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报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实现临床治愈1例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07-08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1岁。

2009年体检时检出“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余未见异常,未行药物治疗,定期门诊复查(具体情况不详)。2018年4月门诊查HBV DNA<10 IU/ml,HBsAg 28.8 IU/ml,HBeAg 0.29 S/CO,HBcAb 8.33 S/CO。腹部CT示:肝硬化,脾大;胆囊及胰腺未见异常。肝纤维化四项未见异常。肝功能:Alb 44.0 g/L,ALT 26 U/L,AST 34 U/L,ALP 104 U/L,总蛋白74.0 g/L,TBil 22.4 μmol/L,DBil 10.3 μmol/L,IBil 12.1 μmol/L。

血常规、血脂、血糖、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自身免疫性肝病系列、心电图、胸部X线、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甲、丙、丁、戊型肝炎抗体均为阴性。

患者自觉无特殊不适,查体未见阳性体征。既往体健,无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及血制品史,无烟酒嗜好。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母亲与姐姐均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去世。

入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该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不明显,但目前已有肝硬化客观依据,且病毒载量低,HBsAg水平低,患者治疗期望值高,欲实现临床治愈,为防止肝硬化失代偿及肝癌的发生,综上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核苷类药物为口服给药,可快速降低血清中HBVDNA载量,有效恢复肝功能,不良反应少而轻微,但因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所以需长期用药,但长期用药耐药率高,HBsAg转换率低。IFN与核苷类药物相比其疗程有限,HBsAg和 HBeAg清除率高,疗效相对持久,无耐药变异问题。但需注射给药,不良反应明显,且不适用于肝硬化失代偿者。该患者有肝硬化家族史,已发展至肝硬化代偿期,使用IFN治疗,治疗风险大,但患者治疗期望值高,欲实现短期停药,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2018年4月24日给予PEG-IFNα-2b 180 μg 皮下注射,每周1次。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监测肝功能、血常规、乙型肝炎系列定量、HBV DNA、肝纤维化四项、腹部B超、FibroScan值,以及症状、体征、药物不良反应等。各项指标监测情况见表1和图1。

患者治疗36周时HBV DNA检测不到,HBsAg阴转,HBsAb水平呈上升趋势,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Alb 39.3 g/L,AST 45 U/L),因出现抗核抗体异常(由阴性转为弱阳性),综合考虑,决定停用IFN,定期复查。停药后3个月,复查上腹部CT示:肝硬化逆转,脾大消失,肝功能正常(图2)。

随访9个月后, 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sAg持续阴性,肝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肝硬化逆转。提示患者获得了临床治愈,实现短期停药。

2  讨论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抑制HBV DNA复制,降低HBV DNA载量,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是临床治疗最为关键的一环。PEG-IFN是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推荐疗程为至少48周以上,而短疗程PEG-IFN治疗的应答情况以及应答预测因素报道尚不多见,明确这部分患者的应答情况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价值。本例患者接受PEG-IFNα-2b治疗共36周,效果显著,获得了临床治愈,实现短期停药。cccDNA是HBV复制的源头,HBsAg定量与cccDNA水平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因此HBsAg消失是临床治疗所追求的目标。我国2019年新版指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更加积极,结合本例报道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对于晚期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EG-IFNα治疗将会获得显著的组织学改善,肝组织学应答的患者会获得更快且更高的HBsAg清除率,从而实现临床治愈;

(2)对于低病毒载量、低表面抗原的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可以考虑IFN治疗;

(3) 在PEG-IFNα治疗过程中,ALT水平上升、HBsAg水平下降与组织学应答相关,本例患者HBsAg水平大幅度下降出现在PEG-IFNα治疗的后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