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驼峰上起舞演奏,“嗨”出大唐旋律~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7-08
在驼峰上起舞演奏,“嗨”出大唐旋律~
在驼峰上起舞演奏,“嗨”出大唐旋律~

视频截图

观看视频请点击


【引子】

骆驼,唐人也称之为橐驼。

从西域一路跋涉,驮来美酒和宝石,也驮来乐器和旋律,而驼背在大唐也成了流动的舞台。听~

拍板,节奏乐器,声音清脆;琵琶,主音乐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排箫,形如凤凰之翼,声如天上流云;横笛,悠扬婉转;箫,飘渺深远;箜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四动紫皇;笙,如鹤鸣于天,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

随着骆驼的脚步,大唐街头的乐曲如春天般恣意狂欢,这是否也符合你对唐朝的想象?知道吗,就连唐玄宗也擅长一门西域乐器,看了视频的你,是否已经get到答案?

(以上文字源自视频,有调整)


在国博,感受大唐的旋律

在国博,走近绚丽多姿的大唐,驼峰上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看得人张大嘴巴!

如果说视频中驼峰中央是位女舞者,那么,来看国博馆藏“三彩釉陶载乐骆驼”,胡乐声中男舞者来展现一下雄浑风格。

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在驼峰上起舞演奏,“嗨”出大唐旋律~

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骆驼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极高水平。

在驼峰上起舞演奏,“嗨”出大唐旋律~

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局部)

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唐代百戏留下记载的有盘杯伎、吞剑伎、猕猴缘竿伎、透飞梯伎等。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唐玄宗曾“召两市杂戏以娱贵妃”。骆驼载乐节目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有两个看点。其一,双峰骆驼身高一般2米左右,负载力可以达到250公斤,驮载5个成年男子需训练有素。其二,5位艺人在驼背没有围栏的平台上载歌载舞所展现的高难度技艺。唐代高空平衡技巧的表演水平很高,幽州胡女石火胡能站在十层叠放的彩绘坐床上如履平地。唐人的驯兽水平也不一般,披挂华丽的马匹会在玄宗生日时,为他衔杯祝寿,甚至还有舞象、舞犀这种大型动物的演出。所以,骆驼载乐这种节目,在长安一定大受欢迎,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过类似的作品。


唐·演奏陶俑

在驼峰上起舞演奏,“嗨”出大唐旋律~

唐·演奏陶俑,高11-11.5 厘米 ,1955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套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

排箫、笙、横笛是固有的传统乐器。排箫每管一音,直接用嘴唇吹奏。则是将多根竹管编排在匏斗中,竹管下端装簧片,利用簧片与管中气柱的共振作用发音。湖北随县战国的曾侯乙墓有最早的实物发现,其中笙共6件,笙斗用匏做成,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细竹管,有12管、14管、18管3种,并使用了竹簧。排箫2件,上沿齐平,下沿参差不齐,都是用13根长短依次递减的细竹管排列。此套排箫和笙烧造的只具象征性,而初唐李寿墓石椁线刻演奏图则非常清晰地显示了唐代排箫和笙的形制。是汉代横吹乐中重要的管乐器,但它的出现可能早至战国时期。箜篌和琵琶都是自汉代就从西域传入内陆的,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广为人知并日益重要。尤其琵琶,它音域广阔,技法丰富,能弹出所谓84调中的81调,旧有的乐器很难做到,是对南北朝和隋唐的音乐文化面貌影响最大的乐器。不过在这一时期的器乐合奏中,琵琶虽然占有主要地位,但固有的排箫、笙、笛和筝等乐器也不可或缺。此外,外来的竖箜篌、五弦、筚篥等也常加入到乐奏中,它们对扩大音域、丰富音色和增强音量等都起到显著作用。拍板属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节奏乐器。

(以上展品介绍文字源自《中华文明》图册,撰文/梁丰)


【相关展览】

在驼峰上起舞演奏,“嗨”出大唐旋律~

展览:古代中国

展期:基本陈列(常设)

展厅:国家博物馆 地下一层展厅

(更多展览详情以国博官网为准)


【相关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