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胜|北京·史家胡同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4-18

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第一批)》近日正式发布,首批名录包括史家胡同等在内共598处。将传统地名保护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探索,在国内外都具有创新意义。

在北京的老胡同中,相对于名声在外的南锣鼓巷、杨梅竹斜街,史家胡同是另外一种类型,这里仍以市民的居住为主要功能,虽然经常有很多人慕名前往,但整条胡同仍然保有宁静的氛围。即便是在百余年前,这里也没有形成明显的阶层割裂,上至达官显贵、名流雅士,下至平民百姓,不同阶层的人群和谐共居于同一处空间之内。政治风云、人文气息与日常生活的烟火气相互交织,构成了史家胡同独特的历史韵味。

史家胡同

探寻近代教育痕迹

史家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其街巷肌理形成于元代,明嘉靖年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已经出现“史家胡同”的名称。清代定鼎北京之后,实行旗民分治,史家胡同属镶白旗。民国建立之后,史家胡同属内一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属东单区,东单区与东四区合并后属于东城区。

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的教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这一年,在史可法祠堂旧址(现史家胡同59号)建起了“左翼宗学”,当时只招收属于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1905年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1939年第二中学校搬到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史家胡同59号又建了史家胡同小学。在如今很多人的认知中,史家(胡同)小学的知名度远超史家胡同。

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史家胡同扮演过重要角色。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并明确要求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1909年5月,清政府决定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派出官员组建“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选拔、培训、管理等事项,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成规模派遣学生留美之先河。

游美学务处最先设在侯位胡同,不久之后移至史家胡同。从1909年到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在史家胡同组织了三次考试,共计选拔留美学生180名。这些学生大多学有所成,涌现出很多时代精英,其中包括赵元任、梅贻琦、竺可桢等。

1909年9月,清政府将内务府所经管的清华园约450余亩土地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1911年清华学堂在游美肄业馆基础上成立,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

见证北平和平解放

1946年8月,傅作义在史家胡同23号院建立了国民党第十二战区驻北平办事处(总部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1947年9月改称张垣绥靖公署驻平办事处。1948年1月,傅作义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华北“剿匪”总司令。9月,傅作义及其家人、部下等一同进入北平,住进了这座院子。此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淮海战役。也正是在这座院子里,傅作义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于1949年1月22日在《北平和平解放协议书》上签字,并于当日率部出城,与中国共产党的部队换防交接。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正是由于傅作义的正确选择,北平城以及这座城市里的人民才能免于战火,北京才能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新中国成立之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在史家胡同23号院一直居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搬离。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刚刚进城的华北人民文工团选取史家胡同56号(今史家胡同20号)作为工作驻地。1950年,华北文工团扩大编制,成为包括歌剧队、话剧队、舞蹈队、管弦乐队在内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1952年,中央指示文艺团体专业归口,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和“老人艺”话剧队合并,组成专演话剧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并于6月12日晚7时在史家胡同56号院举行建院大会,曹禺被任命为首任院长。1955年,首都剧场在王府井大街建成之后,人艺迁入。史家胡同56号变成人艺职工宿舍,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一直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在这里排练,周恩来、陈毅等曾多次到现场观看。

史家胡同51号院,曾为香港《大公报》北平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外交部接管,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面将此院安排给章士钊居住。

1917年,章士钊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将同窗好友杨昌济推荐给蔡元培,赴北大教授伦理学。1918年,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来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任北大图书馆馆员,并通过杨与章士钊相识。1920年夏,毛泽东和蔡和森为组织湖南学生赴法留学经费一事求助章士钊。章士钊发动社会各界筹集了两万银元,其中一部分用作赴法留学生的旅费,另一部分由毛泽东带回湖南,从事革命活动。

1949年,章士钊携家人由上海迁居北京,最初住在位于东四八条54号的好友朱启钤家中。1960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照下,章士钊一家搬至史家胡同51号院。1964年,章氏生活困顿,毛泽东提议要向其“还债”,每年以自己的稿费“偿还”2000元给章士钊,以10年为期偿清昔日积欠的“本金”。

章士钊去世后,其养女章含之与丈夫乔冠华在51号院共同生活了10年。

史家胡同一景

建成首个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24号院,原为民国时期作家、画家凌叔华祖宅中花园的一部分。凌叔华,原名凌瑞唐,1900年生于北京,其父凌福彭,清末翰林,与康有为同榜进士,担任过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等要职。凌福彭嗜好书画,在北京有很多书画家、收藏家朋友,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缪素筠等经常出入凌家,高朋满座。凌叔华受此影响,从小见闻习染鸿儒们的风采。在其自传体小说《古韵》中,我们可以想见这座院子曾经的繁华。

1921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1924年春,印度诗人泰戈尔应邀到北京访问,曾到访凌家参加北京画界同志会举办的欢迎活动。北京大学指派徐志摩和英文系主任陈西滢接待,这次活动成就了陈西滢与凌叔华的姻缘。两年之后,二人成婚。凌福彭将自己家的后花园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居住。此后,这里成了北京一处文人经常聚会的沙龙。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平,凌叔华与林徽因、陈衡哲、冰心等一众非常耀眼的女性群体,集中展示了那个年代古都特有的文化风情。

1949年1月3日,二人的好友沈从文与燕京大学教授、英国人燕卜荪夫妇来到凌家在史家胡同的旧宅。这时的北平前途未卜,沈从文当日给凌叔华写了一封信:“在你十多年前待客的厅子中,看见由蓝变灰长窗帘,旧日地、静静地下垂。沙发上了套子,从窗口看院中,阳光下有残雪夺目。花坛有花木处均用稻草包好……又到院中走走,柳树虽未发青,但枝条在阳光下摇摇曳曳,像是当真不久春天会来。”

自1947年移居海外之后,凌叔华就一直在外漂泊,1989年12月1日,凌叔华最后一次回到北京。这一次她在女婿——英国汉学家秦乃瑞的陪同下由伦敦飞回北京,直接住进友人联系好的石景山医院。凌叔华在医院病床上度过了90岁生日,她通过女儿与舒乙联系,表达了想去北海公园以及史家胡同旧居的想法。

1990年5月16日,石景山医院派医生和护士监护,带着各种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经提前联系,由救护车直接开进北海公园,停在前湖的东岸边。那儿有很好的视角,可以观赏白塔的全貌。

凌叔华躺在担架上,以白塔为背景,拍摄照片。她喃喃地说:“山湖美……柳树美……白塔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同游的人和偶然碰上的游客无不为之动容。出北海公园之后,救护车经灯市口大街,进入史家胡同旧居,当时这里已改建为史家胡同幼儿园。小孩子们夹道欢迎献花,唱了《生日快乐》,大家一起合影。凌叔华突然说:“我母亲等着我吃饭呢!”6天以后,凌叔华安然去世,落叶归根。

2013年,在陈西滢、凌叔华后人的支持下,在街道办事处、英国王储基金会(中国)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凌家旧宅改造成了北京市第一座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在史家胡同的高墙深宅之内,岁月流转,悲欢离合,永远不变的,是专属于这座城市的气息与记忆。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