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胡同里触摸老北京的历史

 hxp520426 2017-10-06

到胡同里触摸老北京的历史

2017/10/05 阅读 224

到胡同里触摸老北京历史

       

        老北京的胡同是北京的一大地域特色,胡同文化吸引感染着每个来北京旅游的游客。胡同不仅是北京居民生活栖息的场所,还是老北京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的载体,最具老北京浓浓的味道。可以说,随便翻开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可以给你讲出许许多多的老北京故事。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胡同已经不复存在。存在的,有的也因过度的开发改变了它原本的味道。

       本篇只想带你去看一个很低调的、没有多少人知道的老北京胡同。虽少有人了解,但故事却很多。不要以为少有人知便是无名小辈,这个胡同大不简单。和这条胡同有过交集的,有指点江山的政治领袖,有叱咤风云的沙场宿将,还有名震中外的文学艺术名家巨擘。在这里还曾作出过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决定。如果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最,也是名实相当的。

         难能可贵的,虽然如此不同凡响,但它还是悄悄的存在着。它应该算是北京最原味的胡同了,没有商业的开发,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店铺,没有如织的游人,只有路两旁默默站立的老树,安静的小路,街巷中悠闲的行人,夜幕降临时昏黄的灯光,和那永不会开口说话或深阔或浅窄的一个个门洞。

        看,来了,它就是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单和东四之间连接朝内南小街东四南大街的长约700米的史家胡同。

  让我们从西口走进胡同。

        首先看到的,是路北的史家小学,史家胡同59号。不要小看了这所小学,它可是北京最有名的小学之一,据说都是这二代那三代的在这里就读,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了。最初这里是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祠堂。1724年建起了“左翼宗学”,就是如今北京二中前身。1939年第二中学校移至内务部街,原址建了史家胡同小学。  
      1995年坐床继位的十一世班禅,在史家小学接受了小学教育,现在史家小学还有班禅上学时所题墨宝。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孕育“清华”的发祥地。清末依托“庚子赔款”专门培养派赴美国等留学生的培训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教务处以及考场,就设在这里。1909、1910年出国留学的考试选拔就在这里进行,通过选拔留学美国共114人,其中就有后来开创清华黄金时代确立清华著名学府地位的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赵元任,胡适,竺可桢等著名学者也在其中。

  再往前走。史家胡同55号,旧称焦家大院,曾是辛酉政变时顾命八大臣之一焦佑瀛的宅子。话剧界有名的大导演焦菊隐是其后人。1919年是挪威公使馆,抗美援朝时作过朝鲜大使馆,后来做为外交部宿舍。李维汉和其子李铁映,李井泉等领导曾住这里。这里还住过傅作义和四川大军阀刘文辉。

  从大门上的瞭望孔往里看,应该也成为大杂院了。

  史家胡同53号院,好园宾馆,“好园”二字为邓颖超题写。民国时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住在这里,从这里到了辽沈前线,一年后由将军而战犯。据说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也曾在此居住。

        解放后,这里做过越南使馆,后归全国妇联,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同志都曾在此办过公。所以取“女子园”之形意。

  邓颖超题写的“好园”。


  华国锋20世纪70年代中期也在此院居住。1976年9月,正是在这个院子里,华国锋会见了李先念,由李先念联系叶剑英,吴德和傅崇碧也都来过这套院子,最终“粉碎四人帮”的事件在此策划成行。这张图片为网友所摄。

  51号院,章士钊先生故居。章含之、乔冠华夫妇旧居。新中国成立,章先生由香港回到北京,开始住在东四八条朱启钤家。1959年,周恩来总理探望章士钊,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亲自出面把有三进大院的史家胡同51号给了章,章士钊认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将第三进分了出去。总理说是毛主席同意把这房子送给他的,是“还账”,感谢他对共产党的帮助和合作。原来1920年,毛泽东为湖南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缺乏路费一事,曾向章求助。章十分支持,立即筹措两万现大洋资助学生。

  这所院子,由于章老的养女,红色名媛章含之和她的那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而令人多了许多的遐想:"1960年我随父母从东四八条的四合院搬进这个古老的四合院时刚刚二十五岁。那时前、后院的树木都是新栽的。后来,前院的榕树长得很快,两三年后就成阴了。再后来,榕树的粉红色、毛茸茸的花复盖了一片树顶。这些花可以延续整整一个夏天,每天夕阳西下,它们就开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来,那幽香是'家'的芬芳。"1973年,章含之与乔冠华结婚,开始了甜蜜的生活:"从初夏到深秋,我们常常在深夜的月下散步。……在银色的月光下,冠华几乎是与白昼里全然不同的一个人。他没有了好胜雄辩的气势,脸上常常有一丝淡淡的伤感。我常常想,不知道这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他的心……然而,又有几个人看到过清澈如水的月光下的乔冠华?他是那样沉静,那样柔和,而且那样的忧伤。这时的乔冠华,只有这深深的四合院与我一起陪伴着他,聆听着他倾吐内心的感叹。"

        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很想进去看看这温馨雅致的小院呢?可惜这座院子一般人是无缘一睹了。唯有史家胡同的老街坊,还能时时忆起当年那个出门上车的美丽曼妙的身影。
        网友拍下的51号院内景色。

  章士钊之前是设计过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观礼台的老建筑家张开济夫妇的故宅。    1953年,大公报社也曾在此。

  博物馆里51号院的模型。

  史家胡同博物馆里有这三处院落的模型,可见当年盛况。55、53、51这一溜院落,已整体列为被保护的文物院落。

  47号, 民国时期傅作义在抗战后所置的私产,做过傅作义的绥靖公署,在这里,傅作义作出了和平起义保护古都的决定,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1995年荣毅仁从北太平庄部长楼迁至这里直到2005年10月去世。之前的住户是前人大副委员长李井泉。

  45号,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辛亥武昌起义领导者之一孙武曾在此隐居并终老。如今45号门楼已面目全非,低矮简陋。

  44号,曾经是军队大院,开国元帅徐向前和独臂将军李天佑曾在此居住,当年也是带花园的精美宅院,可惜旧迹全无了。

  43号,民国时期这座院子基本是外国人来往,是基督教新教聚会场所,传教士,牧师,商人等。

  42号,史家商务会馆。大门应该有历史了,老旧的木门,生锈了的铁门钉,把手。不知道曾经的主人是谁了。

  41号院——红墙花园酒店。原是清末法务部尚书绍昌的宅子。解放前丹麦大使馆在这里。有说曾是傅作义的宅邸。现为北京红墙花园酒店。貌似很高档的样子。


  看上去很高档。

  装饰。

  一老外在这里安安静静的品味着什么。

  35号,原国民党中将、北平警备司令周体仁旧宅,随傅作义起义。后为全国妇联的办公机构,现为全国妇联老年之家。整修过的大门和院子还是很漂亮的。

  大门楣上牌匾为彭佩云所题。

  33号,原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仲曦东曾在此居住。

  这套宅院较好的保留了当年四合院的建筑,现在连同大门门墩都是文物保护的东西了。

  史家胡同31号,著名画家罗工柳(主持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雕塑家滑田友(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作者)曾在此居住。

  27号院应该是新整修的。

  东城大妈们在27号院门前。

  史家胡同24号,现在是史家胡同博物馆。应该是史家胡同故事最多的一处宅院。它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如果你不知道凌叔华,那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和鲁迅之间的一场影响极大的论争——鲁迅的对手——陈源陈西滢,你总听说过吧。他是凌的丈夫。

  这座院子,便是凌叔华的。26岁那年,她的父亲把这座凌家大宅的北半部分有28间房子的后花园给女儿做了陪嫁。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1895年和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名字被列于北京孔庙的石碑上。任过清朝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直隶布政使。袁世凯时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员参政,曾拥袁称帝。他同康有为、辜鸿铭等关系密切;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与齐白石、陈半丁、陈衡恪等著名画家交往甚密。

  凌叔华是上个世纪最有名的民国才女,同谢冰心、林徽因并称为民国三大才女。她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六岁时开始画画,父亲为她请了著名的女艺术家、宫廷画师缪素筠和著名山水画家王竹林为师,还不时得到齐白石等大师的指点。大学时与邓颖超、冰心、许广平均为校友,主修英、法、日文和新文学课,痴迷写作。做过她老师的,有一代怪杰辜鸿铭、周作人等。

  在上世纪20年代,24号院可以说是名动京华,来访者络绎不绝,多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名人。凌叔华的书房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成为北平的一个文化沙龙,比后来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10年。来过这个文化沙龙的,有胡适、周作人、齐白石、陈师曾、陈衡恪、陈半丁、王梦白、沈从文、徐志摩、林徽因等。

  在这些聚会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接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1924年5月泰戈尔到北京访问,北大负责招待的是徐志摩和陈西滢,他们在凌叔华的书房设茶会招待泰戈尔,包括印度画家兰达·波士等二三十位当代名流齐聚一堂。此次聚会以画会为名,泰戈尔也即兴在桌上的檀香木片上画下莲叶和佛像。凌叔华和泰戈尔聊了许久,诗人让她:“多逛山水,到自然里去找真、找善、找美,找人生的意义,找宇宙的秘密。”

  正是在这次聚会上,一代名媛倾倒了北大两教授。引出了后来说不清道不明的一连串绯闻逸事、民国故事。

  《古韵》是凌叔华晚年定居英国后用英文所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是她对北京胡同生活的温情回忆。她在《古韵》里描述:花园是孩子们舒心惬意的乐园,他们在这里捉迷藏,用竹竿打枣,捉各种古怪的虫子,和佣人一起玩过家家。

  这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中间有月亮门连接,前院两棵高大的法国梧桐依旧。后院一架紫藤,一片花草丛。

         月亮门。

  前院法桐依旧。

  后院紫藤花架和花草丛。

  凌叔华在《古韵》中描绘:“我的房间布置得像真正的画室,家具都是爸挑选的……面对紫藤的窗前摆放着一条黑漆桌案,光滑透亮,可以反照出美丽的紫藤花……一张红漆桌案放在面朝紫丁香的窗前。”

  这架紫藤,可还是当年小女孩窗外所见的那架?

  还有这张黑漆桌案,可还是当年小女孩伏案写字作画的那张?

  小院似乎还在讲述着往日的故事。走在院子里,虽然物是人非,却似乎依然能感受到主人的气息:呼吸、微笑、温言细语和轻轻的脚步声。

       鲁迅和沈从文都对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有很精致的评价。

  凌叔华婚后和陈西滢一起赴日留学,后辗转武汉、重庆、成都。上世纪50年代后定居英国。多年的飘零,凌叔华在《古韵》最后一篇的结尾处写道:“我多想拥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运啊!”

  1989年底,凌叔华回到了她热恋的祖国。翌年5月16日, 90岁的她躺在担架上,看了美丽的北海白塔,回到旧居。已经成为幼儿园24号院,孩子们用鲜花欢迎这位老奶奶回家,凌叔华在孩子们的簇拥中,望着天空低语:“妈妈等我回家吃饭呢。”六天后凌叔华在景山医院去世。

  晚年的凌叔华决定把房产捐赠给国家。她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在转让产权时向街道提出,希望院子永久应用于公益。2010年,政府携手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筹资六百万,将故居按文物标准修缮建成史家胡同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个胡同级博物馆。

  博物馆牌匾由老舍的儿子舒乙所题。

砖雕,上面的文字是:“史家胡同24号院的修复工程受益于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的慷慨资助。2012-12-15”

  博物馆里的部分老物件展品。你家里有吗?都是宝贝,可不要随便扔了。

  史家胡同23号,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曾在此居住。卫立煌全国解放后由香港回归祖国,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这里还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中将彭明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波兰大使。

  这座院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史家胡同博物馆里,有专门为23号院作的模型,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大宅院当年不凡的气度和风韵。

  网友拍下的院内景色。

  门墩,还是老物件。

  门头上方的精美砖雕。

  博物馆里专为23号院做的模型。

  23号院里垂花门的模型。

  21号,史家社区居委会,很漂亮精致的小院。


  史家胡同20号院,北京人艺的摇篮。北平解放后,华北文工团把这里作为自己的驻地,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龙须沟》、《骆驼祥子》等都在这里酝酿、排练,剧组成员就住在这里的宿舍。剧作家郭沫若、老舍、曹禺,导演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演员舒绣文、黄宗洛、林连昆、于是之、蓝天野等艺术家,在这里度过了他们最辉煌的艺术生涯。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也曾多次来看望演员观看排练。

  这里原是一处很讲究的三进大四合院,主院种了许多海棠树,大家管那里叫“海棠院儿”。后来排练厅和后花园拆除,盖了两栋新楼。曹禺文革中在首都剧场看大门,被外国媒体发现,“中国的莎士比亚竟然看大门呢” ,于是又来到这里看大门。

  史家胡同博物馆里专门开辟了人艺展室,记录展示了人艺的这段历史。

  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的老艺术家们。

  在这里排练演出的话剧。

  曹禺院长的工作证。

  胡同西头正对的菊隐剧场。 

  18号,诗人艾青一家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13号,邹雅,山水画家,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北京画院院长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11号,海军部的宿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少将袁也烈在此居住过。史家胡同里只有这个11号院与众不同,院子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中式门楼,影壁墙,洋房小楼。

  院内一座西洋式二层小楼,如今已成危楼。砖木结构,地下室,二层东南二面为外廊,水泥仿西式瓶形栏杆,方形砖柱。

  小楼上的雕花栏杆依稀还透出当年的精致。


  影壁墙已被加盖的小房挡住了半个。


  造型精美的门墩。

  这个院门不大,还真是原汁原味,门上还刻有一副对联。


  史家胡同8号,黄敬(俞启威)在此居住过,曾任天津市长、七机部部长。其子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其中的一个院落经济学家于光远在这里住了近40年。

         这里也曾是同仁堂末代掌门乐松生的宅子。

  5号院,曾为清朝大学士德保的私宅,虽已沦为大杂院,但气场依旧。门前有照壁,门里是影壁,大门两个门墩,上方可见木刻吉祥图案。二道门上油漆写的毛主席语录还隐隐可见,门上方有木制花格。第三道门是垂花门,虽已破旧不堪,依稀可见。作家杨朔曾居此。

  5号院大门。

  大 门前的照壁。

  大门内的影壁,被加盖的小房遮住了一半。

  大门上方可见雕刻的吉祥图案。

  二道门。

  二道门上方的木质花格。

  二道门上隐约可见的毛主席语录。

  三道门。已是破败不堪。

  但仍可看出垂花门的架构。

  二进院。院子里正在施工。

  史家胡同2号,《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胡绳在此住过。

  史家胡同1号,曾住过著名诗人臧克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