最终解决方案。丹说:“更加健康的城市环境和创新必须与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联系在一起。但我没有耐心等待变革从上而下发生。人们已经生命垂危、寿命变短,孩子们甚至在 6 岁就染上了肺癌。政府将从上而下做工作,而设计师、大学和非政府组织则需要从下往上发力,希望我们能够在中间相遇。”

设计界的浪漫才子,想象力MAX

梵高小路

荷兰埃因霍温市的郊外,有一条600 米长的能够发光的自行车道,这也是梵高在1883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每到夜晚,道路会变得非常漂亮。成千上万颗小石头发着蓝绿色的微光,如同银河星空洒落人间般往前蜿蜒,在这条路上骑行,有一种置身梦境的浪漫。

Van Gogh -Roosegaarde Path

它是为了纪念梵高逝去125周年而设计。近年来,蓄光材料朝着无毒无放射方向发展。丹把它拿回实验室,想办法让它变得更耐用,发出的光更强。于是,不费电的梵高小路诞生了。

 

路面上的夜光材料在白天在太阳光的照射充电夜间可以闪烁长达8小时之久。它免费向人们开放,大家晚上会到那里散步、约会。它使用绿色能源,同时又非常诗意。

有人把这条“梵高小路”画到了书里——一本关于孩子和梵高生平的童话书。我想,他的设计真正的重点在于引发教益,启发想象,创造各种可能性

还有更节能的吗?

浮游生物跟藻类,它们很惊人,不用电池,没有电费单,不需要维护。它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丹决定从它们身上学习,利用自然和技术来发电。

两年来他们跟生物学相关人士合作,想做出世界上发光强度最大的海藻和浮游生物。如果温度高一度或低一度,它们都没法发亮,所以必须好好照顾它们。


将古生物藻放置于50平方米大小的定制聚酯薄膜内,长期保养维持其活性。当碰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像是醒过来一样,发出纯粹的光。

“发光的自然”项目通过人、生物与科技之间的独特交互方式,在阿夫鲁戴克大坝上展现出最原始的自然之美。参观者可以与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微生物藻类直接进行犹如魔法般的互动。

发电的招数

发光的招数都被他想完了,怎么办呢?还可以想发电的招数啊!这位拥有博士学位的设计师,为地球的未来操碎了心,不信你看他的发际线

“风鸟”是一种发电风筝,通过风力能生成100kW的电力,大约能够为200户人家提供绿色能源。安装着感应器的智能风筝能够找到最好的风,它们拉动着150米长的线缆在空中摇曳。

这个项目为了纪念已故荷兰宇航员Wubbo Ockels(1946年-2014年),将他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在该设想之上,罗斯加德为“风鸟”特别设计了会发出绿光的光纤。

当它在空中翱翔时,“风鸟”创造出一副视觉盛宴,翩翩起舞的线缆刻画出绿色能源的唯美诗意。它告诉我们,能源无处不在

以未来为己任

当海平面上升

在丹的祖国荷兰,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他们一直在跟水作斗争,运用伟大的想法和技术,建造完善的水利系统。但是有时候,人们其实忘记了上升的海平面,以及我们身处其中的全球性气候变化。

如果我们不去重视和改变的话,海平面会有多高?那种情况下我们还能生存吗?这个装置艺术提醒着人们: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正在上升我们要行动起来了

使用高密度LED灯,精密软件,反光镜片和蒸汽机。当光线照射到蒸汽上时,会产生波浪的错觉。该项目将城市中心淹没在波浪起伏的蓝色海浪中。从2015年起,罗斯加德工作室已将这令人深思的“梦境”带到了世界各地。

2015年10月-法国巴黎

展览精妙之处在于,使用科技交互技术,诉说着发人深省的话题。它是美的,富有诗意的,吸引人去与之互动,然后人们受到了启发——我们能不能建设漂浮的城市?或者我们能不能从潮汐的改变中获取电能?我们能不能从水中获得能源?

正是这份社会责任感,让他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世界青年领袖。

大家总在汽车身上创新,怎么不想想道路本身?

目前,新型汽车是各大公司争相研发的对象,它们的进展飞速。我们有了特斯拉,有了新能源汽车,有了智能的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车辆技术不断进步,而道路却没有变化。

丹突然萌生了新想法,他提出了“GLOWING LINES智能高速公路”的概念,并在荷兰设计周上荣获了最佳未来概念设计奖。

这个概念设计包括夜光公路、动态油漆、互动感应灯、感应优先车道和风力灯等。有了这些科技手段,道路变得更耐用,更安全,也有利于解决特定的交通问题


公路表面还用特殊涂料画上一些标志(比如雪花),当温度降到某个值的时候,这些标志将变得可见,提醒人们路面打滑。

交感灯会在交通工具靠近的时候照明,在它们路过之后熄灭,可以在没有车流的时候节省能源。 风力灯能从路边的风车微型发电机取电,利用汽车经过产生的气流发电。

电磁感应车道将感应线圈铺设在路面以下,在电动汽车行驶的同时为其充电。

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高速公路距人们的生活还比较遥远,但我相信他的构想会一步一步走向现实。从2013年开始,荷兰的部分公路已经用一种致冷光粉末涂在道路分隔线上,该材料可在阳光下进行充电,在夜晚发光照亮公路,维持时间长达10小时。

科技和自然如何融为一体?

丹总是拥有一些奇妙的脑洞。“莲花”是由许多智能的铝合金箔片组合而成的系列装置作品,它随着人们的移动和周围温度的变化,会自发地折叠或打开。“莲花”给人们带来了人与空间相融合的形态变化。

法国里尔17世纪圣玛丽玛德莲教堂里的“莲花DOME”

它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张开,就像花朵一样,遇冷后收缩合闭,热胀冷缩是自然界的规律。丹一直在想如何把自然和科技融合为一体,而不是冰冷的智能化。

实用主义中的浪漫派诗人

丹·罗斯加德在世界各地的演讲及会议上分享他的梦想与理念,例如TED和Design Indaba(南非设计会议),同时他也是上海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客座教授。

一席 :丹·罗斯加德《未来景观》

他振臂高呼,赞美想象力,在实用主义中创造诗意的世界。


"在当今社会,我们被视为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如果我们能再次转变成为创造者,每个人都将会是受益者。"

他的方案不是最终方案,也不是最好的方案,但是至少他在行动。他展现了作为一个地球公民,一个设计师的责任感。在面对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是等着政府和管理者去解决,或者等着科技自己去进步。哪怕只有微薄的力量,让我们向池塘扔更多石头,泛起涟漪。

图片来源:https://www./cn/info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