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耿直哥”替名将申冤反遭宫刑,含羞忍辱著书,终成千古经典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在二十四部正史当中(实为二十六部),最受世人推崇的莫过于《史记》,鲁迅先生便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鲜为人知是,这部史料和文学价值俱佳的作品,竟然是在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受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他之所以被判刑,竟缘于他为叛降匈奴的名将李陵申冤,结果惹怒了汉武帝。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替一个“叛徒”说好话?一切,还要从李陵战败被俘说起。

司马迁在汉朝担任太史令职务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再度对匈奴用兵,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帅,出酒泉郡攻击匈奴的右贤王部,并派名将李陵护送大军的辎重。李陵不愿做勤务兵,便向皇帝请求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勘察敌情。武帝很欣赏李陵的胆气,便同意他的请求,并派将军路博德负责接应。

李陵勘察敌情的工作进展的很顺利,但在回程时却遭遇敌军三万铁骑的围堵,由于众寡不敌,便且战且退。匈奴兵穷追不舍,李陵沉着应对,一天之中竟射光五十万支箭,杀敌万余。然而,由于路博德援军迟迟未到,李陵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在距边界百余里之处被敌军击溃,他自己也被俘虏。被俘之前,李陵曾哀叹:“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见《汉书·李陵传》)

李陵寡不敌众,最终被匈奴人俘获

李陵被俘后,本想假意投降以“曲线救国”,再等待时机逃回内陆。然而他这番心思却并不为皇帝所知,所以等到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武帝勃然大怒,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群臣见武帝切齿于李陵,便集体声讨他的罪状,唯有一个人没有这样做。此人,便是担任太史令的司马迁。

司马迁主动站出替李陵申冤,并跟武帝说:“微臣听说李陵这个人对亲人非常孝顺,对士人讲究信用,是一位矢志报国的栋梁之才。这次出兵匈奴,李陵只带了五千步兵,然而却吸引了敌军全部兵力,并且击杀万余人,就算是战败投敌,功劳也是远大于罪过啊。以微臣来看,李陵投降并非出自真心,他必然是想活下来,然后找机会回国报效陛下。”

司马迁替李陵申冤,结果触怒汉武帝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其实司马迁跟李陵只是泛泛之交,根本算不得至交好友,他之所以为李陵申冤,完全是出于对他的钦慕,同时也是替国家考虑,不希望本方损失一员名将。然而在暴怒中的武帝看来,司马迁的这番话无疑是替罪臣开脱,是欺君罔上之举。所以在诛灭李陵三族之后,武帝又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为由,判了司马迁一个“诬罔”之罪,按律当斩。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续修《史记》

上以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后捕得匈奴生口。言陵教单于为兵法。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见《前汉纪·卷第十四·孝武皇帝纪》。

在当时,官员可通过用钱赎罪、接受宫刑两种方式来免除死罪,而拿不出大笔钱财赎罪的司马迁要想活命,只有接受宫刑一条路可走。宫刑对于男人来讲就是去势,对他们心灵上的冲击不言而喻。所以司马迁在接受宫刑前,出于男人的尊严,一度想要自杀,但最终因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他拉了回来,并含羞忍辱地接受了宫刑。这份责任感、使命感,便是续修《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若干年后,《史记》终于完工,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这部书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不仅史料丰富,而且文字优美,作为二十六史之首,其意义之重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这部流传千古的史学经典,最终竟然是在司马迁含羞忍耻的状态下完成的,试想当年若是他不肯遭受侮辱,我们还能见到这部旷世奇书的流传吗?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