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庄子》思考,我命由我不由天

 QDLF888 2020-07-08

文,

       为了便于理解,先把冯友兰对命的分类列出来:

  1. 1、物质之天,就是抬头能看见的天空,天之苍苍其正色耶那个天;

  2. 2、主宰之天,就是人格化的,神化的天,中国也是有“上帝”概念的,他就是自然界的主宰,掌握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在商周之际逐渐改称为“天”;

  3. 3、命运之天,就是你以为的那个命运;

  4. 4、自然之天,就是作为自然界整体意义上的天,物质之天是它的一部分;

  5. 5、义理之天,就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据,是宇宙的规则。

  6.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天,可以是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也可以是自然之天,义理之天。道家说的那个,一般指命运之天。讲究返老还童。

  7.        对道教来说,老子是不死的。若谁宣扬老子死了,那可是大忌。但庄子就偏偏不信这个邪。在《庄子·养生主》末尾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8.      大意是庄子说老子死了,他的月友“秦失”来吊丧,按一般地看法,看到月友的尸体,眼泪至少要掉两颗,秦失却不这样,他看到老子的尸体,“三号而出。”大叫三声,既不是哭也不是笑,“哈哈哈”叫三声就走了。老子的学生就说:这个家伙不是我们老师的好朋友,他今天来,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分明是来讽刺嘛。秦失听到老子的学生这样讲,就答复他们:我是你们老师的好朋友哟。老子的学生就问了:老师死了你来吊丧,又不行礼,又不掉眼泪,干嚎几下,大叫几声,道道可以吗?。。。。

  9.          张伯端(张紫阳)说“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葛洪。就是精通医学的道士,很有名的,《抱朴子》和《肘后方》(也叫《肘后备急方》)就是他编写的。两晋时期玄学盛行,与葛洪一众优秀人才的努力分不开的,世人怀疑道家学说,葛洪就引用《龟甲文》中的话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古人诚欺我哉”。

  10.          返老还童何以可能,这在《逍遥游》有记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物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火比糠,犹将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11.         若说神仙就很厉害了吧,还不行,还有大道。这大道是个啥呢?有3则资料很重要。

  12.   1、《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是似有似无,模模糊糊的东西。

  13.     2、类似的老子在《道德经》十四章还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14.        这里对道的描述也是,恍恍惚惚的。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不可说清楚,所以就混而为一.其上不光明,其下不阴暗,蒙胧无法形容,于是又回复到无.就是说它没有形状,没有物象,把此现象称为“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

  15.      3、《庄子·大宗师》中载:“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16.         庄子说:“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

  17.       实现道的途径也有。在《庄子》的外篇《田子方》: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于物之初。”

  18.    大意就是:孔子去见老聃,老聃刚沐浴完毕,正披散着头发等干,站在院子里好像跟枯槁的木头,孔子出于礼貌,就退出去等他,过了不久,老子缓过神来,孔子赶紧上前问:“是我眼花呢,还是真的呢?刚才先生形体直立不动犹如枯木一般,像是超然物外遗世而独立。这是怎么回事?”

  19.    老聃说:“心被困就不能知晓,口被困就不能言说,我尝试着给你讲个大略:至阴萧萧极寒,至阳赫赫炎热,萧萧之气出于天,赫赫之气出于地;两者互相交通和合而万物化生,又化为万物的纲纪却不显见其形状,万物的消亡生息,盈满空虚,它时隐时现,日改月移,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却又找不到它的功绩。万物生时它来萌发,死时它来归存,始终如轮返而永无穷尽之时,如果不是这样,还有谁是本宗呢?”

  20.    下面还有三个修道过程的案例,坐忘、心斋、吾丧我。

    1、《大宗师》也有个类似的故事:“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与大道融通为一的“坐忘”。

       这就是坐忘的境界。实现这个层次的关键在于离形去知。所谓离形,与堕肢体同义,就是忘身。忘身,不是简单的忘记人的身体存在,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摆脱由生理上的 无止境的欲望;所谓去知,与黜聪明同义,就是摆脱与忘记知识,实际上乃是强调要摒弃人世间那种种大知、小知;大言、小言使人心力 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所以,庄子所说的离形去知,就是告诫人们要从形骸、智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

         2、  《人间世》载:“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虚己忘物的“心斋”。何谓“心止于符”?达到神气合一就是“心止于符”。

         大概的意思就是,   颜回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首先要全身心放松,静下心来摒除杂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识逐渐归于一处,专注一心。同时要调整呼吸,使自己的呼吸由快及慢,由浅入深,引短令长,逐步形成细、匀、绵、长的呼吸,那时候你就不用耳去听,该用心去体会了。进而加深修养,杂念全无,呼吸似无出入,这时已达到心息相依的地步,用心也听不到了,该用气去感应了。耳朵的功能只能听到有声之音,心的功能也只能感受到外界有形之物。而气是空明的虚无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它能容纳一切。当进入更高深的层次时,大脑思维也进入了一种极静的状态,此时,神气合一,心中寂然,人与天合,真性毕露,自性圆融显现,透出无限光明,似乎进入一种空明的世界,这时‘道’自然与你相合。这就是虚,就是心斋。”


       3、《齐物论》中载: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这就是能得天籁之乐的方法,即“吾丧我”。


           从上面的列举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道家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还真不是随便说说,有目标,有方法,有实现的途径,有过程步骤。搞不定可能是我们立志不坚,心太恍惚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