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城第一史家胡同小学,史家胡同博物馆,到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北京范儿 2020-07-08
史家胡同博物馆:学区房的前世今生
史家胡同,是灯市口地铁站旁一条颇为规整的老街巷。道路两旁四合院林立,是深度感受北京风情的好去处。问起关于史家胡同名称的由来,如今许多老居民都会说这里曾为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祠堂所在,久而久之,便做了胡同的名字。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发现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而史可法是因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两者中间差了七八十年,显然不可能因此命名。想来,必是此处有一家史姓的王公贵族累世居住于此,后得此名。就像北京的魏家胡同、方家胡同一样,具体人名已不可考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里是历经明清两代的五百年老社区了。

如今史家胡同小学是名声在外,据说不少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其实这条胡同与中国教育界,一直是有着不解之缘。早在雍正二年(1724 年),史家胡同在教育界就挂了号。当时清朝在胡同西口建立了左翼宗学,专门教育八旗子弟,可谓清朝满族教育的私塾。
若从那时算起,史家胡同到现在已有290 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左翼宗学改为市立第二中学,20 世纪30 年代,二中迁至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20 世纪30 年代末,史家胡同小学在原市立第二中学旧址建立,直到现在,这两所学校也是东城区的翘楚,全北京一等一的好学校。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现状,激起了一次“留学风潮”。因为日本距离中国比较近,又较好地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因此成了不少青年的留学首选。但清政府发现,留日的青年回国后多从事反清活动,这让清政府很是恼火,加之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的遏制及美国又放宽了留学限制,清政府遂将留学渠道从日本转向美国。

1909 年5 月,清政府制定了《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正式选派留美学生。
在组织上,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成立学务处,负责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这个学务处先是设在候位胡同,后来在史家胡同办公,考场自然也就设在史家胡同,考生看成绩也是在此地。那会儿的考试就如同今天的托福一样,是去美国留学的敲门砖。一时间,史家胡同成了留美精英的汇集之所。
这样的考试前后举办过三次,共录取留美学生二百人整。
一条长长的胡同,藏了太多故事,我短短的文章岂能说清。您不如走进史家胡同24 号院,这里如今是史家胡同博物馆。这间新开的胡同博物馆可并不新,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立刻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早在2010 年规划修缮24 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 块,是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整个博物馆1000 多平方米,设有8 个展厅和1 个多功能厅,全部免费开放。您逛胡同的时候,可以进来歇歇脚,顺便盘点下这处老街巷的前世今生。

(北京深处  机械出版社)


北京范儿

微信号:beijingfan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