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叔华故居:史家胡同 54 号(现24号)四合院

 静逸阅读 2023-05-26 发布于北京

凌叔华是与冰心、苏雪林相比肩的民国文坛才女,徐志摩评价她是“中国的曼殊斐尔”,鲁迅先生评价她的作品是对“高门巨族的精魂”的描写。

凌叔华

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24号院)原是凌叔华故居,1926年,凌叔华与陈西滢大婚就在这里。

凌叔华父母

凌叔华出生于1900年3月25日,她的父亲凌福彭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与康有为同榜的进士。

凌福彭曾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天津知府、保定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等职。1911 年后任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

凌福彭饱读诗书,深谙经史,精于书法,爱好绘画,结交了众多当时的文化界的大家、名家。而凌叔华自幼深受家庭文化氛围熏陶,在绘画、写作艺术上均有颇高造诣。

史家胡同博物馆凌叔华纪念展

凌福彭曾于 1903 年和 1905 年两次前往日本考察现代监狱制度,以期改革中国的监狱。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凌父对现代文明及现代化的日本深有感触。

1909 年,他将凌叔华与其几个姐妹一起送往日本,在日本的学校注册,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一年凌叔华9岁,两年后回国。

凌叔华纪念展

1919 年,凌叔华进入天津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与邓颖超、许广平成为校友

1921年,凌叔华入燕京大学女子学院求学,先学习动物学,后改入外文系。出于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读书期间曾用英文写作短剧并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不同版本《古韵》封面

1923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凌叔华写信给时任教员的周作人,恳请他指导自己文学。

1924年,在周作人的推荐下,凌叔华于《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

《晨报副刊》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其他三大副刊为《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国民日报》副刊《觉悟》。

英文版《古韵》封面

凌叔华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散文集《爱山庐梦影》以及颇受后世瞩目的《古韵》。

《古韵》,是凌叔华定居英国后出版的英文自传体小说,作品以凌叔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为蓝本,书写清末民初北京一户官宦人家的生活。

《古韵》插图

凌叔华一生执着于艺术,她自言生平用力最深的是绘画,她为《古韵》绘制了8幅插图,构图简单,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凌叔华和陈西滢

凌叔华与陈西滢相识于 1924 年,1926 年结为伉俪。史家胡同 54 号的四合院(即现在的史家胡同 24 号)就是两人当年大婚的地方。

陈西滢(1896—1970)本名陈源,字通伯,西滢是他为《现代评论》周刊“闲话”专栏撰稿时使用的笔名。

陈西滢16岁赴英国留学,1922年回国,在北京大学执教。

赠送给陈西滢诗集

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

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

陈西滢就任联合国代表的任命令

凌叔华婚后在史家胡同只住了几年时间。1929年陈西滢离京赴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凌叔华与陈西滢一同前往,抗战期间他们辗转重庆、成都,后于1947年定居英国。

伍尔芙书集集

凌叔华自1938年起同英国女作家维吉妮娅·伍尔芙通信,后来在伍尔芙的鼓励和帮助下创作完成了《古韵》。凌叔华在英文版《古韵》的扉页上将此书题献给弗吉尼亚·伍尔夫,遥祭这位深深影响了她的文学导师。

凌叔华为徐志摩绘制的贺卡

凌叔华曾为徐志摩绘制过一张贺年卡《海滩上种花》——大海边的沙滩上,一稚态可掬的孩子,一手捏着花插往沙地,一手持壶浇水。后来,徐志摩在北师大附中以此为题作过讲演,收入《落叶集》。

20 世纪 20 年代,社交公开蔚然成风,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成为一种时尚,“北京画会”有时选择凌宅作为活动场所,位于现史家胡同 24 号院凌宅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

泰戈尔、齐白石、徐志摩等诸多文人名流都曾来到这里,凌叔华“小姐家的大书房”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要早上十年,这处被称作“小姐家的大书房”的沙龙,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