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产时,为什么会想“拉粑粑”?助产士:找到这种感觉就对了

 贝丫妈妈 2020-07-08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尴尬的时刻?孩子们睁着一双明亮天真的大眼睛问你,“妈妈,我是从哪出来的?”很多母亲羞于启齿,就开始哄骗孩子,有的说你是从河里捞来的,有的说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当然也有一些妈妈她们不愿意骗孩子,但是又觉得说的太深奥孩子也不懂,于是就告诉他:“你是被妈妈拉出来的”。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们可能不相信,但是如果真的要追根究底的话,其实拉出来这个词,真是形象地比喻了孩子出生的那种感觉。


现在的女性都知道采用自然分娩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顺产,不管对宝宝还是对大人好处都是非常多的,宝宝经过产道的挤压,他的肺部功能会更完全,也会更加聪明健康,而对于产妇来说,在后期恢复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但是一想起长辈或者是生过孩子的女性告诉自己,这种顺产的过程要遭遇宫缩和阵痛的,准妈妈们就一个个有点儿惧怕了。她们害怕自己找不到用力的方式,又跟医生配合不好,因此延误了产程伤害到了胎儿。


自然分娩的方式,虽然会让妈妈很痛苦。但是没有体会到痛,怎么能体会到做母亲的那种欣喜呢?

一起来看看整个分娩的过程会有哪几步:

第一,宫口扩张的过程,也是妈妈们非常痛苦的一段历程

怀胎10个月终于要卸货了,在这时产妇就会有宫缩的现象,并且持续的规律起来,这就是要生产的一个预兆。

随着时间的推进,产妇的腹部疼痛会愈来愈厉,宫口在这时就要慢慢的打开,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宫口的打开速度也有快有慢,如果速度比较慢的话,疼痛的时间就会变长,这时不但身体上会非常难熬,有时候精神上也会被折磨的疲惫不堪。

等到产妇疼得无以复加,自己快要顶不住时,助产士会过来用内检的方式检查一下宫口开了几指。终于听到他们说可以上产床了,产妇在此时大舒一口气,是不是这种疼痛能够停止了呢?大家不要高兴,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在上产床之前,产妇不要被疼痛折磨的灰头土脸,在这时忍着痛也要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比如说巧克力、鸡蛋等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把尿排一下,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的时候有足够的体力和耐力。

上了产床,宫缩还会一直在进行,每一次来临都会把妈妈疼的想蜷缩起来,但是助产师这时会把产妇的两腿置放到产床的支架上,因为这才是一个正确的生产姿势。从上了产床到宫口全开,也就是达到10厘米的时候,中间还要经过几个小时的疼痛历程。

有些准妈妈们这时候已经快要崩溃了,但是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孩子,必须听从医生的指令,尽可能的把体力保存,调整呼吸,不要乱使劲。

第二,宫口全开,宝宝也要出来了

当宫口张开到10厘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指时,最关键的时刻就要到来了,他马上就要出来跟妈妈见面了。医生在此时就会让你配合他的指令,一般这个过程在1~2个小时之间,如果生过孩子的准妈妈,她们在此时可能会更顺利一些。

这就需要准妈妈开始用力了,跟医生和宝宝同时劲往一处使,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宫缩开始了,宝宝在努力的向前进,而妈妈此时两手抓住产床的两边把手,大口的吸气,然后拼上你的全部力量,运气到自己的丹田往下使劲。

当这一次宫缩停止后,可以抓住时间迅速的休息一会保持体力,在下一次宫缩来临时继续。


胎儿是全身体积最大的一个,在顺产的情况下,只要胎儿的头部娩出,身子也就会随着很痛快的分娩出来。所以在胎头从产道口露出来的时候,那也就是整个生产中最困难的一步。

助产师此时会叮嘱产妇不要使劲过于太猛,否则会将会阴处撕裂。准妈妈们也要听从医生的指示,随着节奏在医生的帮助下一点点的将他分娩出来。

第三,胎盘的娩出是最后一步

孩子生出来了,并不代表着产程全部结束,还有着最后一步,那就是将胎盘娩出。一般来说,在胎儿出生之后5~15分钟内,胎盘自然而然的就从体内滑落出来,最长的也不过半个小时,等到完整的胎盘全部都娩出之后,整个的生产过程才会全部结束。

这就是顺产的整个过程,准妈妈们还会为此而恐惧吗?其实这种痛也只有经历过的宝妈才能懂。

在生产的过程中,产妇也是很愿意配合医生的,但是不管医生在那里怎么指挥,她们总感觉自己有劲没处使,主要是因为她们没有找到发力的正确方式。

尤其在现如今,女性在怀孕期间,一家人也是把她当熊猫的养着,因为营养的过度摄入,导致肚子里的胎儿越来越大,8斤以上的巨婴会让妈妈在生产的时候变得异常痛苦。


产妇在分娩时,都会有种想“拉粑粑”的感觉,但又觉得丢人,对此,专业的助产士一句话让妈妈们如醍醐灌顶一般:“生孩子其实就像拉粑粑一样,只要找到拉粑粑的这种感觉,再生孩子就对了。”

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的女性在产床上真的拉出了粑粑,虽然她们非常难为情,但是医生却习以为常了,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找对了技巧,在后面的过程中,宝宝出生的才会更容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