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的“同题作文”来了!齐桓公、管仲、鲍叔,发言稿可以这样写| 荐读

 蒹葭微霜 2020-07-08

民小编说

今年高考,齐桓公火了!每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都是坊间议论的热点,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回归古典,让不少网友大呼“现在连材料都读不懂了”。如果是你坐在考场上,会怎么写这篇发言稿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段伟老师写的这篇“同题作文”吧!(后附段老师做的试题分析,欢迎语文老师们留言参与讨论哦~)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起来看看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段伟老师写的的“下水作文”——

生活中不可缺少“逗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齐桓公不计前嫌,将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任命为相国”的故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齐桓公是伯乐,任人不避敌,有胸怀天下之容;管仲是千里马,属旷世能人,有治国安邦之才;鲍叔知人荐能,大度谦让,有高节清风之品;三人肝胆相照,才有流传千古的佳话。对于齐桓公,想必大家都推崇备至,一个流亡的公子,最终进入春秋五霸的“C位”,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正是他从谏如流成就了他尊王攘夷的霸业。兵强马壮、百姓富足、君王有作为——管仲以实力诠释了何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人才难得,人品更难得,于我,则更钦佩鲍叔的“人品”,面对管仲,他不计个人恩怨,以身下之,甘当“绿叶”,甘做“逗哏”。

春秋战国,礼乐虽崩,却仁义未远,古风犹存。“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毋庸置疑,鲍叔是一个家国至上的人,一个知己知彼的人,一个谦逊淡泊的人,这样的人,在人生的战局中,百战不殆。他举荐管仲做捧哏、当主角,自己屈居牛人之下做逗哏、当配角,看似退让,实则是有博大胸襟,是“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之彪炳史册。有人说,你那么优秀,请别在生活里做配角。如此,鲍叔有些傻,没有个性,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其实,鲍叔看似没有个性,没有释放自己,却是通透之后的一种了然,一种溶在血液中的坦荡,一种不以个人为中心欣赏他人的宽容。

纵论历史,审视当今,生活中总会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显然,主角比较显眼,比较风光,受到重视。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光有主角不行,还要有许多配角。影视剧中人物有主角和配角之分,相声节目有捧哏和逗哏之别,只有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联手协作,方能创造精彩,吸引观众。想当主角本身并不错。但是,谁适合当主角,谁更适宜演配角,要从大局出发,从需要出发。主角和配角,捧哏和逗哏,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尊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有所长,也有所短,如是而已。

一般而言,主角因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配角支持配合。换言之,主角的光辉,离不开配角的映衬。捧哏的军功章上,有逗哏付出的汗水。甘当配角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这种精神体现了一种顾全大局、服务大局的意识,体现了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品德。“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默默低垂的绿荫,挡住了炽烈的阳光,撑起一片清凉怡人的小气候。今天,我们正在向全面小康冲刺,更加需要激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圆梦之旅提振信心和能量。

诚然,主角和配角是相对的。一盘棋局之中,车马炮是主将,但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下,小卒或掩护,或进攻,恰恰是决定胜负的角色。扩大一点说,我们的教育事业,“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任何时候都有分工协作问题。在这方面是主角,在那方面就可能是配角。万涓汇成河,东流至大海。“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红花还需绿叶衬,没有绿叶的色彩衬托,红花的娇艳亮丽就会失色几分。对于教师,我们生命的热能不是由主角配角衡量的,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只要能装点大地,哪管鲜花与绿草。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教育事业的未来属于年轻人。青年英杰数不胜数,青春光芒恣意绽放,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教育发展希望之所在。作为老年教师,我们理应学习鲍叔的让贤举能,当好青年教师的“铺路石”,做好“逗哏”,教育事业才能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登高望远。遗传育种学家卢永根院士担任大学校长时,致力于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甚至在罹患重症之际,还捐出毕生积蓄,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心意之深,眼光之远,令人感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捧哏的站稳不动,逗哏的满场飞,两个人一唱一和,相互砥砺,可以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说得生机勃勃。主角有“最优”,配角同样有“最佳”,二者不可厚此薄彼。“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人品 。”这句话时下很热。揆诸现实,小康生活的美好未来和“中国梦”的梦想花开,甘于奉献的“逗哏”配角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耽搁了大家的时间。

谢谢!



试题解析



全国Ⅰ卷今年的作文题目回归传统文化,根植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也有后人对三位历史人物的不同评议,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人生与社会。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材料,有情境,有任务指令。

考生只要深入分析材料,明确任务指令,审题难度并不大,扣题容易,也让考生有话可说,但要写出彩,还需要有丰富的素材、飞扬的文采,而这些,需要考生深厚的积淀和较高的语文素养。

读材料,定立意

齐桓公一匡天下,成就霸业,是为必然。他志向高远、不计私仇、心胸开阔、宽容为度、唯才是用。善用人者,应该摒弃私仇,任人唯贤;做大事者,必须心胸宽广,格局高远;主大局者,善沐八方春风,包容不同。他是高明的琴师,能调度各个琴弦,所以,能奏出盛世妙音。

鲍叔牙公心为国,知人善荐,君子之风。他与管仲一直交情深厚,此时管仲已是败军之将、戴罪之身,他没有像庞涓对孙膑、李斯对韩非那样,对旧友落井下石。而是选择将管仲推到了历史舞台前,因为他深知:龙困浅滩,很难施展身手;独木难支,万紫千红方成就国家之春。他有为国之公心,他有识人之慧眼,亦有荐人之胸襟,因此他的名字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闪光。

管仲股肱之臣,才能出众,功勋卓着。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才能,决定着金子的纯度。人才是立国之根本,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大才。学生不敢选择写他,可能会因为虽知其才能,却顾虑曾为两位诸侯所用的经历。其实,大可不必。厘清概念就能立论。小忠利己,大忠利人。他善于审时度势,从国家大局出发,治理国家,惠及百姓。一个人,如果能挽狂澜于既倒,振兴盛于衰弱,救黎民于水火,缔和平于狼烟,兴国家于百废待兴,都值得历史铭记。所谓建功立业,是在造福天下的基础上。没有济天下之心,就没有个人成就之说。因此,孔子评价他:“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读要求,明任务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即便有人押中材料,即便考生熟知管仲、鲍叔、齐桓公的故事,也要按作文的任务指令来写。材料只是引子,只是立意的载体。任务驱动型作文会给出具体情境与任务指令。不按任务写作,亦无法成为优秀作文。

作文要求中这样几点需要注意。

具体情境:举行读书会。读书需有心得,读书应有交流,读书亦可争鸣。论述自己观点,批驳他人观点皆可。不过,后者需设想他人的一般看法,由此阐述自己对哪一个人“感触最深”。

话题限定: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重心落在“一人”身上,即便写其他两人,也紧扣“最”字,写其他两人也是为了突出自己所选之人,切不可平均着墨、平均用力。

文体指令:发言稿。考生在一年的模考中,训练过各种文体——发言稿、演讲稿、倡议书、慰问信等。发言稿注意语气、情境以及听众感受即可。

鉴古今,联现实

高考优秀作文往往需要符合以下要求:言之有理——立意准确,言之有序——思路流畅,言之有物——素材丰富,言之有文——文采飞扬。

前面的审题工作完成之后,确定立意,明确指令,接着会面临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哪些素材作为论据印证观点、展开论述。当然可以从熟知的例子入手,比如从齐桓公的角度联想,商纣王个人享乐,最终葬身火海;唐太宗海纳百川,开创贞观之治;楚怀王,错勘贤愚,流放屈子,落得客死他乡的惨象;齐威王包容异见,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的盛况……但如果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文章,一定来源于深厚的阅读积淀。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其实,考试也是如此,“功夫在考场外”,有了深厚的积淀与持续的写作训练,才能在高考的舞台上翩然飘逸、惊鸿照影。

很多人说今年全国Ⅰ卷成功地回避了热点,比如当前形势,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其实,从大处着眼,全国Ⅰ卷作文命题者有一个导向:当下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才观?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管仲是人才,齐桓公是用人才者,鲍叔牙是荐人才者。当今时代,无论是“蛟龙”入水,还是“嫦娥”升天;不管是“北斗”覆苍穹,还是战疫靠科学;不管是扶贫攻坚,还是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都离不开正确的人才观。考生写作中只要紧扣上述几点,立意准确、材料丰富,语言有文采,将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小知识:齐桓公、管仲、鲍叔是谁?

春秋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本名吕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 ,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 。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病死 。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属安徽)人 。中国古代着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

管仲挚友——鲍叔

鲍叔(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向齐桓公举荐自己的挚友管仲。他与管仲的交情为历代史家所称颂,有成语“管鲍之交”。

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鲍叔牙称相,并在不久后病逝。

在鲍叔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鲍叔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作者 | 段伟,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特约评论员

微信编辑 | 魏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