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恐怕也是《夷坚志》最长的故事之一了,它讲述了与洪迈同期的一位历史人物——何蓑衣。种种事迹表明,这个人真实存在,有众多重要的历史证人,他很多神验的事迹也广为传颂,比如他可以既在此又在彼,似乎很量子力学。 (历史版画上刻画的“蓑衣先生”) 【原文】 何蓑衣先生,淮阳朐山人。祖执礼,官朝议大夫。家素富盛,为鼎族,遭乱南来,寓姑苏。绍兴初,其父主簿为近郭翁通判馆客,既亡,何与母及乳媪入城中僦居。 一日,自外归,倏若狂疾,久而益甚。家人知不可疗,且畏其生事累人,潜避他邑。何游行暮返,则室庐已空,亦不问,但求丐度日。衣裾漫漫不整,只以簑笠蔽身,处葑门城隅土窟中,人窃窥之,唯见大蟒踞坐。继迁于社坛,又为守兵斥逐,自是无定迹。人与之钱,或受或掷。 半岁后,渐出语说灾祥,吴人传其得道,云因在妙严寺临池,见影豁然有悟。又云昨刘拐子作无碍大斋,何舍缘在会,负水供众,遇二道人,引至黄山授道。然何未尝自言,竟然不测信否也。历三四十年,一簑一笠,不披寸缕,夏不驱蚊,春不除蚤,冬寒敲冰涤簑,披之以出,归则解挂于树,气出如蒸,露坐之处,雪不凝积。士俗来焚香请问,略不接纳,往往秽骂,且发其隐慝,人以是益敬畏之。 辛已岁,于天庆观东亭后小轩,就插小室以稻秆藉地,寝处其中。每日不以炎凉阴晴,必一出市中,或纵步野外,未尝登人家门,有慕向者,时梦见之,得一二语。 李县丞母疾病,来致祷,梦之云:“人谓吾为茅君,非也,汝不必画我像,但画世间吕真人即是已。”李奉所戒,母病遂瘳。叶学文林苦耳聩噎塞,肢节烦痛,奉事累岁,梦之云:“授汝一吹火法。”即以手捻其左耳,按于桌,吹气入耳,战栗不自持,明旦,宿恙如洗。 王道运干妻胡氏疾,梦何来,手擘面皮,莹白如玉,面部方正,碧眼丹脣,宛类北斗相。胡氏病笃,何遗之药,才捧盏,见立于前,使改名德真。询之旁人,莫见也。亟遣王生往谢,已书二字于壁。其后德真梦何与灼艾,寤而闻帐中艾香,视灸处,墨瘢赤肿,傅以膏药,亦脓溃,未几,气血复初。松江蛟龙坏舟,蓝叔成往谒,请为人除害。既至,未及言,已大书“龙尽入江湖”五字于壁矣!江行自此安帖。 都道箓刘能真自临安往京口,舟还次无锡,默祷云:“若簑衣先生有灵,当出相见。”洎自许墅,望见何从南来,刘登岸迎揖,何云:“小道不易出。”出山果十枚赠别,及平江,则何在庵,初未尝出也。 寿皇赐名通神先生,为造一庵,御扁“通神”二字,并赐簑笠十事,道俗强邀迎入庵,大笑而出,复栖于故处。结草为衣,掩蔽下体,蓬头跣足,略无受用。时以竹杖击地,讴唱道情,或夜诵仙经,达旦未已;或自念歌诗,皆劝世脱尘语。尚方赐沉香银烛,香雾盈室,终日不散。 日啜赐茶两瓯,不饮酒。时以便溺炼泥捻成孩儿,人求得者,持归供养,必获灵异。有病者乞坐处草煎汤,或易草衣焚灰,令撚作丸服之,其病即愈。窃取则不验。有姓左人以煎汤草疗病讫,复缄于合,一日开视,忽生粉红花两朵。 己酉岁正月晦,出城外太和宫,于空野间望东南一拜,称皇帝万岁。二月二日未晓,遍呼道侣,令亟起烧香,念长生保命护身天尊。次日,主上登宝位报至。其所作歌诗,今录可传者于后,其一曰: 不梳头,不澡浴,免得堂前妻儿哭。 或吟诗,或唱曲,富贵荣华无所欲。 身贫道不贫,六根常具足。 其二曰: 活得三千岁,仍饶八百年。 若交缝合眼,别是一山川。 其三曰: 为问先生意若何,不论寒夏只披簑。 若人会得簑衣意,一路相将入大罗。 其四曰: 白云山下去,山下强人多。 强人难说话,拍手笑呵呵。 其五曰: 五云楼阁在烟霞,万里嵯峨是我家。 莫道太平无一事,自然平地有丹砂。 其六曰: 水绿山青好去游,花红酒醉几时休! 转头不觉无常到,万古惟存一土丘。 其七曰: 寥寥香散绿沉风,野地清闲到处风。 买得四窗今夜月,这回认取主人翁。 其八曰: 夜来斗转与星移,日出扶桑又落西。 自有金丹光落落,千人万处有谁知。 其九曰: 此寺何年造?问僧僧不知。 下马闻香草,拂尘看古诗。 其十曰: 满眼红云花又新,年年香散玉楼春。 时人笑我颠狂汉,我更颠狂笑杀人。
其馀语句可书者尚多。今年八十馀矣,勇健如昔。孝宗将立谢妃为后,圣意未决,遣蓝内侍诣何,不告所问,止令说一两句来。蓝驻留数日,凡所言悉泛滥无根柢,蓝敬祷云:“皇帝使某来,必有所谓,不得一语,何以复命!”何大怒,振衣出,直入天庆观。蓝随之,至门,始回首曰:“为天下母。”蓝即日归奏,妃遂正位中宫。 郭云大夫之女,拟嫁王氏之子,访于何,何曰:“君女非王家妇,乃翁主簿妻耳。”既而王议不谐,求所谓翁主簿不可得。后三岁,于铨试榜,见苏人翁璘姓名,且闻未有伉俪,与家人语,以为喜。翁果调溧水主簿,竟成婚。 王季德为府守,屏骑众潜入谒,左右或走报,意必出迎,但厉声云:“抬棺材来也。”王进前炷香,略不交一谈,后五日,王下世。何先有衣寄云郭氏,云:“吾死,则以殓。”庆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忽来索衣,明日,趺坐而化。太皇太后先两夜梦其求衣,亟命侍臣持赐,以二十四日至,遂易之以殓云。 【白话语音文字版】 何蓑衣是淮阳朐山(江苏连云港)人。他祖父何执礼做过朝议大夫,家里原来很有钱,算是当地名门望族,因遭“靖康之难”金兵入侵,举家南迁,后来搬到了姑苏城(苏州)。宋高宗绍兴初年(1131年后),何蓑衣父亲本来是个主簿,因为没找到工作,就在姑苏城附近翁通判(州级副职)家做家庭教师。后来他父亲也去世。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及自己的乳母,他们就在姑苏城里租房住。 有一天,何蓑衣从外面回来,家人感觉他变样了,像是忽然得了一种癔症(类似现在的精神病发作),时间一长,越来越重。家里人知道这个病肯定治不好了,都怕他连累家里的正常生活,为了躲他,家人竟不告而别,都搬走了。何蓑衣白天在外边儿转悠,晚上回家,发现家里已经人去屋空,他也不问不管家人去向。后来,他就是每天行乞度日,穿的也不讲究了,后来就只穿蓑衣,戴个斗笠,算是遮蔽身体。 他开始时就在葑门(姑苏城东某地)那边一个土洞里住着。有人曾经路过那儿,说土洞里住的不是人,而是一条大莽蛇!他后来搬到了社坛(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那地方有士兵把守,最后让人给轰出来了。从此以后,何蓑衣居无定所,路人给他钱,他有时候要,有时候扔。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他竟然有了预言能力,能说别人的吉凶祸福,本地人开始传何蓑衣一些神乎其神的事情: 有人说他是在妙严寺前水池看到一个影像的时候开悟了,拥有了神奇的能力;有人说他在参加刘拐子举办的“无碍大斋”上做义工,专门挑水供大家饮用,那时候碰到两个道人,后来两个道人把他带到黄山,教给他一些道术,他就此得道;关于何蓑衣的得道,他本人从来没说过。 绍兴末年(30年后),何蓑衣还在姑苏,依然是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什么衣服也不穿,夏天不轰蚊子,春天不赶跳蚤,冬天天寒地冻,他就敲冰,用冰水洗蓑衣,洗好后,披着蓑衣就出门了。他每天都上街转悠,回来后把蓑衣脱下来挂树上,蓑衣上冒着蒸汽。他露天地坐着,身旁的冰雪都会融化。很多百姓觉得他很神了,就跑来给他焚香问事。他要么不搭理,要么破口大骂,污言秽语,因为来人的老底都会被何蓑衣揭发出来。他毫不隐瞒,百姓反而对他更敬畏了。 绍兴辛巳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在姑苏天庆观东亭后小轩旁搞了一个小窝,稻秆铺地,就睡那儿了。不管是冷热阴晴,他每天都在市面上转悠,有时候也去野外,但从不会去别人家里。有慕名来找他的人,想求他什么事情,那人一般都会梦到何蓑衣在梦里告诉他一些信息以及怎么解决问题。 比如,有个李县丞(副县长)的母亲病了,他过来求何蓑衣帮忙,李县丞就梦到何蓑衣跟他说:“有人说我是茅君(道教名山茅山的开山祖师),其实我不是,你不必画我的画像,你画世间流传的吕真人画像就行了。”李县丞听了何蓑衣的梦中建议,就供奉吕真人的画像,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个叶学文(单名“林”)饱受耳聋困扰,总觉得耳道有什么东西堵着,全身以及各关节经常燥痛,叶学文本来侍奉何蓑衣好几年了,后来也梦到何蓑衣在梦中跟他说:“我教你一个吹火法。”说完话,他用手捻着叶学文的左耳朵,把它摁在桌子上往耳朵里吹气,这一吹,叶学文感觉浑身战栗,把持不住。第二天天亮,他原来这些病竟然都好了; 还有个叫王道的转运司干办公事(基层官员),他老婆胡氏得病了,也梦到何蓑衣:在梦中,何蓑衣扒开脸皮,竟然显露出一张莹白如玉的方正脸庞,眼睛是绿的,嘴唇是红的,穿着白衣服,那样子非常像北斗(真武大帝)。此时胡氏已经病的很厉害了,恍惚中,她感觉到何蓑衣给她来送药,刚刚捧起药碗,就感觉何蓑衣站在面前,跟她说:“你应该改名‘德真’。”胡氏问旁边人:“你们看到何蓑衣了吗?”旁边人说没见到。胡氏赶紧让王道去天庆观何蓑衣的老窝去看看他,去感谢一下,并说:“何蓑衣让我改名‘德真’,刚才他就在这里!”王道赶紧去找何蓑衣,到了那儿,发现何蓑衣已经把“德真”两字写在墙壁上了。后来胡氏还梦到何蓑衣来到她身边用艾灸给她治病,醒了以后,她甚至能闻到帐子里艾草的味道,然后看梦中艾灸的地方竟然真有红肿的黑斑,在梦中,何蓑衣还给她伤口敷上药膏,后来伤口脓溃破了,没过多久,胡氏的气血就完全恢复了。 还有一个事儿,苏州附近的松江里有条蛟龙兴妖作怪,经常把江里的船弄翻。蓝叔成(估计是本地官员)专门拜访何蓑衣,请他帮忙解决松江蛟龙为害的问题。到了那儿以后,蓝叔成还没来得及说这事儿,何蓑衣就在墙上写了几个大字“龙尽入江湖”,江水真的平安无事了。 有一回,都道箓(朝廷管理道门事务官员)刘能真从临安去京口(从杭州到镇江),船到无锡,刘能真忽然心念一动,默祷说:“如果蓑衣先生有灵的话,你应该出来见我。”等船从许墅开出来,刘能真忽然见到何蓑衣从南边儿来了。刘能真马上上岸迎上去,何蓑衣说:“小道不好走啊!”说着话拿出来十枚山果送给刘能真,算是赠别之礼。等刘能真接着走到平江(苏州),发现何蓑衣竟然还在天庆观他的老窝,看样子根本就没出来过。 宋孝宗(禅位后称为寿皇)曾经给何蓑衣赐名“通神先生”,并出资给他造了一座庵房,并亲书御匾“通神”,另赐蓑衣斗笠等十件物品。当地百姓和道家人士强迫何蓑衣住庵房里,他进去看了看,大笑而出,后来还是住在自己的老地方。他用草编织成衣服盖住下身,继续保持蓬头垢面的样子,还瘸着个脚,御赐的这些东西他也不享用,经常拿一个竹杖敲地,唱道家诗歌,整晚上念诵道家经典,要么就念自己创作的一些诗歌,都是劝人脱离尘世,保持清净心的内容。后来朝廷赐给他沉香和银烛,这回他没拒绝,在屋里焚香终日不散,味道很好,每天饮朝廷赐的茶两壶,不喝酒。 他经常用自己的小便和泥捻成小孩样儿,有人求这个东西,何蓑衣就给他拿回家供着,经常会有些灵异事件。还有得病的人想把他平时坐的草垫子请回家煮水喝,或者用新蓑衣跟他换旧蓑衣,把旧蓑衣烧成灰后碾成药丸,吃这个,得的病都能好。这些东西你得管他求,不能偷回去,偷回去的就没效果。 还有个新奇的事儿:有个姓左的人管他求草垫子回家煮水喝,治好病后,没扔草垫子,而是放在盒子里,过了一段时间,打开盒子发现,原来的破草垫子上竟然生出了两朵粉红色的小花。 己酉岁(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何蓑衣走出姑苏城外的太和宫(道观),来到旷野,冲着东南方向(临安方向)一拜,说道:“皇帝万岁!”二月初二天还没亮,何蓑衣招呼当地道家人士说:“赶紧起来烧香!”号召大家一起念:“长生保命护身天尊!”第二天传来消息:新皇帝(宋光宗)登基。 现在记录一些何蓑衣写的诗、短语、偈子。 第一首:见原文 第二首:见原文,简释:说人的生死就像一闭眼一样,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当你死的时候会发现另外一个世界打开了。 第三首:见原文,简释:你们如果理解我穿蓑衣的意思就等同于你在世间成功,出将入相,最后还能直升为神仙。 第四首:见原文,简评:虽然字面很简单,里边意思不太明白。 第五首:见原文,简释:似乎说,世俗生活才是一个大道场,不仅仅是在山里炼丹、修炼才是要道。 第六首:见原文,简释:说人世间的繁华如梦,生死无常,最后是一场空。 第七首:见原文,简释:有点佛家识得本心,知道自己是谁的意思。 第八首:见原文,简释:这意思好像是说红尘是一种假象,在红尘之外另有一种真理的实相。似乎描述了一种真理的一种状态。 第九首:见原文,简释:好像是他曾经经历过的一个事情的记录。 第十首:见原文,简释:这表明他一种人生态度吧。 洪迈说,关于何蓑衣的语录可记录的还很多,他已经80多岁了,依然勇健如昔。 还有个事儿,宋孝宗打算立谢妃为皇后前,自己决定不下来,希望听何蓑衣说句话,他派蓝内侍到了苏州,但叮嘱蓝内侍不能告诉何蓑衣他为什么来,于是蓝内侍天天跟何蓑衣住在一起,何蓑衣没什么正经话,蓝内侍却很恭敬,后来蓝受不了了,就说:“我是皇帝派来的,一定是希望得到你一言片语。你要不跟我说一句正经的,我回去是没有办法交差的。”何蓑衣大怒,一抖蓑衣就出门了,直接走进天庆观,蓝内侍跟着,等到了观门,何蓑衣回头说了一句:“为天下母!”蓝内侍得了此话,当天返回京城,向孝宗皇帝禀报。于是孝宗立谢妃为后。 还有一个郭云大夫,他的女儿准备嫁给王家儿子,郭云问何蓑衣行不行,何说:“你女儿不是王家媳妇儿,他应该是翁主簿的妻子。”果然,郭家跟王家的婚事一直没弄成,但是郭云琢磨,这个翁主簿到底在哪呢?找来找去也没找着。过了三年,郭大夫在一个铨试榜单上看见一个叫翁璘的苏州人,听说还没老婆,回家跟家里人一说,大家都挺高兴的,后来这个翁璘果然调到溧水(江苏)当主簿,郭大夫就把女儿嫁给了翁璘。 还有一个叫王季德的太守,心有犹疑,微服私访何蓑衣,他手下知道长官去找了何蓑衣,赶紧前就去通报,大家以为何蓑衣一定会出门迎接,没想到何蓑衣说了句话:“你们抬棺材来了?”王季德进门焚香,何蓑衣也不跟他说话,过了五天,这个王季德就去世了。 以前,何蓑衣曾经把自己的寿衣寄放在郭云大夫家,并说:“我以后死了,你就用这衣服收殓我。”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五月二十二日,何蓑衣忽然来找郭云大夫要衣服。第二天,他就坐化了。之前,太皇太后(宋高宗的皇后吴皇后)在何蓑衣坐化前两夜梦到何蓑衣来要衣服,第二天醒了以后,赶紧命令手下侍卫给何蓑衣送过去,侍卫是二十四号这天送到的,何蓑衣是二十三号坐化的,于是重新换了太皇太后赐给的寿衣(原来的寿衣是放在郭云家里的)。 【祥宏点评】:是不是把太皇太后赐给的衣服换上算是一种荣耀呢?这故事描述了何蓑衣一生的历程,有很多事儿和证人,其可信性比较强;何蓑衣既推吕洞宾,又暗示是真武大帝,这里面有神秘不解之处;从故事描述看,何蓑衣已经修炼到佛家的“意生身”或叫道家的“出阳神”,就是意识可以变成实体,人可以既在此又在彼(很量子力学是不是?),这从他跟刘能真的交往可以看出,另外,他给胡氏看病的故事也说明这点,那仿若现实与梦境合而为一了;宋孝宗之后的宋光宗登基此事发生在临安(杭州),何蓑衣人在苏州提前预知,他有先知的能力;故事里提到的蓝内侍佐证《夷坚志》的文献价值,《夷坚志》专门有故事谈到蓝家世代给皇家做內侍,是历史真实信息;从孝宗皇帝立谢妃为正宫这个事儿可以想见,立皇后这样重要的事情,孝宗会听取何蓑衣这样一个江湖异人的话,也是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