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律和“逃避问题”,很多时候仅仅一线之隔

 老友手札 2020-07-08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我一直都认为“自律”不是一个值得被过分推崇的东西。

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自律”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的价值被我们过分高估了,并且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存在诸多偏差。

这样的态度确实与一些朋友平时看到的“越自律,越自由”、“自律是人生开挂的开始”等并不相同,但吃惯了大鱼大肉,来点清淡绿色的不仅对肠胃有好处,还可能收获一些意外之喜。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动不动就将玩具往大人身上丢、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大声哭闹、嬉笑着将刚摆好的什物摔得满地,我们便一边头疼一边给自家孩子贴上“不听话”、“调皮”、“熊”的标签。

但我们头疼并不是因为孩子这么做真的有问题,而是孩子这么做“不符合我们的生活标准”、“扰乱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让我们感觉控制不了孩子”。

是的。小的时候,谁脑袋里都没有直接装上“最先进”的观念与标准,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不仅是正常的,更是在协助我们通过摸爬滚打适应、了解、感受这个世界。但也确实,这样的尝试是非常不符合成年人观念的。

所以头疼的父母,一方面为了自己少受点“孩子不按照自己标准出牌”的头疼、一方面为了孩子的未来,就出来管教、引导、教育孩子了。

这个阶段呢,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称之为“他律阶段”,即,通过他人约束我们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经历、感受、经验、阅历等也在不断积累。

这时候,我们脑海中的世界不再是空白的、杂乱无章的,而是逐渐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色彩,以及一些学到的和自己总结出来的标准。

接着慢慢的,我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标准判断、分析、总结,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决定。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在“自己控制自己”,即,自律阶段。

不要埋怨我喜欢咬文嚼字,但是从“约束”到“控制”的发展其实代表了很多东西。

在我们被“约束”的时候,我们人生的主动权更多的是在父母手中,因为只要父母不乐意,我们想要的东西就得不到,而我们又需要为了达到“让父母给我们更多资源和爱”这个目的,被迫压抑真实的自我去听父母的话、被父母“约束”;

在我们实现“自我控制”的时候,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可能单薄,但绝对属于自己的“自我”,而我们人生的主动权,也因为自我的出现、我们开始追逐自我,而逐渐收回到自己的手里,所以,在和父母意见相左时,这份追逐会告诉我们“请一定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和父母相对成熟的标准、约束相比,我们刚刚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标准、“自我”,确实有些浅薄。可暂时的浅薄,会因为我们不断贯彻自己、不断在顺利与碰壁中自我完善、不断做自己想做和需要做的浇灌,而逐渐成长起来,并结出“拥有相对独立的自我”、“对自己有较强控制力”、“能一定程度掌控自己的人生”等果实。

而约束和控制,还有另外层次的意思。

约束,更倾向于“我现在做不到,所以要勉强自己”的自我压抑;控制,更倾向于“这会儿我的面前有多个选择,而我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选择,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有能力去选择我想选择的”。

就好比,美食当前,不能与口腹之欲和平相处的朋友,则需要通过自我压抑来抵御美食的诱惑、欲望的影响,但其实起作用的是自我压抑,而不是自己真的不怎么受影响;能做到的朋友则不同,他们能轻松做到不怎么受影响,则不会出现“过分压抑带来的欲望攀升,以及在我们被欲望控制后出现的反弹”,所以属于真正做到“自我控制”。

那么,两者的区别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就在于:

“约束”对应着“欲望能很容易的控制我”;“控制”则对应着“我能与欲望平起平坐,不受它的影响,控制权在我自己手里”。

所以,真正的自律自然不是“仍旧被欲望控制的‘约束’”,而是“主动权已经在自己手里,并且控制力还不错的‘自我控制’”。

当然,在我们的内在还很弱小的时候,控制我们的并不是只有欲望,还有本能、情绪、诉求、原生家庭等诸多因素,但无论可以控制我们的因素有多少,最终我们都要从它们手中拿回大部分的控制权。

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确实“丢掉了对美食的执着,开始坚持在健身房锻炼”、“丢掉了懒散,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并执行计划”、“丢掉了敷衍,开始积极上进,用心赚钱”等努力看起来是我们开始控制自己、我们开始自律了。

但真相有时候并不是这样。

自律的核心,在于“控制权在哪儿”,而不是在于“我们做了什么”。

填不饱的肚子,让我们一直受制于口腹之欲、一直不停地追逐美食,那这时候控制我们的便是欲望。停止对口腹之欲的满足,转而去健身房锻炼,这个转变是属于自我控制。但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往往是来源于“我们确实变好看了”、“我们确实减肥了”、“我们确实身体好了”,而这三样是否也是在满足自我实现的欲望、对美的追逐、生存本能呢?

同样的,开始计划性的生活,也可能是建立在“内心想要稳定”的诉求上;“用心赚钱”则可能是来源于生存焦虑、安全感匮乏、渴望被认可。

所以,并不能简单的认为“这些就是自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不再被曾经控制我们的欲望控制,而是被一些新的欲望和诉求控制”,甚至控制我们的欲望没有变,只是变成了其他的表现形式。

那么,这时候控制权还是没在自己手中。

欲望、诉求、本能、情绪等,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它们的存在、出现、存续,以及对我们的影响,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我们始终被这些控制,那我们拥有的便不是属于自己的一生,因为所有的选择和决定,虽然我们认为是来自于自己,可其实是来源于它们。

人生匆匆几十年,这几十年本来也就不那么容易,既然来到了尘世间,还是得过真正由自己选择、由自己决定的生活。虽然,我们并不能选择很多、决定很多,但也至少不能总是被外物控制。

这也就把自律,推向了另外一层含义,即,我有选择权,并且能在选了之后真正做到,以及主动权在我手里,而不是“被外物控制只能这么选”。

选择权建立在“能做到”之上。选择了却做不到,那这个选择就是没有意义的,等同于没有选。而“能做到”是建立在“自律”,即自我控制、对自己和自己的人生有相当控制力这个基础上。

就比如,我的情绪是我的情绪,而我是我,我不会被情绪影响得很厉害、我可以一定程度的控制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同时,我也可以很好的消化情绪。这时候我既能回击,也能做到不怎么受影响,那么在面对非议、攻击、否定的时候,我才真正具备了是选择回击,还是选择不受影响的权利。

虽然有时候,我们确实会选择回击,但这个时候的回击,是我们经过思考,判断这个时候需要回击才进行的回击。控制权是在我们自己手里。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稍微有些对号入座,开始思考自己现在究竟是被控制多,还是主动控制多。

但人不可能绝对控制自己,也不可能拿回来所有的控制权。所以,不要执着于自律,因为对欲望、本能、情绪等的满足,是我们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而执着于追求自律,本质还是对“我想要改变自己”、“我想要自律”这样欲望的追逐,本质也还是被控制。

所以,真正的自律,并不是“我只做客观上利于自己的事情(如学习)”、并不是“我的生活很规律(如计划性很强)”、并不是“连续不断的做利于自己的事情(如运动)”,而是“美食和运动这两个选择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不会受任何一方的过度影响,选择运动的时候就不惦记美食、选择美食的时候内心则没有‘我没运动’的负罪感,以及无论怎么选,我都能投入其中去享受”。

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就会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状态,要么一直吃、一直埋怨自己不够自律,要么一直运动、一直被运动带来的畅快吸引,不运动心里就特别难受。

这两者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但对于前者我们是否定的,对于后者却认为这是“自律”的表现,并加以吹捧。

只是现在看来,后者并不是“自律”、认定后者是“自律”的解读,则是在逃避“我们依旧被控制”这一事实。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