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再有4天假期就结束了?

 老友手札 2020-07-08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有趣的是在每一个团体中都有一个“不那么合群”的人。

就好像这两天假期跟朋友小聚的时候,突然有人蹦出来一句话“眼看着假期要结束了,这可咋办呢”。

假期要结束?这假期才过了三天,怎么可就要结束了呢。

当然,一群人哈哈一笑,就把这一页翻过去了。只是这件事情是可以轻易翻过去的么?

可能这个故事你经历的太多了,所以习惯了,觉得没什么,那接下来我们就换另外一个故事看看。

在之前遇到过这样一位朋友,可以说是我见过最深情也最无奈的。

那时候并不是他直接联系的我,而是他的一位朋友,说自己认识一个人,各方面都还不错,但在感情上一直有问题,就想推荐我跟他聊聊。

一开始我也没有多想,就只是和他简单聊聊。可随着聊的越多呢,发现他的情况确实还是很有趣的。具体就是,他从初中开始喜欢一个女孩,一直喜欢到现在喜欢了十几年。女孩跟他也是挺有缘分的,除了高中没在一起,初中和大学都在一起上学。慢慢的接触多了也就成了好朋友了。

两个人经常一起吃饭、谈心,不过大多数时候只是女孩在说自己遇到了什么,他只是静静的听着。一般来说关系这么好了,发展成为男女朋友也是顺其自然的,尤其是大学时候对吧。可他始终没什么动作。

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她,包括女孩自己也知道。对于他呢,女孩也是有一些感觉的,但毕竟是女孩子,一直也没捅破这层窗户纸。

后来两个人都毕业了,各自有了工作,但两个人的关系并没有变坏还是保持着之前的样子。这眼看着年龄越来越大,女孩着急了,就问他,你到底喜不喜欢我,喜欢我,咱们明天就领证,不喜欢我,我就要跟别人在一起了。

这一下可把他难住了。

接着,你知道他做了什么么?他看了看女孩,扭头跑了。

然后过了一会儿女孩收到条消息,我是喜欢你的,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我配不上你,即便我平时很努力的让自己变优秀,我也觉得我配不上你。

要说女孩本身就挺喜欢他的,这只要他开口,事情就能够成,两个人就能够在一起。但是他始终都觉得自己配不上,然后这简单的几个字就说不出口。

一开始的那位朋友,之所以会说出“眼看假期就要结束了”,也代表着一些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就好像,眼看假期就要结束了,我还什么都没做,我得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啊,不然配不上这样的假期。

结果两个配不上导致了,男孩持续不断的努力、朋友稍微休息一下,就觉得时间稍纵即逝。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劳碌命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会用“瞎操心”、“劳碌命”、“闲不住”、“真上进”来形容这样的人,并会觉得这是很好的特质。

但本质上真的是如此么?

从表面来说,上面提到的两种表现和劳碌命,都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享受、放松、空闲与我无缘,身处在安逸的状态会让我很难受,甚至会让我产生我不配的感觉

那么在上面你也看到了,这种状态最直接的表现里有:总是担心、总是觉得很多事情没做好、总是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做、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更好、在心理上总是觉得有一些自卑。

而我不配的感觉就是基于我觉得我应该更好、做的更好,但实际上我没有那么好、事情也做的一般,所以不配享受这样的内在逻辑产生的

不配享受是一种自我否定,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很努力,也会因为心理上对自己的不认同,而产生“我不配”、“我不配享受”这样的感觉这会带来很多不适、产生很多焦虑,而潜意识为了让我们从不适和焦虑中走出来,就刺激我们不停的做事、不断的努力。

这种不配、不配享受的感觉,在心理学上叫“不配得感”

无论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呼吸、走路这样自然的事情,背后都有一定的心理动力存在。在动力的驱使下我们才调动肌肉,实现了现实世界的行动。

内在的动力,均是建立在对欲望和诉求的满足之上。就像我们虽然口中说着是为孩子好,但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焦虑”。

上边提到的劳碌命、瞎操心、闲不住,也包括了个人焦虑的部分。

不配得感对应了,我觉得我眼前的事情没做好、没做完、我还没尽力。这里面包括了一个理想形象,有时候这种理想是指我们自己,比如我觉得我应该是漂亮的、应该是温柔的,可现实中我形象不好、脾气也挺差;有时候这种理想形象代表了我对自己的期许和认知,这件事情我不应该做成这样,我应该做的特别好才对,可现实中我却屡屡犯错

那么“我应该是这样的”和“现实中我是这样的”产生了冲突,为了弥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潜意识里就会出现,如果我不去多做一些事情、再努力努力,我就没达到我的目标、就会失去很多东西这样类似的想法

就好比那个喜欢了另一半十几年的朋友,内心里面也觉得自己眼前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自己不是理想中的模样,就不配合女孩在一起。

而为了弥补差距(实际是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不安、焦虑),我们就必须让自己动起来、让自己更用心,让自己更努力。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基于不配得感出现的“劳碌命”,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好。

当然,很多时候它的表现仅仅只是让我们闲不下来,可随着程度的加深,它就会开始影响我们的心情、饮食、睡眠。并有可能因为过度焦虑、持续紧张,而出现身心疾病。

不过也不需要太担心,因为我们总是会伴随着相应的解决办法。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应该、觉得、自我否定、差距

应该、觉得,是一种认知而应该、觉得本身的语义缺乏了一些确定性,并且也透露出了我们的认知并不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指从我们的眼中只看到了这些。就好比,我觉得我的能力应该是很强的,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可现实中我究竟怎么样,才是我自己真实的水平

而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差距不仅带来了焦虑、持续努力的动力,也让我们不认可现在自己的表现,出现了自我否定(不配得感)。

但其实这里的问题是很简单的,就是我们认为那个理想中的、活在应该和觉得里的我,才是真实的,现实中的我是因为一些原因发挥失常的我,不是真实的我

这种只认可理想中我,不认可现实中我的认知模式,是不配得感出现的核心原因

当然,这里提到的理想中的我要再拓展一下,它不仅指我自己、我现在的状态,还指我现在的生活

就好像与文中那位朋友类似的,觉得自己没车没房给不了女孩幸福,所以觉得配上女孩,从而不敢勇敢追求。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

1、吃饭的时候,心里想着自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花呗要还、还有家里的猫没喂,都没做好,自己却在吃饭,然后就开始吃不下、吃不好;

2、忙碌一天躺到床上,并没有任何睡意,反而内心里满是该做而没做的事情,越想越睡不着;

3、刚下班,就开始担心明天的工作自己能不能完成;

4、买了好看的衣服,穿了一次就觉得自己不配穿这么好的衣服,然后放进衣柜收藏等。

你看,是不是都包括了对现状的不认可?

当然,其中有一些你觉得可能牵强。但如果我再拓展一下,我所说的不认可,就也包括了:虽然我活在当下,但只是我的肉体在当下,思想飘荡在其他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配得感确实也包括了,这种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矛盾。或者说的再直白点,我们未能全身心的投入当下放假操心着工作、工作时盼着放假、在一起老是想有的没的。

但有时候我们确实会三心二意、确实会思维到处飘荡,这是正常的。可不符合现实规律的认知、不切实际的形象就会出来影响我们:你今天本来应该看完100页书的,你就只看了60页,还不快看完,还吃什么吃,脸皮真厚。你看,不配得感就出现了。

所以除了只认可理想,不认可现实这个核心,还有未能过好当下的这个核心。它们可以单独产生不配得感,又能共同作用产生不配得感。

而要特别提醒的是,过好当下并不是理想化的当下,而是这会儿我学了一段时间,确实需要起来走走,那我就起来走走、就看看手机、就和人聊聊天,这样现实的当下。就像,看书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理想化的我们要看多少,而是从客观层面考虑进去我们会出神的时间这个因素后,我们究竟能看多少

你看,这两个核心的联系还真是紧密,不仅要客观认识自己,还要客观认识当下;不仅要认可客观的自己,还要认可客观的当下;不仅要活好客观的自己,还要活好客观的当下。

但其实没这么复杂,眼前需要做什么就去做好什么,不评判、不期待,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这样来看,还不算难,对吧?

感谢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