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小说《儒林外史》说到范进中举的时候已经年龄很大了,主人公有点类似于范进,不同的是,主人公是真实人物:他50多岁才中进士,没想到后来还能有20多年的官场经历,有趣的是,他有个忌讳:不能当正职。 吴公才,字德充,弋阳人。入太学,年至五十无所成。欲罢举归,决梦于二相公庙,梦童子告曰:“君明年甚佳,自此泰矣。”吴信之,勉为留计。明年,上舍中选,自顾年益高,复起归思。又梦曰:“即登科矣,无庸归。”明年,果于嘉王榜擢第。 既调官,临出京,又梦前人来曰:“君仕官不可作郡守,盖以前生为郡,治狱不明,误断一事,虽出于无心,然阴谴不薄,已令君损一目矣。切勿再居此官以招祸。”觉而思之曰:“吾五十二岁仅得一官,势不能至二千石,且吾双目了然,安有眇理。”不以为信。 后三岁,因病赤目,果偏失明。而仕于州县,不甚待次,自虔州雩都罢,历通判衡州、永州、建康府,绍兴十二年至临安,又求倅贰。时王庆曾【次翁】参知政事,与吴有同舍契,谓之曰:“君三任通判,资历已高,当作州何疑?”荐于时相,以为宜春守。吴不乐,才至家而卒。 【白话语音文字版】 吴公才(字德充)是江西弋阳人(上饶地区),在京城太学读书时,一直到50岁还没有功名。这么大年纪了,他就打算回家,放弃仕途。于是他去京城有名的二相公庙求梦,希望神灵帮助确定一下自己的前程。他晚上梦到一个童子跟他说:“明年你就有好运了,从此以后都挺不错的。”吴德充信了童子的话,决定再留一年。到了第二年,他就上舍中选了,王安石变法中有个“三舍法”,把太学的读书人分成上中下三舍,上舍一般只有几百人,上舍中选跟考中进士差不太多。虽然小有希望,吴德充还是觉得年龄大了,上舍中选不等同于有功名,于是还想回家,结果晚上又做梦了,梦中那童子又来跟他说:“你马上就要登科了,不用回家。”第二年,吴德充果然在嘉王榜(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及第。 吴德充进士及第以后,朝廷调他去外地当官,临出京城,又梦到那小童子来跟他说:“你不能做郡守,因为你前生也当过郡守,审理官司时候误判了一个案件,虽然当时你是无心,但在阴曹地府里的惩罚已经记录在案了,结果会让你的一只眼睛失明。切记,当郡守会给你招祸的!”吴德充醒了以后就想:我已经52岁了,现在是勉强得官,看那个样子我升不到2000石这样的官职(郡守级别),现在我两只眼睛都是好好的,怎么就会瞎一只呢? 于是吴德充不以为意。过了三年,有一回,他得了红眼病,有只眼睛果然失明了。后来吴德充在官场上起起伏伏,基本都维持在州县官员的水平,从虔州(江西赣州)雩都县(于都)县令位置上起算,先后历任衡州、永州、建康府等州通判,到了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他来到都城临安依然想求一个地方的副职,不想当正职。他有一个太学同宿舍的同学王庆曾【次翁】在做“参知政事”,王庆曾就跟他说:“你已经当了三任通判,都是副职,资历已经很高了,做郡级正职绝对没问题!”王庆曾向当时的丞相做了推荐,于是吴德充就得到宜春(江西)太守的职位。但吴德充听到了这个任命很不高兴,刚回到家就死了。 【祥宏评】:这是个典型的“定数”故事,有个小疑问,宋高宗绍兴十二年的时候,吴德充应该有75岁了,这么大年纪,一般情况下是该退休了,为什么还要跑到都城某一个副职?于情于理似有不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