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论释

 东亚真男人 2020-07-09

本文全文原题转载自《农业考古》2001年第2期,作者(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陈香白、陈再辞。

茶道,是茶文化之内核。

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福、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

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怫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

对“道”的诠释,大别有两大类:

其一是方法、技艺。《论语·里仁》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道”,就是方法。《论语·子张》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道”,就是技艺。

其一是规律、准则,思想、学说。《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道”,就是规律、准则。《论语·里仁》云:“吾道一贯之。”这“道”,就是思想、学说。

“茶道”本义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谓茶道保全了你的天性,唯有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才能这样。皎然诗句说明:“茶道”能完成只有在神仙之地才能完成的保全天性之神圣使命。换句话说:“茶道”造就人间“丹丘”(韩翃《同题仙游观》有“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句,可借作注脚)。其所强调之茶道精神因素也凭“三供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饮茶歌送郑容》)说而显得更为郑重和明白无误。显示皎然以理论思维方式把握茶事,用横念、范畴和原理解释茶事的深层意识观念业已形成,世界上一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运动形式,都是物质自身潜伏着的属性之展开。皎然胸中潜伏着的属性之展开,充分证明其对茶事的抽象能力与品饮之思想境界诚略胜陆羽一筹。皎然诗中出现的“茶道”,开示清境,正体现作为精神因素的茶道之本义,属“形而上”。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第六·饮茶》也载“于是茶道大行”之语。讲的是陆羽著《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时人常怕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由于常氏全力推广陆羽“茶艺”法,逐出现“茶道大行”局面。封演文中出现的“茶道”,虽然强调了作为物质状态的茶道本义,意指技艺、方法,统称茶艺,属“形而下”。

“茶道”传布

皎然和封演率先使用了“茶道”一词,分别突出了茶道精神“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方面,组合而成《易·系辞》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茶经》虽然并未出现“茶道”两字,但自问世后,读者莫不首肯:《茶经》乃第一部通过对茶事的典型梳理与综合研究从而集中体现中国茶道精神之经典著作。笔者认为也是对皎然提岀的“茶道”概念予以展开和论证之开山著作。试分列诸卷主题思想如下:

一之源:茶艺,茶德,茶理,茶学说;

二之具:茶艺,茶理,茶学说;

三之造:茶艺,茶理,茶学说;

四之器:茶艺,茶德,茶理,茶学说;

五之煮:茶艺,茶德,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

六之饮;茶艺,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

七之事: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

八之出:茶学说;

九之略:茶艺,茶学说;

十之图:茶艺,茶学说,茶导引。

诸卷无不突出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和”。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之“和”及其所统领下之“茶德”、“茶理”、“茶情”、“茶导引”等,乃居形之上,属主导形怀运动的精神因素,为抽象之“道”;中国茶道之“和”及其所统领下之“茶艺”、“茶礼”、“茶学说”等,乃居形之下,属表现形体之物质状态,为具体之“器”。“道”乃“器”之导,“器”以“道”为用。这种辨证关系,开启了后世“化裁”生“变”、“推行”致“通”之发展新局面:

形而上者如——茶,“其性精清”,“其功致和”(唐·裴汶《茶述》);茶之为物,“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宋徽宗《大观茶论·序》);茶“有裨于修养之道”(明·朱权《茶谱·序》);饮茶须“与茶理相契”(明·徐火勃注《茗谭》);饮茶可以·“清梦”、“清尘”、“济胜”、“导和”、“怯倦”、“待月”(清·程作舟《茶社便览》)。[ 注:徐火勃,“火勃”为一个字,现代字库中没有,如“弓长”-“张”]

形而下者如——历代茶书,多详载用茶之方法与程式。或称“茶道”者尤其值得注意:1993年,在张家口宣化县下八里村发现大型辽代壁画墓群,其中便有《茶道图》,从选茶、碾茶、烹茶到用茶以及茶具和食用果品等程序均有所表现(引自《光明日报》1993年7月6日载文)。张源《茶录》也立“茶道”条,其释文则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此两处之所谓“茶道”实即师承封演“茶道大行”说法,皆属技艺、方法之范畴,即“茶艺”也。至若赴各地表演之“日本茶道”,洵封演说之余绪,究其实质,“日本茶艺”也。

“茶道”要“贴近生活”

拙著《中国茶文化》为“茶道”所下定义有“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句,句中之“美”字,现郑重改为“本能和理性”。原因有二:其一,“美”属理性的选择。其二,“茶道”是生活化的哲学,它植根于生活;有鉴于此,在诸多饮料中对“茶”之选择,人类本能快感的鼓励所具备的价值往往难为理性所取代,是以不可忽略“本能”。更要提醒注意者:饮茶诸多“快感”,正得自于我们先辈的生活智慧与遗传基因。

茶道即人道。茶道要贴近生活,系指茶道要观照生活、概括生活、服务生活、升华生活;然则,茶道-人-自然,便合而为一。《庄子·知北游》云,道“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意指道是不离物的。鍛高的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中庸·十三章〉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品·委曲》云:“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意谓道不以某一种具体形态来限制自己,却能适应万物的形态来体现自己)。茶道之理正同。

“茶道”余论

“茶道”者,天下之达道也。规范其称谓,当有助于弘扬中国茶道精神。为此特郑重建议:

1、“中国茶道”,概念明晰,含义确切,命题科学,词义威严。应统一称“中国茶道”。不宜代之以诸如“中国茶德”、“中华茶道'、“华里茶道”、“炎黄茶道”等称谓。

2、“茶艺”:凡涉及技艺、方法、程式之茶事,概称“茶艺”。古代虽有以“茶道”当“茶艺”之先例,但现代不宜承袭,以免混淆概念、误解内涵。是以所谓“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苟不论其提法是否恰切,“茶道”均应改称“茶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