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古塔(二)【圖文】

 還舊樓主. 2020-07-08
 
    十二、浙江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又被称为皇妃塔、西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初建于公元977年北宋年间,是当时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但因为塔建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便命名为“皇妃塔”。旧雷峰塔于1924年倒塌,在2000年开始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也成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雷锋夕照”也成为了“西湖十景”之一。此外,与雷峰塔还有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那便是《白蛇传》,这也是一个在中华大地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广为知晓的民间传说故事了。
    关于雷峰塔的名字,则是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中国民间以地名指称,都叫开了雷峰塔,反而少有知道黄妃塔的。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
   
 
 
 
    十三、浙江杭州六和塔
 
 
    杭州六和塔,位于杭州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即公元970年,由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而命名为六和塔。关于这座塔,还有着一个在江浙地区流传广泛的“渔童六和降服凶恶的钱塘江龙王”古代民间传说。也正因如此,钱塘江潮水不再泛滥,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人们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降服龙王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便是六和塔。
    六和塔木檐十三层,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重新修建,塔的内部有六层是封闭的,七层与塔身的内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部分,形成了内外两环。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艳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
 
 
 
 
    十四、浙江湖州含山塔
 
 
   含山塔,湖州市善琏镇含山,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明正统六年,即公元1441年进行了第一次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进行了第二次重修。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塔高38.5米,直径5.9米,塔底为须弥座,由花岩石砌成。束腰中雕有嬉耍的狮子、蝙蝠、荷叶、荷花、缠枝牡丹、花卉等图案,刻工精湛,富有情趣。塔檐用砖叠涩五层铺伸,花岩石凿成角梁,垂脊上铺塔瓦,檐角原系有钢铃,风吹响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塔中有砖砌台阶,可直登塔顶,登临塔顶,俯瞰水乡景色,令人赏心悦目,京杭大运河依山而过,河港纵横交错,碧波粼粼,舟楫点点。塔顶置有铁铸塔刹,由覆钵、仰莲、七级相轮、宝盖、宝珠、葫芦等组成,雄伟矫健、高耸挺拔。含山塔于1984年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当地蚕农集资重修,1994年当地政府出资精修,千年古塔重现雄姿。
 
 
 
    十五、浙江嘉兴壕股塔
 
 
   嘉兴壕股塔,矗立于壕股路中段、壕河边上,其水湾环如股故名,上世纪60年代塔倾塌,2004年在旧址附近铁路的另一侧重建。壕股塔又作濠罟塔、濠孤塔、壕姑塔等,为壕股禅寺的中心建筑,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大约在五代或北宋时期,到明代时重建。壕股一名源于寺院近临城濠,濠河水曲如股而得名。据古籍记载:塔共七级,高十丈,塔身方形,塔顶如笔,整个方塔建筑工巧,气势雄壮。塔旁为寺院,有僧房数间,相传苏东坡曾到此饮茶,并与文长老在此晤谈。壕股塔及其禅寺在宋、元时享有盛名,以前到南湖的渡口设在东门狮子汇。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吴镇的《嘉禾八景》将此塔绘入图中,清凌大田还写下《壕股》诗一首“清流一脉曲,百仞涌城濠。塔高63.36米,七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塔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塔身为阁楼式,四周有回廊,沿袭宋代建筑风格。每层的四角翘檐上搁置一个精致佛像,下面垂挂古朴风铃,呈现“影荡玻璃碎,风铃柳外高”的意境
 
 
 
    十六、浙江德清文明塔
 
 
    文明塔,又名文风塔,位于湖州市德清县城关镇东北二公里处,坐落在下兰山之阳,余不溪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即公元1594年八月,建塔初意是堵塞下流,振兴文运,故取名文明塔。塔八角七级楼阁式,厚砖实砌,高约十八米,各层均有棱角腰檐,除下两层有小佛龛相间外,每面有壶门式壁龛或砖雕魁星像相间布置。塔身自下而上,各层逐一缩小,塔的转角有砖砌倚柱,每层腰檐均以锯赤形砖筑装饰外展,第二、三层每面居中置壶门式小佛龛和正方形砖雕魁星踢斗像间隔饰置。其余每面居中均嵌魁星像石刻,魁星像面目狰狞,赤发环眼,头长两角,右握毛笔,左持墨斗,魁星掌管文运,以配合建塔目的。塔下原建有水阁,后已废。清道光初,塔刹被大风刮毁,塔顶生树木一丛。康熙《德清县志》记载:万历甲午年,即公元1594年,知县连继芳、教谕彭同魁相此为天柱,方建之以塞下流,振邑之文运。民国《德清县新志》卷三·建置志记载:文明塔,在下兰山之阳,每层塔砖有魁星像,其塔尖闻清道光初被大风吹去。
 
 
    十七、浙江海宁占鳌塔
 
 
    海宁观潮公园内的占鳌塔,又名镇海塔,是一座为镇服潮神而建造的楼阁式佛塔。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占鳌塔高40米,周围25米,平面呈六边形,外观七层,内为八层,砖身木楼,造型极为壮丽。登临占鳌塔观一线潮,是海宁潮观赏的最大特色,登塔俯视,盐官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杭州之玉皇、硖石之东山也隐隐可见。由万历间知县郭一轮经始筑基,继任陈扬明于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落成,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历史。该塔“砖身木楼,石阶回磴,围廊翼栏,飞檐画甍;戗角垂铃,铜顶吊链”,造型极为宏丽。其中塔刹部分由六条铜链和葫芦、相轮组成,塔身由砖木楼阁构成,六面戗角均采用壮斗拱结构。每层塔心和廊檐通道间有三扇拱形壶门,由于塔内狭小,难以设置楼梯,因此利用拱门厚壁设台阶,其中一扇拱形券门通向上层。另外两扇分别通向下层和本层,这对狭小的塔内面积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时使古塔更为精巧玲珑。
 
 
 
   十八、浙江绍兴大善塔
 
 
 
     浙江绍兴大善塔,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本西营的大善寺内。始建于梁五帝天监三年,即公元504年,到了南宋庆元三年,即公元1197年,大善寺和寺中之塔全部都在大火中焚毁。明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大善寺和大善塔才得以重建,所以现今的这座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为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缘梯登高,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塔高40.5米,底层边长3.8米,底层六面均设壸门,二层以上两面相对辟壸门,余设壁龛。塔顶施藻井,上置铸铁覆钵,塔外檐已毁,塔中空,原本是有楼梯可以登临。塔顶为圆形大藻井,以铸铁钵覆顶,民间传说塔顶产藏有定风宝珠一枚,大如龙眼,可保绍兴免受巨风之灾。
 
 
    十九、浙江绍兴应天塔
 
 
    绍兴应天塔,位于宝林寺内,久毁,宋乾德初复建,后又圯,明嘉靖间再次重建,现塔上有嘉靖十三年,即公元1534年建塔题记。
 北宋名臣赵汴有《观宝林院塔隅成》诗:“宝山新塔冠山形,心匠经营不日成。突兀插天三百尺,庄严容佛一千名。下临泉窦灵鳗喜,上拂云端过雁惊。入境行人十余里,指浮图认越王城。”应天塔原系宝林禅寺之七级浮屠,始建于东晋,唐时改名应天塔,宋代重建,明喜靖续修,十拱飞檐,建筑雄伟,佛像碑雕备极精致。据旧志记载,应天塔为晋末沙门昙彦与许洵两人同建,昙彦其声名不得而知,许洵则是响当当的人物。作为东晋名士,当年他随任会稽内史的父亲定居绍兴时,与王羲之、谢安、名僧支道林等素为友善并颇多交往,且参加过那次颇负盛名的兰亭聚会。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塔尚未建成,许洵却因病亡故,工程因此耽搁了下来,后在岳阳王萧蔡师的参与下终于建成。塔成后百余年,惠基法师在飞来山上建宝林寺,塔遂成寺内建筑,唐乾符元年,即公元874年,宝林寺改名应天寺,塔亦随寺,改名应天塔。1910年被香火烧成空心塔,今塔系1984年重修,高30米,呈六边形,共七层,塔顶盖以铸铁覆盆,巍巍壮观
 
 
 
    廿、浙江金华湖镇舍利塔
 
 
    金华湖镇舍利塔,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湖镇下街舍利寺院内,建于北宋嘉祐三年,为六面七层仿木楼阁式实心砖塔,高27.31米。每层皆砌出平座、柱枋、斗栱形式,每面中央设壶门式壁龛,内供佛像。塔檐用菱角牙子层层叠涩出檐,起翘弧度较大,顶层檐角安铁制风铎,转角及补间用四铺作单抄斗栱。塔顶安铁制刹柱,置相轮六重,该塔比例修长,每层层高与平面对径皆以相同的比例收缩,故外轮廓为圆锥体,益增修长之感。此外,造型精确的砖制斗栱、弧度较大的屋檐起翘、龛内保存的各式青铜佛像以及铁制相轮等皆保持了宋代形制,弥足珍贵。湖镇舍利塔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六面七级,高31.5米,它基座每面宽2.3米,须弥座高1.6米,每层每面有倚柱和佛龛。佛龛呈壶门状,内置玉佛,倚柱间用栏额相连,并用六、五、四三道菱角牙子叠涩,组成檐头挑出。檐头挂风铃,顶部塔刹保存完整,上有铜质葫芦,有六根铁索相连,全塔造型精致,在浙江省宋塔中为少见。
 
 
 
 
 
    廿一、浙江金华发宝象龙塔
 
 
    金华发宝象龙塔,立于武义县城东北金安山上,始建与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2年,竣工于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5年。塔名取自于经文之上的“狂象无言问老龙”之意,发宝象龙塔为砌体,仿楼阁建筑形式。该塔平面呈六角形,共7层,高42.26米,塔身逐层收分,每层相闪错开辟窗。腰檐用平砖和菱角牙子相同叠瑟,层层挑出,塔内用砖砌出踏道,转虚其中,盘旋而上。塔顶用传叠瑟逐层收缩而成,每层塔内都有不同朝向的牵木,牵木上铺设木地板,大大加强了塔身的整体牢度。木刹杆自第六层开始,直通刹杀,刹杆铁质,由覆盘、仰钵、露盘和宝瓶组成。另外,在塔外壁每层腰屋下,用墨描绘二斗三升,是仿木结构建筑的做法。发宝象龙塔自建成后380多年,未经修理,1984年武义县人民政府拨款大修。
 
 
 
    廿二、浙江宁波天封塔
 
 
    宁波天封塔,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大沙泥街西端与解放南路交汇处, 始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年间,因建塔年号始末“天”“封”而得名。建成后塔高18丈,约51米,共14层,共包含7明7暗,包括地宫在内,该塔平面呈六角形。天封寺,先塔后寺,寺以塔成,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即公元950年,初名“天封塔院”,后赐名为“天封院”。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兵攻占宁波,天封塔、寺毁于兵火,于绍兴十四年,即公元1144重建,到了嘉定十三年,即公元1220年再度被毁。
    天封塔为中国江南特有典型的仿宋阁楼式砖木结构塔,具有宋塔玲珑精巧、古朴庄重之特点。许多地方志和《四明谈助》所说的天封塔“六角形、十八丈”,应该就是宋塔的样子,首次建成的宋塔于南宋嘉定十三年,即公元1220被毁,到元代至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全面修复。一直到明朝时期,这座宋塔还算安稳,仅有两次较大的维修记录,样子也没发生什么变化。清嘉庆三年,即公元1798年,在一次常规性维修过程中,塔灯失火,导致塔檐、平座、栏杆全部焚毁,只余砖砌塔身,天封塔成了“全裸”的六边形宋塔,裸奔”的天封塔基本处于小修小补、苟延残喘状态,塔身也不断倾斜。
 
 
 
 
 
 
    廿三、浙江舟山多宝塔
 
 
    舟山多宝塔,也称太子塔,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的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多宝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而定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它与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宫惟一存世的宫殿建筑九龙殿、杨枝庵中根据初唐著名大画家阎立本绘的观音画像刻成的杨枝观音碑和佛顶山上稀世物种鹅耳枥树,合称为“普陀四宝”。该塔建于元朝元统二年,即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层,有台无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层四面各镂古佛一尊,瑞容妙丽,尤以观世音圣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每层挑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底层基座平台较宽,挑台面栏柱刻有护法神狮及莲花,四周栏下雕有龙首20个,张口作吐水状,造形生动。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极具元代建筑风格。此塔系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遂将塔建成,并在塔旁建造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多宝塔为典型的元代建筑工艺,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属普陀山三宝之一,康有为曾在塔院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4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