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氏二佛

 祥宏讲夷坚 2020-07-09

宋代段子:赵家这两座佛像有点神奇,都有一些感应,所谓感应就是“与心相应”或者叫“必应”。“感应”是不是真的呢好说能每个人、每一时的感受都不一样。因为这两座佛像,赵家一度门庭若市,他们并不以此牟利。

【原文】

赵善澄有二佛,其一泥塑古佛,连座不满二尺。澄言初在皮匠陈三家,凡人烧香作礼,有所祈祝,无不感应。声彰中外,来者纷纷然,不能知其名。

一游僧过之,随众瞻仰,以询诸人,皆莫能识。僧曰:“我闻昔有村渔,孝养父母,居于盘沟之上。因入水获一片木,有五色霞光,持之以归,持示双亲,母曰:‘汝但取鱼,要此何用?’父怒,至欲取刀碎之。俄而木裂为两,其间或虚或实,有类佛像。渔者就沟辇空泥,叩成七十尊,一起一倒,如人交拜,负出市求售,称为盘沟大圣。或问此有何异,曰:‘随人所问事吉凶,像自能礼拜。’人争买之,得钱数千为养亲之助。而不知盘沟在何处。”此佛今归赵氏。

其一水墨画弥勒佛,标饰甚济。遇逐月旦望,别开一室,罗陈香花,听外人入拜。如其人平日忠信,则立现圆光,大如茶瓯,从顶心出,移时遍满轴上;如轻薄恶子至,则淡然无所睹。其后来者颇坌杂,赵虑或为所窃,乃秘之。非亲暱求观,不浪出示。淳熙四年,杨昭然访赵宅,皆得见之。


【白话语音文字版】

赵善澄家里有两座佛像,其中之一是座泥塑古佛,佛像连上底座还没两尺高。赵善澄说:“这佛像开始是在皮匠陈三家,只要人在像前焚香顶礼,心有所祈,无不感应,有求必应!”都知道他们家佛像灵,远近来的人很多。有个游方的僧人,听说这尊佛像有名,也跟着很多人到他家瞻仰。他问别人佛像名字。人们都说不知道

僧人看着这尊佛像,想起一个故事。他说:“以前我听人说,有个村庄的渔民,对父母特别孝顺,他住在盘沟上面。有一回他下水,得到一片木头,拿起来的时候,这木头竟然显出五色霞光。他把木头带回家给父母看。母亲说:‘你就是个打渔的,要这个干什么呢?’他父亲则是很生气,拿刀要把木头砍碎。还没等他砍开木头,这木头裂成了两片,里边有虚有实,好像一个模子,里面有凹槽,那样子像是刻好的佛像。于是渔民在木片中空部分填实泥土,然后一敲,扣出来的形象跟佛像一样,一版能扣出70尊佛像。这些佛像都是一对一的。比如说,某佛像是坐起来的,跟他相对应的像就是倒下去的。这一对儿的感觉像是彼此问候行礼。后来,渔民把佛像拿到市面上去卖,别人问:‘你这个叫什么呀?’渔民就说叫‘盘沟大圣’。有人问:‘有什么奇异之处吗?’渔民说:‘你只要问吉凶祸福的事情,佛像后自有感应!’这么一说,很多人就都买回家了。渔民得了数千钱,他把钱拿回来孝养父母。”僧人最后说:“我不知道盘沟在什么地方,只是看到赵家的佛像,就想起‘盘沟大圣’了。”陈三家的这座佛后来是归了赵善澄。

赵家另一座佛是幅水墨画,上面画着弥勒佛。这幅画非常精美,装裱也很精致。每月初一十五,赵家专门准备房间,里面布置上鲜花香烛,任外边来人礼拜。如果来的是个忠信的好人,佛像上会出现圆光。开始的时候,圆光有茶碗大小,从佛像顶心显现,过一会,这光就会布满整幅画面;如果来的是个坏人,这佛像就平淡无常。消息传开,很多来的人都想验证一下自己是什么人。后来,登门的人太杂了,赵善澄担心哪天这画让人偷走,于是把这幅水墨弥勒佛收起来,不随便给人看。除非亲知故旧,关系特别好的要求看,他才拿出来给你看看。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故事的讲述者杨昭然道人来到赵家,他想看赵家的两尊佛,他是都看见了。

【祥宏点评】:僧人提到的“盘沟大圣”佛像的做法,有点像做月饼,两片木板里边有刻画好的花纹(佛像),把月饼馅儿或者泥土塞进去,扣出来就是月饼(或说佛像);赵善澄家的两座佛像都有感应,看来是比较神奇的。


(文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龙的传人”博客-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故事专辑,长按收听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聚少成多,善莫大焉

(祥宏谈夷坚系列之8-《夷坚志》里的“佛法感应类”故事介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