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山物语:旧刀

 空山茶话 2021-07-23

为老妈买来把专门切削的菜刀,老太太不喜欢,说用不惯。这可是我左挑右选的,还上手试过,怎会不好用呢?

于是拿来老妈用惯的那把:背厚刀沉,劈砍剁馅用的,——业内称之为“武刀”。刀刃呈弧线。而我买的这把是“文刀”,背薄刀轻,为得是切断利落,刃线较平没那么大的弧度。

按说平日里切个菜、片个花儿啊的应该是我买的这把文刀更好用才对啊?

于是我上手在老妈厨房的砧板上试着切了条黄瓜,——奇迹出现了!

黄瓜丝居然好多没断!然后换武刀,……都断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

原来是砧板不平。久用之下中间陷下去一块,于是便跟武刀的弧线更吻合。所以老妈觉得它好用。

好了,放下屠刀,——不,菜刀。让我们做两个思想实验……

第一个,母亲并没有意识到是砧板的问题,或不愿换掉这块已经用惯了的砧板。那会怎样?

因为这套刀板组合不太擅长切出极细的丝、极薄的片,所以那些以此为口感保证的凉菜,跟需急火快炒的热菜就不太常做了(比如土豆丝就经常被切成椽子条因而便切块、切段,并对应于烧、焖、炖、方式。日常口感更多得是醇厚、饱满的大味道,见长于久煮慢炖后的功夫味味,鲜见于那些微妙、精致的小味道一筷子下去,有两根极细的姜丝一根葱丝一根香菜丝 裹在一小块熟得刚的牛肉粒上。那一嘴丰富而变化的,就是美妙的小味道

于是母亲便会在其擅长或者说获得了正反馈的方向上一路精深下去……

直到有一天,砧板也坏了,换了个新的,——发现不好用。于是就想方设法搞了个中间凹的菜墩儿继续此前的烹饪习惯。当然,菜刀也要沿袭此前的型制。

这就成了一种的定式,——没有对错

第二个,母亲意识到砧板的问题,果断换掉了那个有问题的砧板。那又会怎样? 

母亲开始琢磨两把的刀的型制与功用区别,并逐渐学习总结出各自擅长。餐桌上的花色多了起来,甚至一个简单的凉面你也能吃到用极细的葱丝煸出来的葱油。舀一勺洒在面上,跟用粗丝煸出来的味道立判高下

沿着这个思路,母亲开始对炊具展开研究。既然菜刀都有如此差别,那么其他各种炊具也应该各自有所擅长才对:什么锅适合怎么烹制,什么材质适合呈现怎样的风味,等等。

此时餐桌上会是这样一番情景:时有惊艳的新品出现,也偶有失败,但一家人会享受于那个不断探索的快乐中去,并由此而生对美好生活的践行与笃定。

好的,这对儿思想实验先告一段落。

别急,我并不是要你做选择,而是想问你一个问题:每每此时,你有得选么?

答案很可能是你没得选,或者说意识不到还有别的选择。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

如果我对菜刀没有认识,怎么会想到要给母亲买把菜刀?就是给到母亲,也会与母亲既有的认知发生碰撞,其结果可能是接受也可能是排斥。

思维定式受制于外部环境与内部意愿。有突破的意愿但环境没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不行;外部环境朝夕万变,内心却没有改变的意愿,不动如山,也很难突破。

说回到茶,它的演变就经历了各种的先入为主与思维定式……

茶最初作为一种特定地区的物产,具有着某种偶然性(相当于你已经有了一把武刀);但将茶纳入到中国传统的审美体系则是一必然(它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稍加调教便能成为呈现传统审美的最佳载体)。

很多人将这种偶然性当做了必然性,视作理所当然,——因为产于我,所以我更因为产于我,所以你听我说因为产于我,所以的眼里只有它(而不看别家)。因为生茶总是泡出苦涩,那就渥堆发酵让它不苦涩(而不去考虑冲泡的原因)……这是二、三十年前产区的普遍认知,而这种认知就在影响着茶的演变。

日本偏居海岛,物产匮乏。“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触目皆然……(《文学回忆录·第三十五讲——中世纪日本文学》木心 述)”于是东学中华以为珍,无论什么都会上升至“道”的高度。书道、花道、香道、剑道、柔道……。“比如喝茶,……日本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弄成了茶道,其实是将茶弄成形而上成为一种礼,对茶这种最有灵性的饮料保持尊敬。尊敬茶,其实就是尊敬他们自己。(《文学回忆录·第三十五讲——中世纪日本文学》木心 述) 

就茶而言,日本没有形而下的资本,故形而上以茶道。于是,又见那把菜刀……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传统审美体系被摧毁殆尽。经历了“日制五十年”的台湾志士,也同样经历着传统审美的一片狼藉。当他们看到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茶道也蜚声国际时,总觉得泱泱茶源大国,让日本人把茶推行于世,心里总有些激愤难平,于是也有样学样弄了个“中华茶艺”出来。殊不知当“你的眼里只有他”时,无论你是想效仿它,还是想超越它,其实都已被它所绑定,——连同它的那把“旧刀”。

……但你其实没有那把旧刀

站在历史的台阶上向回看,总时不时会有让你心里“咯噔”一下子,——上世纪80年代,内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在想到如何发展茶经济时,加之当时两岸三通,承袭照搬来了“台湾茶艺”,而其中“形而上(华而不实)”的部分更是一点儿没糟践,被发扬光大。

平心而论,在某个阶段茶艺的确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但也仅是流于表面而未触及本质

说这话是要负责任的,那我们就负责任的说,——自古凡师学有成者或在其原处超越其师,或别开新意另有独立面目于世

王羲之超越了其师蔡邕、卫夫人,其子献之又有“一笔书”于世;颜真卿师于草圣张旭,然其颜书亦同师齐名;徽宗习书于褚遂良,后有瘦金书。然台湾“华茶艺”从不敢讲超越了“日本茶道”,更不敢说它别开新意另有独立面目。内陆照搬来了“台湾茶艺”就从没想过要“超越其师,更不要说什么“独立面目于世”了,—— 一心扑在了卖树上,根本就没想过这些

殊不知,台湾、内陆茶人们整天鼓捣的这个茶艺里还藏着“日本茶道”的那把旧刀……

日本“形而下”不得,所以“形而上”。但我们恰恰拥有着“形而下”的傲视资本,我们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系统而复杂的加工工艺,数以万计的茶款单品且品质优异,而茶的价值正在于此,我们却捧着金饭碗跟人家学唱花鼓戏……

很多时候事物就在这么演变着,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向,但一定受到当时的具体环境、具体条件的限制。所以我说是“演变”而不是“演进”。

至此放言,我们定能“超越自师”,定能“另有独立面目于世”,你还会不屑么,还会笑么……

很多时候就是那把旧刀阻碍了你,——那把旧刀是你的还算罢了,那压根儿就不是你的旧刀您还死抱着不放就真的没有话好讲了……

此文思源于老妈,借母言事还望怹老人家多担待,——请老妈吃碗面去~~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空山物语:卖菜VS卖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